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提出了武器系统费用估算中参数法的形式化研究方法,对参数模型的建立、目标函数的建立以及优化参数的求取进行分析.考虑到模型对样本数据的适应能力,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建立参数模型;针对模型的拟合精度和推广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两者的要求,提出建立一种折中的目标函数;针对目标函数的参数较多、形式较为复杂的特点,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计算得到模型的优化参数,最后通过实例加以分析验证.理论研究和计算分析表明,该方法从本质上解决了参数法的模型建立、参数优化等问题,既可以对新参数模型的建立在理论上提供指导,也可以在实践中推广应用,通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橡胶弹簧的结构参数、材料参数和预压量等因素对扭转刚度灵敏性影响,笔者提出一种橡胶弹簧扭转刚度灵敏性研究方法。笔者基于橡胶超弹性及黏弹性理论,构建了橡胶弹簧超弹性 黏弹性本构模型,并在ABAQUS中建立了橡胶弹簧动态分析有限元模型,通过橡胶弹簧动态扭转试验验证了其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基于橡胶弹簧动态分析有限元模型,讨论了橡胶的高度、直径、预压量、硬度、激励频率和扭转角度对橡胶弹簧扭转刚度的灵敏性,获得了各因素对扭转刚度的影响规律;基于灵敏性分析结果,建立了振动输送机能耗优化数学模型,应用遗传算法对振动输送机能耗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优化之后振动输送机能耗降低了10.25%。橡胶弹簧扭转刚度灵敏性分析方法对振动输送机橡胶弹簧的开发设计提供了一种设计周期短、计算效率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在串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中使用的D H参数法存在观察抽象、坐标系转换不灵活、参数容易混乱、理论模型与实体模型出入大等缺点,课题组采用坐标变换法对3关节机械臂进行运动学研究。依据关节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建立坐标系,采用齐次变换矩阵对坐标系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并建立运动学方程;采用D H参数法建立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在MATLAB的Robotics Toolbox中验证了坐标变换法的正确性;编写上位机软件实现了机械臂样机的实时控制。结果表明:坐标变换法具有灵活方便、形象直观、便于计算的优点。该方法弥补了传统D H法在分析平行关节时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模拟复杂孔、洞、缝三重介质碳酸盐岩有水凝析气藏的开发动态,提出了一种适合于该类凝析气藏组分粗化的等效数值模拟方法——调整组分传导系数法。通过建立单个岩块单重介质精细模型,求得组分传导系数(α)随某组分总摩尔分数的变化关系。模型结果分别与地质参数粗化的双重介质模型、地质参数以及组分粗化后的双重介质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三重介质碳酸盐岩有水凝析气藏,直接采用地质参数粗化后的双重介质模型模拟偏差较大;而应用地质参数和组分粗化后的双重介质模型可正确地等效模拟。  相似文献   

5.
对N个微波振荡器互相注入锁定同步振荡系统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分析方法,建立了该系统的完整非线性等效模型,导出了系统的状态方程。对于各种不同电路形式的同步振荡系统,只要将具体的电路参数代入,就可计算其输出动率、功率合成效率及工作频率等参数,从而使这类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PERT时间参数计算的数学模型,即工期一费用优化的精确模型,给出了数值计算的实例.在PERT技术中运用对偶理论,为敏度分析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布拉斯Gompertz相关生育模型的思想应用到对人类初婚率的研究之中而提出了与布拉斯Gompertz相关生育模型完全并行的Gompertz相关初婚模型;建立Gompertz相关初婚模型的标准初婚模式,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讨论模型的参数估算问题。  相似文献   

