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先秦形容词后缀“如、若、尔、然、焉”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历来把古汉语形容词后缀“如”“若”“尔”“然”“焉”一概而论,甚至认为它们“同源”。本文选取先秦十种典籍进行穷尽性统计,从结构类型、语法功能、语义类别三方面考察了五种附后缀形客词。认为这五种形客词后缀各有来源:如缀和若缀由动词虚化而来;然缀由指示代词“然”虚化而来;焉缀来源于然缀,但同时还受到语气词“焉”的影响:尔缀主要由指示代词“尔”虚化而来,同时受句尾语气词“尔”的影响和制约。本文还分析了这五个形客词后缀消长的原因。最后附录了附后缀形客词表。  相似文献   

2.
谈到代词的语法特点,以前语法学界普遍认为“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也有人认为代词加修饰语是欧化句法,不常见。人称代词是代词的类别之一,自然也包括其中了。但是,近年来,随着语言的发展,人称代词加修饰语这种语法现象在文章中越来越普遍,有的语法学家已渐渐趋向于把人称代词加修饰语看作  相似文献   

3.
“囝”作为宁德市蕉城区方言常见的名词后缀 ,具有小称意义、转变词义、改变词性、附加感情色彩等作用。其主要的语法功能和特点与闽东其他方言及北京话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的”的性质和它的结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的”是什么?我们的教学语法,即1984年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认为是结构助词;理论语法的语法理论体系认识各异,有作词尾的(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有作修饰语记号的(王力《中国语法纲要》),有作助词、结构助词的(朱德熙《语法讲义》、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有作后缀的词后为后  相似文献   

5.
关于古汉语中偏指之“相”的词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表偏指的“相”是副词,具有称代作用。本文认为表偏指的“相”应为代词。因为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应该根据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表偏指的“相”的语法意义是起指代作用,可以指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根据语言学中的递差理论,表偏指之“相”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由副词向代词的过渡,因此,把表偏指之“相”看作代词,比看作副词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民”作为指人名词后缀是可能的。语素“民”之于相应词根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民”在构词上具有一定的能产性,附着在“彩”、“网”、“股”、“烟”等名词性词根之后的语素“民”的意义较虚,并且在语法意义上有类化倾向。“民”在构词时位置固定,作为后缀有语言内动因和语言外动因。“民”作为后缀有其词法语义功能和修辞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各家却有不同看法。 《马氏文通》称“是”为断辞。黎锦熙先生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里,把“是”列在动词里,算作表示决定的同动词。它后边的成分叫“补足语”。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语法》里,把“是”叫作“系词”(属于半虚词),列为独立的一类。它后边的成分叫“表语”(表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法学习》里,把“是”叫作非活动行为的动词,丁声树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里,把“是”和“有”、“在”、“象”等看作特殊的动词,而把“是”后边所带的名词、代词或名  相似文献   

8.
当前研究俄语和其他斯拉夫语的动词体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旣要把说明动词体的语法因素和词汇因素加以区别,又要把动词体同所谓“动词的动作方式类别”加以区别。正如捷克语言家伊萨钦科所说的:“如果不是确切而原则性地把动词体和我们称之为‘动词行为进行方式’的东西区别开来,那么,现在要对斯拉夫语的动词进行科学的研究是不可思议的”。长时期来,语法学家们对动词体的语法语义有不同的理解,对动词体是纯语法范畴还是词汇-语法范畴有不同的看法,对动词两个对应体是一个词的两个形式还是两个不同的动词持对立的观点,等等,在语法学说史上,对动词体是“两体论”(完成体和未完成体)还是“多体论”(加上所谓“一次体”、“多次体”以及“分体”等)持不同的见解。为此,当  相似文献   

