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之于《广东历史名人传略》 (广东人民出版社 1 997年版 ,下称《传略》)的姐妹篇 ,由陈泽泓著的《广东历史名人传略续集》 (下称《续集》) ,于 2 0 0 4年 3月在广东人民出版社问世。连同作者与李小松合著的《历史入粤名人》 (广东人民出版社 1 993年版 ,下称《入粤》) ,十年三箭 ,广东名人传略 ,形成一个系列 ,一种整体效应。陈著传略系列 ,三书各有侧重。《入粤》名人者 ,主述外籍入粤之佼佼者对百粤的突出贡献 ;《传略》名人者 ,概述本土人于本土的活动与建树 ;《续集》名人者 ,则着墨其在岭外之拓业与事功。较之而言 ,《续集》传主的业亦…  相似文献   

2.
陈济棠(1890—1954)是近代广东、也是全国知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早年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后成为雄踞南粤的新军阀。虽然他是一个地方军阀,但其在治粤期间(1929—1936)曾致力于广东建设事业,使当时广东经济盛极一时。确实留下了一些值得后人纪念的地方政绩。本文拟就他在发展广东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建树及其原因与办法作一初步的探讨。陈济棠是在新军阀混战、国民党派系纷争、外患日亟的历史条件下于1929年崛起主粤的。刚上台时,广东的经济十分困难。自民国元年以来,广东积欠内外债二亿元,军政各费二千万元,陈为了维持十五万的军队和一个冗肿的官僚机构,每月财政赤字达七十万元。军队一度欠饷三至五个月。当时广东地方近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商业凋零,原来地方税收支柱的进出口贸易,也因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而萎靡不振,处境艰难。陈济棠主粤后,利用半独立的环境,经过广东人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邹芬 《船山学刊》2006,(1):30-33
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先驱、时代的叛逆者,察事敏锐,世务洞明,往往能抒陈己见,“其谈海外时措之宜,能发人之所未见,冒不韪而勿惜”①,是一位具有独到眼光与大胆开拓精神的先声人物。因此,自“1892年,即郭嵩焘去世的第二年,其遗稿就由王先谦等人编为《养知书屋遗集》刊行”②,史学  相似文献   

4.
怡良(1791—1867),字悦亭,隶满洲正红旗。1816年(清嘉庆廿一年)起,由监生补刑部笔帖式累迁至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闽浙总督、福州将军、两江总督等要职。他封疆东南沿海时期,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关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对他个人功过的评价,直接关联着对此段历史的正确认识,故不能视为无足轻重之举。民初以来,史学界对怡良的研究不仅很薄弱而且议论多不公允,这对正确认识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和该段中国历史都是不利的。本文拟对他在粤、闽的重要政事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巨著——谈郭嵩焘日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清代日记留存于今,以长篇巨著称誉于学林者,何止百数,而长达二百万字以上者,允推郭嵩焘日记。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关系至密。咸丰初,助建湘军。同治二年,署广东巡抚。光绪元年,任兵部侍郎,充出使英国大臣,旋兼驻法国大臣,主学习西方科技,蔚为国用。  相似文献   

6.
广东与上海的民间往来,至迟在明末清初已经较为频繁。但在鸦片战争以前,粤沪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广东商入的季节性商业贩运,尤以棉、糖贸易为大宗。晚清以来,随着上海口岸的开放,大批粤商随洋行而涌入上海,他们除了从事原先的季节性贩运外,更多的人开始加入到上海城市的近代化建设之中.为上海的城市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学界对此问题尽管有所涉及,但并无专文探讨。  相似文献   

7.
建国50周年前夕,广东学术界喜气洋洋,各个学科都在欢庆几十年来的辉煌成就。深具广东特色的中国语言学界也不例外。他们胸怀大志,不断结合广东实际,开展卓有成效的语言文字研究工作,并培养出一批批专业人才。特别是近20年,乘改革开放的春风,更是大踏步前进,取得了以下骄人的成就。一、广东丰富多彩的语言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调查研究省内各地方言的风气遍及全省。广东是我国方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全国七大方言中,广东就拥有其中的粤、闽、客家三种,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此外,还有粤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粤北、粤西一…  相似文献   

8.
广东粤语分区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众所周知,广东是全国汉语方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广东境内粤、闽、客家三大方言鼎立,三大方言都是跨省的方言。就广东境内三大方言进行适当的分区(片),使之明系属、辨亲疏,进而和省外同系方言挂钩,确定其在大方言区中所处的地位,无疑是当  相似文献   

9.
郭嵩焘与"夫人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于1878年6月19日在英国伦敦以如夫人梁氏的名义举行了盛大茶会,这是中国开展"夫人外交"的开始.郭嵩焘之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开展"夫人外交",其原因一是出于外交礼仪而回请西方各国官员,再一是他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认识.但是,郭嵩焘的行为却受到了清朝守旧派官员和国内舆论的攻击,这是近代中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清后期广东学术文化的奠定者阮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道之际阮元督粤开学海堂是广东学术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从此,朴学运动兴起,深刻改变了广东社会文化的整体面貌,提升了广东的学术地位。在著述、人才、教育、藏书、刻书诸方面,都有明显而巨大的变化。阮元是清后期广东学术文化的奠定者,其历史功绩值得后人永远纪念。  相似文献   

