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法学研究中阶级分析方法的核心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即阶级结构、阶级成份和阶级关系。由此决定,阶级分析方法的适用应适当转换视角,由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由对立分析到统一分析、由内向分析到外向分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以阶级社会的产生为基础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当前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有的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当前阶级、阶层的界定及其划分标准。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在当前中国是否适用的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因此,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文献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中的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与阶层是研究社会结构与政治发展动力问题的核心概念。阶级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生活方式和政治组织等因素而划分的社会集团;阶层是处于阶级内部和阶级外部的更为细小的社会集团。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从理论上看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实践上看都是为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提供知识保障。中国社会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化,全面、深刻地理解这种变化,必须综合运用阶层分析和阶级分析。综合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结构,拙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阶层划分新探》(载于《社会主义研究》1988年第一期,下称《新探》)从阶级分析的角度作了探讨。笔者认为,要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复杂的社会成员构成,仅限于阶级分析的层次已远远不够,必须把阶级分析同阶层分析结合起来,在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多维地分析社会阶层,才能全面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是正确认识阶级社会阶级阶层现象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内涵丰富、内容完整,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体系,对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分析认识现阶段的阶级阶层问题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通过对农村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形成了关于农村阶级分析的理论。该理论既保持了与马克思r4t-~分析理论的一致性,又有其独特性。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理论彰显了其政治动因,根据这一理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了阶级划分,并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历史人物作阶级分析,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最基本的方法。建国以来,我国史学工作者,经过认真的学习和讨论,对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几乎确认无疑。但对历史人物为什么一定要作阶级分析?怎样进行阶级分析?阶级分析有什么科学和现实的意义?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拟就该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 (一) 对历史人物为什么一定要作阶级分析?因为在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里,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的阶级与阶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社会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同时,阶级与阶级结构分析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也越发复杂而尖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应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阶级分析理论;新中间阶层及其特征;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及性质。  相似文献   

9.
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具体地用来研究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从哲学史观的发展来看,这是哲学史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阶级分析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矛盾分析法,在阶级社会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的方法论表现。这就是在阶级社会里,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各种复杂社会现象,探求其中  相似文献   

10.
阶级分析之当代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阶级的实际存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阶级分析也应该随之而不断深化.阶级分析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解决社会发展动力的手段.不同阶级之间既存在矛盾和斗争,又存在同一和互补,而在矛盾中,除了存在对抗性矛盾外,还存在大量非对抗性矛盾.阶级分析应该与阶层分析结合起来,当前尤其要突出阶层分析.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教导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服务,为反修防修服务,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坚持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就要充分估计劳动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历史是奴隶们创造的,决定历史进程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奴隶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相似文献   

12.
阶级分析法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在八十年的历史中,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出色地运用阶级分析法解决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课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有了新的运用和新的发展,其经验和教训对认识当前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少社会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提出了质疑,而从文化资本这一视角来讨论阶级理论则比较新颖独特.尽管古德纳和布尔迪厄利用文化资本对阶级理论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阶级结构,但是他们理论的缺陷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其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阶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和理论压力,逐步被“边缘化”.马克思阶级理论要完成自身“重塑”必须应对和回答当代社会阶级阶层问题,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的“生命力”也能得到恢复和重现,马克思阶级理论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当前社会结构和阶级阶层、制定比较合理的社会政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和划分标准的观点,创造性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划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关系和政治态度上分析阶级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属性,揭示了不同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同阶级政策密切联系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和各阶级间的关系,制定了符合革命实际的阶级政策。新形势下,系统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历程,对目前制定科学的阶级阶层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对于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十分重要 ;在对立的阶级已经消灭的情况下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 ,但是经济生活带来的社会分化不可避免 ,社会阶层客观存在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 ,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不管他是否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他必定都有自己本阶级的意识。阶级意识与阶级分析方法各自存在于不同的观念层次上,无疑,阶级意识居于更深刻更内在的层面上,而阶级分析方法则属于较肤浅较外在的层面上。历史学家的思维方式也受到阶级意识的影响,其思维过程同时也就是他的阶级意识过程。历史学家获取阶级意识的过程也就是阶级意识作用于他的历史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争议较大,原因在于对中国化标准的不同认识。判断马克思中国化开始的标准应满足三个条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中国问题;中国人的独立思考。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我们观察阶级社会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毛泽东始终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无论是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还是调查研究的群众路线,都可归结到实事求是上来,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不同层面的体现。以此为标准,毛泽东在大革命后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文章,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调查研究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精髓,并试图独立思考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事实上已经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  相似文献   

19.
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观察和处理阶级社会诸问题的一个根本方法。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当然不完全等于阶级问题。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的一种形式,实质上是阶级压迫。我们常说的民族压迫,并不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去压迫另一个民族,而实际上只是各个民族中的剥削阶级压迫别的民族;被压迫民族中受压迫的也不是本民族的全体成员,而只是被统治被剥削的劳动人民。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着维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罪恶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从其狭隘的阶级利益出发,不仅要剥削和压迫本族的人民,而且在可能的时候,总是要去压迫和剥削其他民族的  相似文献   

20.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共产党只有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正确解决依靠谁和团结谁的问题.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六个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论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阶级、阶层变化得出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