9.
"头"在蕉城区方言和普通话中都用来构词,但普通话里的"头"尾词并不发达,而蕉城区方言"头"尾词较为发达,"头"作为名词后缀的附加意义比普通话复杂.从蕉城区方言名词后缀"头"的语法功能和特点中,可以揭示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0引言本世纪50年代末以前,在蒙古语描写语法中通用的基本(最高)语法范畴主要有语言单位及其类别(单位包括语音、词及其后缀、句子等)。有时也出现bairulal(相当于结构),tonalca(体系或系统)等术语,但没有像现在这样使用得普遍。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来,在蒙古语言单位中不仅曾加了音位、词素、词组这样新成员,而且已经普遍使用了结构、系统等重要范畴,并把语言看作多层次结构系统了。这表明蒙古语言学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不难看出在语法范畴方面仍然存在着需要澄清的一些理论问题。语法描写不等于语法理论,理论是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常德沧山话名词性"的"尾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沧山话名词性"的"尾与普通话名词性"子"尾有明显的对应性,同时又有其特色;沧山话名词性"的"尾和山西云中等地名词性"的"尾有不少相同的特征,这一现象或与历史移民有关.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中的词语后缀子在菏泽方言中被读作的,这一读法是古音的遗留,证实了钱大昕的古无舌上音的中国语音理论,它与普通话的词缀子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附着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根后面的语缀的是名词化的标记,具有小称义和消极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3.
合肥方言"子"尾词和"头"尾词比较丰富,代表安徽江淮方言词汇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中"子"尾词以两字组、三字组为主,"头"尾词以两字组居多。"子"尾词词性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是代词、数量词、动词或形容词;"头"尾词分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子"在"子"尾词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指小增恶"的主观评价态度,词缀"头"在"头"尾词中分别表达"指小增恶"、事物发展的势头或来由以及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等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西邪教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教是中文专有名词。Cult词源并无贬义 ,近代以来 ,Cult虽引申出一定贬义 ,却不等于中文的邪教含义。因此 ,将法轮功译为Cult易于引起西方社会的误解。邪教虽产生于新兴宗教 ,但新兴宗教未必都是邪教。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西方对待邪教的态度和政策并不相同 ,但法轮功却无疑是真正的邪教  相似文献   

15.
后缀"子"的范畴化是通过转化相关动作、性状等范畴而实现的,具体事物尤其是其中的工具以及部分特殊人群成为"子"缀词要表达的主要范畴,与同类的"儿""头"相比,在具体与抽象、称人与称物等方面三者呈现出一定的互补性,但它们有着共同的转喻认知基础。范畴化的"子"表现出语义上的人工性、非常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家”是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十分活跃的名词后缀。古农书《司牧安骥集》里“家”可与脏器名词“肺”、“心”、“肾”等以及五行名词“金”、“火”、“水”等组成“肺家”、“心家”、“肾家”、“金家”、“火家”、“水家”等词语,其中的“家”,无任何实义可言,是典型的名词后缀。  相似文献   

17.
在贾谊哲学思想中,天地万物是道与德以数字"六"为基数衍化的结果,而且,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后,"六"与道、德便内在于天地万物.因此,数字"六"不仅具有本源地位,而且具有本体地位.贾谊这种思想有其独特的思想传承.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和研究吉安市方言中"哩"后缀的使用变化情况。调查结果从总体上说明了"哩"后缀在吉安方言中的构词能力呈削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字补语是汉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补语,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内部构成复杂,至今歧见纷出。“得”字补语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源于它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得”本为动词,后顺应汉语动补式的发展大趋势加缀在动词的后面,使其表义逐渐弱化,成为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连接成分,表示可能和表示结果的“得”字补语是其“达成”语义的两个变体。  相似文献   

20.
《吕氏春秋.应同》篇通常被今人视为引自邹衍五德终始思想的断片,这种流行已久的看法其实并不符合《应同》篇本意。从《应同》篇与邹衍、墨家之思想比较看,《应同》篇的五德终始学说可能是后期墨家根据吕不韦需要所改造的结果,讲五德终始的在战国后期也不止邹衍一家。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对五德终始说在战国后期发展的多向性问题以及后期墨家的思想发展性问题做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