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亘古未遇的文化大碰撞和大汇合,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进行了思想碰撞,为我们留下了百余年国人治中国哲学的文本和资料。今天我们以何种方式重新审视和研究这些思想资源,在方法论层面又如何对中国哲学接续慧命,这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价值。李承贵教授在其《生生的传统: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一书以"认知范式"为考察和研究的中心,将近代以来中国学人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分为唯物主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前,哲学被看做是笼罩一切的.步入近代,西方的走向是,各个具体学科力图摆脱哲学的空洞与玄想,走向经验、应用与操作.而传统中国,由于从来就没有过所谓(纯粹意义上的)"哲学",因而,在近代,学人们走着与西方相反的道路,致力于清除传统思想史中伦理的、治理的具体内容,抽取出可以与西方相对应的"哲学"及其逻辑演变史.  相似文献   

3.
<中庸>中的"尊德性而道问学"是中国哲学"为学之方"的经典表述,以后的朱陆之辩在语言学上实际上是出于对"而"字解读的不同.从义理上看,则是自孟子、荀子以来在认识论上"先验论"和"经验论"的分野,也和自张载以来知识论上的"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相关,这种为学工夫论之争也是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代表的哲学本体论分歧在方法论上的反映.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本质上讲是一致的,不是本末之争而是孰先孰后孰重孰轻之争.关键在于二者所理解的知识仍是"道德知识",最终都仍是落在修身成圣这一目标上,这也和中国哲学德性至上的大传统相符.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哲学是在传统思想与近代西学的双重制约下曲折演进的,这种制约具体地表现为中西古今之争。作为中国近代哲学重要分支的方法论,同样既渊源于传统思想。又受到近代西学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中西古今之争的角度,对中国近代方法论思想的演变,作一粗略的历史考察。一在中国近代,严复第一次比较自觉地将西方近代科学方法作为富国强兵的手段而加以突出。当康有为热衷于把西方的声光电化知识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元”等概念加以揉  相似文献   

5.
张怀存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撰文认为,天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等涵义。当近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知识传入中国后,才给天范畴的发展演变注入了新的因素。近代哲人对“天”作了新的诠释,赋予天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从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凸现了传统哲学向近代哲学转型的一般特点:1、融合性。近代哲学天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近代思想相互结合的产物,是由西方的新知识新观点重新解释传统思想,而不是机械  相似文献   