8.
利用有限元理论,对某承受动态载荷产品中的关键支撑件棗支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计算了前六阶模态参数(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通过与试验模态分析的方法获得的模态参数相比较,证明计算结果是合理的,提出了对结构的修改意见以提高结构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参数化建模效率,提出了组合参数人建模思路,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复杂的工程图分解为有限个子图,并分别建模,然后利用组合管理器将其重新组合,建立组合模型,这样,不仅加快了建模速度,避免了长时间的约束计算过程,还方便了模型的修改以及子模型相互位置关系的调整,文中以齿轮科建模为例,阐述了组合参数化建模方法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0.
雷达之间电磁干扰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雷达与雷达之间的电磁干扰问题,建立了发射源模型、传输通道模型、接受器模型和天线之间的耦合模型,给出了雷达系统的干扰预测方程。据此模型可方便地编制预测分析软件,由给定的雷达参数和工作环境参数计算出干扰噪声比;在雷达天线处于扫描工作状态时可得到干扰概率,同时提出了一个便于计算干扰概率的简化模型,可快速有效地对雷达之间的电磁干扰状况进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1.
鼓式制动器应力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鼓式制动器在制动过程中制动鼓出现开裂的问题,基于有限元法和瞬态热传导方程,分别建立了鼓式制动器接触分析模型和瞬态热分析模型。采用非线性接触方法分析了因制动蹄外张制动在制动鼓上产生的应力大小及其分布规律。利用瞬态生热对流与热传导分析方法得出了制动鼓上的生热-散热规律及其热应力的大小与分布规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某重型车制动鼓开裂原因。结果表明,紧急制动工况时,机械应力和热应力对制动鼓不同部位的开裂都有影响,均可引起制动鼓疲劳开裂,且引起的开裂形态不同。该模型和分析方法对制动鼓的开裂失效研究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分离机转鼓的强度算法偏于保守,无法准确进行强度评定的缺点,将应力分析设计方法应用于转鼓的 强度评定。基于ANSYS Workhench有限元软件建立碟式分离机转鼓组件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正常工况下的静力分析,获 得转鼓筒体的应力和变形分布结果,并分别基于传统强度理论和应力分析设计方法对转鼓筒体的应力进行评定。分析 表明基于应力分析设计方法可以获得更加合理的评定结果,对建立分离机转鼓强度评定准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陕北鼓舞是陕北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腰鼓、胸鼓、蹩鼓等多种类型,角色有男有女,参加表演人数可多可少,在表演形式上分行进鼓、场地鼓等形式。音乐伴奏一般有锣鼓伴奏、唢呐伴奏、舞者自身击鼓伴奏。表演时场面宏大,动作刚劲有力,它们虽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却有着共同的特征,集中表现出陕北人民欢快豪迈和质朴憨厚的性格。  相似文献   

14.
生计模式是生成民族文化的根基。布依族铜鼓十二则民歌,不仅以唱颂铜鼓为主题,展现铜鼓在布依族社会中的重要文化意义和神圣礼仪,而且详细地叙述了布依族春耕、施肥、管理、秋收等稻作生产生活的文化特点。民歌内容本身既反映了布依族的生计模式,也传承了生产劳动知识及其相关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速胶乳离心机转鼓体受载大,应力分布不均,局部应力值大等问题,运用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改善其结 构及应力分布。建立转鼓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转鼓的受力和约束条件,得到转鼓体的应力和应变云图;以转鼓体外径 R1、高度H1、筒体壁厚D1和底面厚度D2作为目标参数,进行结构优化。优化结果:R1,H1和D1分别减少了4.180, 3. 640,2.353 mm,D2增加了1.518 mm;最大等效应力减小了21.09 MPa,下降率为4.29%,最大局部应力减小;总质量减 小了1. 042 kg,下降率为5.85%;最大变形量相对减小0.001 35 mm,下降率为0.65%,基本达到了优化目标。研究结果 及分析方法对碟式分离机结构优化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JSSC系统下仿真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JSSC支撑系统下的建模方法,利用该系统建立了一台1025t/h自然循环汽包炉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试验,该模型已应用于一台实际的仿真机中,并已经过较长时间的测试,符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建模过程证明了JSSC系统建模的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17.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直观标志,是侗族人民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从鼓楼装饰到以鼓楼为中心开展的对歌、说古、讲款、“多耶”等,无不是传承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鼓楼在侗族本土文化传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广义的视角看,鼓楼是传承侗族本土文化的学校。  相似文献   

18.
鉴于碟式分离机转鼓缺乏应力计算的成熟方法,以胶乳分离机转鼓为对象,研究了静应力特性,建立了力学模 型,分析了载荷与几何约束,构建了有限元模型,分析比较了关键件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及分布,分析结果表明:转鼓整体 应力水平分布不均匀性明显,转鼓体沉渣区、侧壁等位置局部应力水平很高,转鼓体最大应力的位置,与转鼓体实际裂纹 失效发生部位相符。建模方法、分析结果对转鼓设计、强度评价、结构优化等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佤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木鼓和木鼓文化是佤族文化特征中的一个极为彰显的文化事项。而木鼓与铜鼓在佤族文化中属于两个子文化系统。它们承载了佤族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铜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精神领域里,曾经起着十分重要的特殊作用。佤族木鼓并不是产生于某种传说故事,而是产生于他们先人的生产劳动之中。在木鼓的身上,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思想和情感,使之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容,成为佤族文化当然的代表性器物。木鼓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存留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苗族鼓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苗族木皮鼓由木鼓演变而来,在制作与使用苗鼓的过程中形成特定形态的鼓舞文化。苗族鼓舞历经春秋战国、唐宋时期的文化累积,到明清时期完整形成,清代以来苗族农闲时举办的五种典型鼓舞彰显了苗区闲暇文化生活形态,其象形动作在描绘苗民农耕生活情景同时又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活规律,展示了云贵高原及周边山地民族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苗族鼓舞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既来源于苗族家庭生活又成为苗族家庭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影响整个苗族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