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吕氏春秋》——兼论杂家的出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评价问题,是被“四人帮”搅得混乱不堪的一个历史问题。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吕氏春秋》和吕不韦,是史学工作者应予承担的一项任务。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一、《吕氏春秋》是什么意义上的“杂家”?二、为什么当时会出现《吕氏春秋》这样的杂家代表作?吕不韦为什么要利用杂家?三、《吕氏春秋》实际的历史作用怎样?历史命运如何?探讨这几个问题,是为了  相似文献   

2.
<吕氏春秋>的杂家称谓应回归综合本义.天人观念可以提供解析综合学派价值的合适角度.<吕氏春秋>将先秦各家天人思想的积极成分加以融会贯通,并意识形态化,构筑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图式.其文化融合和生态智慧富有启迪.  相似文献   

3.
《庄子·秋水》是我国第一篇探讨先秦学术问题的篇章,而明确谈到兵家流派分野的则是 《吕氏春秋·不二篇》。有的学者根据兵书内容与诸子百家联系的多寡,而把兵家流派划分为儒兵家、道兵 家、法兵家、墨兵家、杂兵家、纵横兵家等。这个划分不够科学。兵家是思想非常开放的一个学派,它与 杂家一样,几乎没有学术门户的偏见。学术渊源或师承以及学术主张应该是划分诸子学派内部流派的主要 依据,儒家、墨家的内部流派就是依据师承与思想主张的不同来划分的。既然兵家也有师承,那么不同的 师承就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内部流派,不同的内部流派有不同的思想观点。考察先秦兵家,基本上可以分为 齐、魏两大系统。  相似文献   

4.
《吕氏春秋》全书的结构不很严密,有些思想观点之间不能相互协调,但作者毕竟对各派思想作了初步的综合,有些新的阐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此外,书中由不同学派的作者撰写的一些专论不限于以“论”为名的篇章,比之于先秦诸子的有关思想,更具专门性、系统性和严密性。如将那些既有综合性质,又有不同学派色彩的专论,视为先秦诸子思想的延伸和发展,则《吕氏春秋》在思想史上的价值甚高。本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内容,将在主题范围内,专门论述《吕氏春秋》对前人思想的发展。一、《吕氏春秋》政治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因”…  相似文献   

5.
论《吕氏春秋》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吕氏春秋》是怎样一部书?它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占何等历史地位?古今学者历来评价不一。从历史记载看,《吕氏春秋》也曾有过黄金时代。司马迁在其著名的《报任安书》中,曾把它与《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相提并论。但是后来,特别在班汉把它列入杂家著作之后,它的身价大跌,几乎到了隐迹的地步。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该书系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所撰写,而吕不韦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则是一位名声不高的人物。其人名声不高,其书也就受影响。二是《吕氏春秋》被列入杂家,而杂家在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与墨学修建军《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主持编写的一部“杂家”著作。清人卢文曾经认为:“《吕氏春秋》一书,大约宗墨氏之学,而缘饰以儒术。”他的根据是,“其《重己》、《重生》、《节丧》、《安死》、《尊师》、《下贤》,皆墨道也,然君子犹有...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流行着一种“新道家”说,这种观点是把战国末年或者说是自秦开始到汉初盛行的黄老学派,称之为“新道家”,并且将《吕氏春秋》等几部“杂家”著作,指为新道家的代表作,这种观点,固然有其新意,然则笔者不敢苟同,本文试图略陈己见,以就教于道学方家。一、道家思想的产生及其理论特点道家学派形成于我国春秋后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就是由于井田制的瓦解,宗法政治体制的崩溃而导致周礼的废坏,它是从政治经济危机中引申出的思想文化的危机。在这种危机面前,儒、道二家走向了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儒家以“复礼”为己任,道家却是以“非礼”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者们采用西方现代学术规范和方法来研究《吕氏春秋》,他们突破了传统学者只重视文本解释研究方式的局限,把《吕氏春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地把握和系统地研究,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果。文章仅对学界关于《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研究做客观述评,所述及的内容有:《吕氏春秋》的主旨、政治思想的内容以及学界对《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正> 一不是杂家是新道家《汉书·艺文志》把《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这两部书列为“杂家”是很不恰当的。首先,“杂家”这个名称就不太恰当,既“杂”何以成一家之学呢?这是早已有人提出过的问题。其次,从诸子百家的发展来看,“杂家”之名也不确切。本来,从春秋到战国的所谓诸子百家,开始一个人就是一家,正如《墨子·尚同下》所曾说过的:“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逮至人之众不可胜计也,则其所谓义者亦不可胜计”,因而“国之为家数也甚多”。《庄子·天下篇》根据相同的理解,因为“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所以有“百家之学”的说法。《荀子·非十二子篇》列举六种邪说,非难了十二个人,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21,(2)
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将春秋以来的阴阳观念运用于指导社会活动,提出了"四时教令""阴阳刑德""阴阳灾异"和"阳尊阴卑"的重要思想,奠定了黄老道家阴阳思想的理论基础,这四项内容在《管子》和《吕氏春秋》中逐步得到了细化和丰富。从帛书《黄帝四经》经《管子》到《吕氏春秋》,黄老道家的阴阳思想呈现出一条连续的、清晰的、不断推进的发展线索。研究者不能因为其中有浓厚的阴阳思想就简单地把它们看成是只属于阴阳家的思想,因为在邹衍创立阴阳家学派之前,这些思想就作为黄老道家的理论一直在流传和发展。邹衍吸取了黄老道家的阴阳思想,使之成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说,邹衍创立阴阳家学派,离不开黄老道家阴阳思想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徐公喜 《学术界》2007,2(3):156-162
朱熹之学应该概括为“宋代新杂家”,而不能概之以“新儒家”、“理学”。朱熹学说有着超越先秦时代杂家的内涵与特性,同时也有别于宋明时代一般意义上的“道学”,不同于明清时期学者所谓杂家。确定朱熹新杂家学派的属性,可以深刻体会朱熹思想的融合性,准确把握朱熹思想的先进性,全面理解朱熹思想的实用性,而看到一个真正的理学集大成者、时代文化创新者、内圣外王实践者。  相似文献   