6.
张蓬 《河北学刊》2012,32(3):144-148
近年来,在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疑问,此问题的背后可能缘于依什么样的思考框架来治中国思想作为历史的学问的问题。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作为历史的学问,学术界有多种做法,如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哲学史等。本文以钱穆与冯友兰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及其择取根据为例,以期窥探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因缘、问题、轴心、轨迹。钱穆不主张以分科之学特别是"哲学"来梳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精神作为历史的学问;而冯友兰则是以西方"哲学"的框架来重新清理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重要代表,其所著之"三史"、"六书",就是以"哲学"史的框架叙述传统,以"新理学"的框架开新。在对钱、冯二位先生的学术乃至哲学观的比较中,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生长发展的问题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杨国荣 《社会科学》2013,(8):116-129
在不同于"技"、"器"层面的追问、以区别于器物之知的方式把握世界等方面,中国的"性道之学"与跨越知识界限的智慧之思具有一致的内涵。尽管在具体表述上,中国谈"性道之学",西方讲philosophy,但两者的实际指向则并无根本不同:"性道之学"与哲学,都是智慧之思,其实质的内涵彼此相通。从形式层面看,哲学离不开概念的运用,其中既关乎概念的构造,也包括概念的分析。同样,性道之学也涉及名言的生成和名言的辨析。魏晋时期进一步提出辨名析理,"析理"以性道为内容,"辨名"则关乎名言(概念)的分析,由此,性道之学与名言(概念)之间的关联得到了更自觉的肯定。从"哲学何为"这一层面看,中国的"性道之学"对智慧之思所具有的规范意义和引导意义,也给予了自觉的关注。就以上方面而言,中国的"性道之学"显然包含着哲学的内涵,属于实质意义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横向层面的哲学形态,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三者相加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互补互用"的互动关系,要正确鉴别判断中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为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提供生长点,在哲学精神、哲学方法和哲学与世界的关系方面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哲学界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迫切需要通过中西哲学的对话以及现代与传统中国思想之间的融通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路径,打开哲学创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何为中国哲学——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与如何理解"哲学"无法分离。哲学作为智慧之思不同于特定的学科,但近代以来又获得了某种学科性。同样,对性与天道、成己与成物的无穷追问,赋予中国哲学以不同于具体知识领域的深沉内涵,而当这种追问被纳入作为现代知识谱系之一的哲学史并成为其考察对象时,它同时也被赋予了某种学科的形式。作为历史中的哲学,中国哲学既表现为在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凝结的不同哲学系统,并相应地呈现为可以在历史中加以把握、考察的对象,又是在历史过程之中不断形成、延续的智慧长河;前者使之具有既成性,后者则赋予它以生成性。就中、西哲学的关系而言,中西之辩不仅是空间性、地域性的问题,而且更内在地隐含着时间性、历史性的内涵。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延续与近代以前的不同在于:它同时也是中国哲学不断参与、融入世界哲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对"李约瑟难题"的真正解答,必须将古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进程纳入民族思想传统中进行审视,不仅揭示促进或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因素,更探讨德性思想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德性传统上接引现代科学的问题。成中英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早期中国自然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与多种自然现象的解释理论有重要关系,而近代中国科学滞后的哲学原因则在于儒道思想的内省性。为促进现代科学在中国良性发展,成中英进一步提出"科学转化观",通过确认道德与科学在儒学中的本体地位,指明从道德到科学的转化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2014,(2)
在中国哲学中,体现于"思"的理性,首先与"心"相关。心之"思"既展开为具体的活动,又以理、道等为内容。从思维的趋向看,中国哲学视域中的理性,更多地呈现辩证的性质。与之相关,在这种理性形态中,认知意义上对事(物)与理的把握以及评价意义上对价值的判断和确认,构成了彼此相关的两个方面。与赋予认识意义上的理性(心之"思")以认知和评价双重内容一致,中国哲学对实践过程中的合理性(rationality)也作了广义的理解,使之同时包含"情"与"理"二重涵义。以上二重趋向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中国哲学对广义理性的理解。进入近代以后,传统哲学对理性的理解依然得到某种延续。在这方面,梁漱溟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对"理性"的诠释,可以视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性观念在近代的回响。  相似文献   