11.
广东历来以商业文化闻名海内外,广东文化传播与粤商在各地建立的销售网络密不可分清代以来,粤商在全国各地建立的商业会馆既是广货销售的网络,也是传播广东文化的窗口与基地。深入探讨此课题,对当令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不无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余汉谋是两广六一事变中广东政局发生戏剧性转折的关键人物,事变初起时,以陈济棠对其防范戒备,余暗中与蒋介石联络,但对投蒋较为犹疑,后在所部策动下,乃向国民党中央输诚。被蒋委以重任后,余先是成功率部入穗稳定粤局,后又施展谋智平息粤军内部隐患。粤局底定后,对于蒋为切实掌控粤局而采取的种种手段,余出于地盘私念,多有惕怵,但只能忍让顺从,甚至有主动迎合之处。余在两广事变前后的所为,反映了他在个人权欲、见识与大局走势、变化之间的权衡调适,而他在广东地位的变化,则折射出1930年代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统一进程的加速,地方势力的政治空间日益紧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广东的制糖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明清时期广东的制糖业洗剑民,谭棣华明清时期广东制糖业是重要的手工业,它与冶铁业、纺织业构成了广东手工业的三大支柱。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广东糖业得天独厚,粤糖与闽糖产量并居全国之首。于是制糖成为龙头手工业,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糖业的兴旺,改变着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4.
<正> 广东是南明抗清势力的活动地盘,顺治三年(1646)、六年(1649)清军两度入粤,两军反复争夺,骚扰侵害遍及全境,尤以清军烧杀屠城的暴行,破坏特甚。及南明残余势力被次第消灭,又有康熙元年(1662)、三年(1664)广东沿海二十八个州县“迁界”之祸,“尽夷其地,空其人”,前后两次数百万迁界难民流离失所,抛荒田地531万多亩,遭受了广东有史以来一场浩劫。康熙十五、十六年(1676、1677)尚藩叛乱,广东仍处于兵戈扰攘之中。经过清初三十余年一连串的破坏,地方残破,城乡凋敝,人民死亡流散,田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直至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广东实行复界,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1997年香港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将把粤深港经济合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如何适应这一向代的趋势,共谋香港、广东及深圳的长期共荣,是90年代中国的一个热点。今年7月27至31日,香港贸易发展局组团到粤与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清末“屠官”岑春煊张华腾岑春渲(1861-1933),原名春泽,字云阶,广西西林人,曾任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正卿、广东布政使、甘肃布政使、陕西巡抚、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邮传部尚书等职,是清未政坛上吐咤风云的人物。他在任职...  相似文献   

17.
刘乐一 《东岳论丛》2003,(3):140-141
南越王国自秦二世时始兴 ,汉武帝时亡 ,前后延续 93年。南越王国的疆域 ,从五岭之南到南海之北 ,“东西万余里” ,其范围包括广东、广西大部及云南的南盘江南与越南的北部地区 ,史称南越、南粤或越粤。这里土地肥沃 ,雨量充沛 ,山势崎峭 ,江河纵流 ,早在晚更新世初期 ,就有马坝人在此繁衍生息。但是 ,由于群山阻断 ,交通不畅 ,又有粤越民族杂居及领地分割 ,使居住在这里的越族人相对还处于原始的封闭状态。公元前 2 19年 ,秦始皇兼并六国不久 ,即发兵征伐南越 ,经过六年的征战才将该地区平定下来。为巩固其统治 ,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相似文献   

18.
陕甘总督是清代常设定制八总督之一,为陕甘两省最高军政长官,掌控西北边防战略基地陕甘两省。因此重要军政地位,自康熙七年起,定山陕督抚专用满员,雍正元年,又改参用蒙古及汉军。相比于其他常设定制总督,陕甘总督群体结构呈现鲜明的个性特点,因陕甘总督专用满员的规制,满洲出身,特别是上三旗出身的满洲官员成为陕甘总督群体的主体。与清代满汉关系的演变轨迹相一致,陕甘总督群体的结构特征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清前期主用满洲,自嘉庆以降,汉人逐渐增多,至同光时期,湘系将帅基本垄断陕甘总督一职。陕甘总督群体结构特征既是清代督抚制度发展演变的表征,也是清代满汉关系历史走向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9.
1915年台风季节时爆发的“乙卯洪灾”,是史无前例二百年一遇的大灾。广东地方领袖为此恳请北洋政府,主导处理救灾工作。袁世凯即遣派刚辞任海军大臣职的粤人谭学衡,回家乡作广东治河督办。谭氏履新后,前后任命了两名原职上海浚河局的瑞典籍工程师,主理广东的治水工作。他们一同踏勘了广东的河道,以制定治河之具体方案。研究谭学衡的治河方案,可对民初珠三角地区的水文情况、广东士绅与民初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20世纪初改善国计民生的广东治河计划等地方性改革之本质与命运,有更深入与确切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郭嵩焘不仅是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更是一位以精通洋务而著称的洋务思想家。其洋务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交层面,而是把办理洋务提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郭嵩焘的治河思想就是其洋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治河方略、治河技术、治河保障措施体现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观。郭嵩焘的治河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河道治理,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