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野 《中华魂》2017,(11):47-47
近日,在中纪委发布国家统计局原局长王保安"毫无政治信仰",安徽省委原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树隆"毫无政治信仰"之后,又一"毫无"副部级官员落马了.中纪委发布对甘肃省委原常委、常务副省长虞海燕的"双开"通报,称其"毫无政治信仰和党性观念".(人民网6月5日) "毫无",就是一点也没有."毫无政治信仰",即没有一点政治信仰.因为"毫无政治信仰",王保安就把做官发财当成自己的最高追求,以权谋私,受贿索贿,狮子大开口,捞了1.53亿余元黑钱,最后被判无期徒刑;因为"毫无政治信仰",陈树隆就在政治上攀附、经济上贪婪、道德上败坏,大肆攫取巨额经济利益,结果"伸手必被捉",现正在等待法律的严惩;因为"毫无政治信仰和党性观念",虞海燕既想当大官,又想发大财,不仅涉嫌受贿、滥用职权等犯罪,还大搞团团伙伙,培植私人势力,变公务接待场所为个人奢靡享乐据点.  相似文献   

2.
释"樊缨"     
结合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考察了马鞍具"樊缨",说明樊缨是垂于马胸的一束束饰物,其材料或是毛牛尾,或是削革,或是罽."樊缨"之"樊"又作"繁",形容繁多、绵密;樊缨处于胸膺,形似冠缨,故取"缨"来命名.  相似文献   

3.
汉儒称"儒学"为"儒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这个概念,不见于先秦典籍,为汉儒所独创.汉儒创造这个概念,用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或日"儒家的学说",但汉儒又用先秦已有的"儒术"这个概念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汉儒为什么称"儒学"为"儒术",以至于兼用这两个概念来称谓"儒家的学问"?文章藉梳理"儒学"、"儒术"概念之衍变历史以说明这个问题,并认为,在汉代,"术"化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由重"道"转向重"术",是时代对儒家的要求,汉儒之所以称"儒学"为"儒术",与这一时代要求有密切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吴"吴语读"ng","鱼"吴语亦读"ng",两者同音;国语"吴"读"wu","鱼"读"yu",发音迥异。吴国传世最早的青铜钟记载称"工",写作"■■",吴王阖闾、夫差剑称"工吾",写作"■■",吴国青铜镜又简称"吴",写作"■";"吾"早期金文写作"■","后省略为"■",《说文》释为第一人称,我释为捕鱼之"帆船",由此释"■"为"大舟"。史载吴国有"余皇大舟",实为"吴王大舟",是为吴国旗舰。  相似文献   

5.
随着"尬舞"的出现,"尬X"大量使用。只是今天的"尬X"结构表示两种不同含义:一是"比X""较量X","尬舞"即"比舞""较量舞技"。后来不分场合就胡乱地跳舞这种行为也被称为"尬舞","尬舞"由此有了"跳舞使人觉得尴尬"之义,这种用法又推动了"尬X"的使用。"尬"既表示"比较",又表示"使尴尬"。"尬舞"中的"尬"先表示"比较",是闽南方言"较"的同音代替,后表使人尴尬,是人们的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6.
"故事"流行于两汉,指"旧事"、"往事前例",据之以行"吏事",西晋被规范为"常事"的"品式章程",而收存它的档案亦称"故事",后又为一种史学体裁的名称。"品式"亦流行于两汉,许多制度都分品有式,品、式结合。"式",样也,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魏晋时"品式"更加盛行,"常事",即一般事务,都有"品式"和"章程",品式与章程往往结合一起。西晋时,赋税被视为"常事",有"品式章程",留下了"品式"制的一个最宝贵的实例。"式"(样),用作"比","依样定户等上下",是西晋"户调式"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7.
王弼的"圣人体无"就是和"无"建立感和应,让"无"内化于生命之中,并作为修正生命的准则.万物和谐共处而又蓬勃生长,都是"无"之用的外在显露,从万物的蓬勃生长中可以直接体悟到"无"的神妙.从"圣人体无"到"体冲和以通无",王弼的主要目的是要开拓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当时士人树立起精神信仰,这一信仰就是"道",是"自然",是"无",也就是和天地合德.  相似文献   

8.
"思"与"诗"是人类"应和着道说而说"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间既有"隐蔽的亲缘关系",又有一条"很深的鸿沟",在"遥遥相隔"的两座山上"比邻而居"。这既决定了它们"对话"的必要,又提供了它们"对话"的可能。通过"思与诗的对话",人类可以重新达乎"诗意地栖居"。这种"诗意地栖居"乃是通过"语言"的"诗化活动"来实现的。"思"与"诗"的分离导致了"语言本质"和"诗意栖居"的双重失落,而"思与诗的对话"正是人类"追忆"和"重返"精神故园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行文如行兵,遣笔如遣将",写作中的虚笔与实笔写法,尤如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它妙在本要"救赵"却不直接"救赵",而出人意料通过"围魏"手段来巧妙地表现"救赵"的目的.写作中"虚笔"与"实笔"虚实相生,相得益彰,同时又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先后出现了三类"五四论述",一是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断的原因,其中又可以分为外因论和内因论.二是批判五四新文化理念自身,批判者分别受到新儒学和后学的启发.三是梳理五四新文化理念的知识谱系,其中又有自由主义和新左派之别.这三类"五四论述"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研究立场和评价标准,使"现代文学研究"获得了"当代性",但也存在着当代性与历史感脱节以及理论的当代性与现实的当代性错位等问题.为了推进现代文学研究,我们还需深入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新的"五四论述".  相似文献   