12.
一、现代性与现代性的知识范式1 840年以后 ,随着西方对中国的贸易入侵的加快和军事入侵的加深 ,近代中国的知识图像和思想视角在剧烈的历史动荡中 ,开始经历一次不断破碎和整合的过程。所谓“破碎”是指中国本土的传统知识的瓦解 ;而所谓“整合”则意味着近代中国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吸纳与调试。然而 ,正如政治经济层面一样 ,近代中国的思想转型也是一个遭遇茫然和无奈选择的过程。与具体的器物、制度层面的转向相比 ,虽然思想层面的转向由于知识精英的存在而显得更为自觉、敏捷乃至超前 ,但不能否认 ,近代中国的思想转型是在强大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界限分析"是哲学十分重要的一种工作方式,它使哲学摆脱传统哲学观不切实际的自我期待,使哲学在当代知识背景和社会生活语境中重获生机与活力."界限分析"的工作方式可以在"语言"、"知识"、"存在"和"价值"四个基本层面上进行.它集中体现了哲学最为根本的精神气质,即批判性,因而将为哲学的当代合法性提供有力的自我辩护.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国教育及其传统,追溯其文化根源和哲学内涵,道家的自然论说及儒家的中道传统便是其主流.道家文化以其特定意义的自然之"道",强调教育应该合乎"自然";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强调"学道"之核心.然而,社会的进程乃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和演化的过程.康有为的"学为时异"的"经世致用"教育观以及五四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堪称中国近代传统教育的典范,它们促成了中国教育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诠译了中国哲学传统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0,(4)
如何安置被称为"宗教"、"迷信"的民间信仰及其结社,是近代国家建设中每每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明治以来日本关于民间信仰话语的爬梳,可以确认近代日本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特别是信仰结社)认识的知识背景;从日本到中国的认识投影不是简单的复制,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出现交错,各种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的称呼——邪教、迷信、宗教、新宗教、类似宗教,可谓其表征。从这一考察中还可以看到,在"东洋学"或"支那学"之外存在着一个绵延不断的非主流的中国研究传统,它通过"道教"(通俗道教)这一言语装置表现出来。道教研究既来自对"东洋学"或"支那学"之批判,更受到了日本"民俗学"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词"礼",能超过"理","礼"的含义很广泛。由孟轲性善论生成仁、义、礼、智,有类于康德始终坚持在他的先验纯粹理性和彼岸实践理性中阐释他的先验道德论。荀子礼、法相融合是儒家礼学的创新和转型,传统礼学在宋代理学的实践层面上能找到。清代以戴震为代表的"新理学"是情感哲学,情感哲学向礼学的转变,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看一看礼学文化的历史嬗变,对理解现代社会的若干定位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7.
从长时段视野看,中国现代美学可以20世纪80年代为转折点,分化出两个不同的美学时段,即中国现代美学Ⅰ和中国现代美学Ⅱ.中国现代美学Ⅰ是社会革命年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出心灵或精神因素的主导,具有心化美学特质,属于中国现代社会革命时段的审美认知与实践论美学.这种社会革命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属于一种从转变现存政治秩序的"小革命"最终走向改变现存社会与文化秩序的"大革命",其深层资源却来自中国古典哲学固有的心化传统,而这种心化传统恰恰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革命的对象,由此形成革命资源与革命对象相同一的"吊诡".导源于以中国古代儒家为代表的心化传统的现代心化美学,宁愿为了艺术的审美认知价值与社会实践价值而悬置起实际的物质生活层面,从而集中供奉精神生活层面,并以"精神变物质"为深层美学信念.从希望中国出现"世界性大思想家"这一"李泽厚之盼",可集中见出这种心化传统在现代的强势存在.  相似文献   

18.
杨海文 《河北学刊》2005,25(2):57-60
正如母亲时常对流浪的儿子诉说"娘就是操心 的命"一样,哲学也经常对漂泊的灵魂宣称"哲学就 是操心的命"。经过最近几年来关于中国哲学"合 法性危机"的热烈讨论,学术界同人似乎正在达成 某种共识--无论从事实判断看,还是从价值诉求 看,中国哲学在"如此"的意义上是归属于哲学的, 但在"这个"的意义上却扎根于中国。与在"世界性 知识"中呈现的"如此"相比,仅仅只在"地方性知 识"中敞开的"这个"更具有本体的意味。意思是 说:在一般如此的意义上,哲学操心的是"全人类" 的命运,但在特定这个的意义上,中国哲学操心的则 是"中国人"的命运。这里倒完全不必满怀"一室不 扫,何以扫天下乎"的壮烈,然而,为了使中国哲学 在未来漫长的时光中能够更好地去操心"中国人" 的命运,我们今天显然有必要对"中国话语"在哲学 史研究与哲学创作中如何具体表达予以清醒地思 考--尽管这一思考只是个人的"意见"却非公共 的"真理"。  相似文献   

19.
宋晓东  叶浩生 《社会科学》2007,(11):104-108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是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的一部分。在文化转向语境中,"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要求建设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心理科学"。从后经验主义理论心理学出发,这意味着以中国为现实文化主体的知识体系整合,即中国本土文化与心理学经验知识的双向诠释和建构。在经验基础或逻辑方面,整合要求进行知识体的区分;在体系建构和诠释方面,心理学知识体系的编篡服从于元理论层面的修辞学规则。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不仅是社会政治层面的中国化,而且是在文化层面的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探察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通与不同之处,是为了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来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根源和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