12.
战国中晚期学术融合的潮流,不仅催生了黄老道家和先秦杂家这样兼摄百家之学的学派;反过来,先秦杂家在战国晚期和西汉前期又推动和引领了诸子百家杂家化融合的潮流。先秦杂家充当了先秦子学与汉代经学之间学术转型的主要载体和媒介,西汉诸子学的学术成就不仅打上黄老道家的烙印,更多的则是杂家化之后的产物。《淮南子》代表了西汉杂家最高的学术成就,《春秋繁露》则是西汉杂家儒学化后最为成熟、完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王小虎 《理论界》2014,(3):166-168
《吕氏春秋》并非杂家,而实是宗本于道家、兼采儒墨名法之善而已。故其虽未明确提出"元气"概念,但其"与元同气"之气思想却是直接继承于老子"道生一"之论,已然具备《鶡冠子》、《淮南子》所谓"元气论"的理论模型,其突出特点表现在"元气"本体论、"气化万物"的宇宙观及"气化自然"得修养论上。  相似文献   

14.
《吕氏春秋》倡导重农的政策思想主要是对《老子》“圣人之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朴”的政治哲学,“不尚贤”的政治主张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情怀。《老子》与《吕氏春秋》之间有两条主轴贯穿始终:一是以老子政治哲学为主的道家“无为”思想,《吕氏春秋》将其浸透在重农政策中;二是《周易》、《老子》思维方式在《吕氏春秋》中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吕氏春秋》的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具有正反相合、注重“天地人”三者融通与和谐的整体性思维特点。而《周易》、《老子》的流传与演变,为《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言说特点提供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5.
管宗昌  杨莉 《殷都学刊》2013,34(2):54-58
《尚书》首倡的九州说影响深远.先秦时期的“九州说”所涉范围限于中土,理念性较弱、中心观念不突出;而两汉时期的九州说所涉范围扩展至海外,理念性更强、中心观念更加明了.前后差异明显、演进痕迹清晰.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作为秦汉时期杂家作品的《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有着关键的改造与引领之功,表现出“杂家”独有的理念性和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因广采诸子之言而被后世称为"杂家",但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汇编或大杂烩,而是有一个比诸子学说更稳健、也更具包容和超越精神的思想系统。单就音乐而论,它在音乐的自然起源和心性起源上打通了一条顺畅的通道,从而使儒、道在自然和心性之间制造的对立得以克服。它赞同墨家的节俭,认同儒家对侈乐的批判,但也肯定人嗜欲的正当性。这看似矛盾,但由于有"自有道者观之"这一更高的视点,有主张适情、性养等更趋中道的立场,诸子围绕音乐价值产生的争论至此也就被顺利消解。以此为背景,《吕氏春秋》重点探讨了音乐的自然和心性起源、音乐的空间地理分布、音乐的时间性及历史沿革、音乐的创作和鉴赏原则等问题。其中,自然、心灵、空间、时间、适音、知音是它介入音乐认知的主体词,也构成了其音乐理论体系的主干性内容。就其展现的体系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先秦诸子无人能出其右。  相似文献   

17.
俞林波 《船山学刊》2013,(4):121-123
乾隆五十四年(1789)灵岩山馆刊刻了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二十六卷,这是《吕氏春秋》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推出了一个相当精善的整理本,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影响甚巨。然而,毕沅校本却对当时存在的最早版本元刊《吕氏春秋》绝少采用,不能不说留有遗憾。元至正六年(1346)嘉兴路儒学刊本,是《吕氏春秋》现存最早的版本。如果能充分利用元刊本来重新整理校勘《吕氏春秋》,则必定能推出一个更加精善的整理本。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 ,老子和孔子究竟是什么关系 ?数千年来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但有一说似成定论 ,孔子是老子的学生 ,曾向老子问礼求道。但后来一个入世 ,一个出世 ,观点相左 ,学说相异 ,各为相互对立的儒道学派始祖。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以下简称竹简《老子》)的出土 ,拨开了千年迷雾 ,呈现在人们面前一个真实可亲的老子及其学说。追根溯源 ,老子对孔子的师传关系绝非一般 ,而是非常密切 ;道家和儒家绝非异途 ,而是原来同源。得出这一结论并非凭空而论 ,是由竹简《老子》与《大学》、《中庸》、《论语》所表述的思想一致为证的。一《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19.
《荀子》、《吕氏春秋》均有集百家学说于一身的特点,两书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比其他诸子更为丰富.比较起来说,《荀子》的教育思想以性恶论为哲学基础,《吕氏春秋》以天性论为基础.前者认为教育能够改造人性,由恶趋善;后者则认为教育不能改易人性,却可避免人的天性遭受戕害.《荀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圣人,《吕氏春秋》则把教育的目的更多指向培养遵守社会规范和因循自然规律的普通人.两书在教育方法论方面有许多相似的观点,但《吕氏春秋》更加强调基于自然人性的师生关系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战国末期吕不韦集合门人所成的《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而保存了大量史料,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的天文史料无疑在其中扮演了非凡角色且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影响。此外,同样相关内容亦集中反映于中国上古天文史料之集大成者《史记·天官书》中。两者相较不仅对探究上古中国天文学史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而且对后人解读与爬梳早期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