11.
弗兰克尔试图提出一个"悖论"的"狭窄定义",它既无多大价值,又内含一些冗余的"描述",更没有充分强调语义、语境,应该被取代、抛弃!遗憾的是,一般论者包括《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等辞书竟然也把悖论"狭义"曲解、扩大为"广义",使问题更加复杂费解.当"失钻"悖论被澄清和消解,并且把森斯伯里的"悖论"定义作为比较之后,关于弗兰克尔等"狭窄定义"的价值和它被论者曲解和扩大等问题便水落石出!  相似文献   

12.
郭德纲又火了,之所以是"又",而不是"更",因为前者是有跌宕起伏的,后者则是一路的小阳线飙生k线图.而这次火,是因为央视3·15晚会,郭德纲沾边儿了.于是乎,全国上下一片讨伐声--有什么了不起的,你还别矫情,你要是敢死,全国13亿人,12.9亿人敢埋你.有道是"床前明月光,疑是撒砒霜.举头瞧电视,毁我郭德纲?"  相似文献   

13.
当今的中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习惯于"一俊遮百丑"或"一丑盖百俊".在这种评价方式的作用下,有些老师对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表现不良的学生往往带有"偏见",甚至"鄙视".这部分学生在老师的"鄙视"和家长的逼迫下,年复一年几乎毫无自信地在校园里度过.校园生活带给他们的不再是欢乐和温馨,而是无穷无尽的担心和恐惧.由于长期的"鄙视"、"打击"、"扼制",他们的自尊几乎荡然无存,自信也毫无踪影,剩下的便只有自卑了;但又受自尊心的驱使,他们便"破罐子破摔",于是,"后进生"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14.
论"和"的辩证法与传统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即和谐之意.中国哲学认为,和谐是事物固有的状态,从辩证法的视角审视,传统之"和",表现为"杂多之和"与"对立面之和".传统之"和",是农业型的自然经济和家国同构的宗法型的社会的产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因此,对于"和"的传统价值也要辨证地看,既要看到其正价值,又要看到其负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又能反映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本文从日语的"表"和"裹"在语言中的表现"内"与"外"、"建前"与"本音"等几个方面来剖析"表"和"裹",以进一步加深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英译由"Friendlies"改为"Fuwa",是"中国英语"可接受性的又一佐证.它表明,"中国英语"在译介中国文化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它将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而言,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治穷先治愚"的观点出发,分析在长期的贫困现实中形成的"亚文化",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重塑这种"亚文化"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林鸣 《北京纪事》2018,(7):91-92
用"雪花飘飘"形容当今信息世界,并不过分.每天面对纷纷扬扬的"雪花",网民既欣喜又惶惑.对普通人群来说,他们似乎更愿意做个"信息吸尘器"——对什么"微波炉有害论""食品有毒论"或许多不着调儿的奇谈怪论深信不疑.可恨的是,覆盖大地和天空的网络时代,竟成了某些看不见身影的"二把刀"的乐园,这路人整天"跳蚤"似的发布疑似"坏消息",总是让职能部门、专家和"除虫剂"跟不上趟儿.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字学角度解读,"御"本意为驾驶马车,后又衍生出统治之意."趙"字"从走",即"善跑",从"走"与"肖"字意的组合看,可引申为"善驭者的后代"."御"、"趙"二字相近的文字学寓意恰恰说明历经夏、商、周三代的赵(嬴秦)族仍保持其先祖"善牧"和"善御"的传统,因此,"牧事"和"御事"即赵文化原生形态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奇"为李白之特质,具体表现在其生死、家世、才华、气质、个性、志向、爱好、经历、行为、诗文诸方面.李白之"奇",既源于其人之本真,也有其笔下自我之夸饰,但更多是他人在此基础上的加工衍绎."奇",展示出李白突出的个体特征,体现了鲜明的"李白文化精神".李白之"奇",充分表现了人性的美好需求,满足了人们好奇夸异的心态.就文化背景看,在以权力为中心、皇权至上的专制时代,李白之"奇"更具反叛性的积极意义.李白之"奇"是新奇,奇得明白自然,既超乎想象,又合情合理,奇而不怪.李白之"奇",既是盛唐时代精神最生动的体现,也是盛唐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