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沈从文在其1941年出版的《烛虚》一书中深刻揭示了他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与那个时代主流的文艺观念不同,他主张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用一种审美的生命观教育大众,并希望能借此为抗战和建国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烛虚》一书因此集中表达了沈从文的审美政治构想。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沈从文30年代以来的创作,从而才能突破有关他作为一个"乡土文学作家"的传统看法。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传播过程中,一定的政治系统中意识形态往往经过媒介形成政治话语体系,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意识形态借助于政治话语一定意义上建构和重构了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当下中国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出现一种主流媒体政治话语高度同质化与网络媒介政治话语多样性并存的复杂情势。对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把多样化的政治话语表达或意识形态的争论看作是社会分裂的象征和表现;二是区分公共舆论和政治话语的同质化;三是不能片面地追求政治话语的单一性,由此造成虚假的社会和谐和统一;四是民族国家的认同不能完全诉诸民族情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政治动员,也需要通过不同政治话语的表达或争论达成理性共识。  相似文献   

3.
李杨 《学术研究》2015,(2):144-149
文学作品的评价常常取决于评价者的文学观念与文化政治立场。《三家巷》的评价史成为了这种文化政治冲突的真实再现,看起来针锋相对的文学批评与政治批评其实共享了一些基本的理论预设。对《三家巷》双重主题的再解读,将帮助我们打破爱情与革命、文学与政治的二元对立,在揭示爱欲与政治同构性的同时,再思"革命中国"的情感结构以及政治无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和谐文化的历史语境下,文艺与政治既不是"从属"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一种交融的关系。文艺最重要的属性是审美,而进步政治本身可以经由审美主体化为政治审美因素,文艺应当表现和反映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之美,应当从根本上改变文艺与政治的疏离状态,实现交融,达到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批判理论的代表性作家,阿甘本以"装置"思考生命权力对个体感觉方式的钝化问题,推动了当代批判理论经由生命政治、感觉政治转向审美政治,感觉及其意义的社会发生机制是审美政治的深层逻辑.阿甘本以贴近生活形式的潜在性感知推动当代批判理论的审美政治转向,审美政治逐渐融入日常生活的经验语境,赋予审美参与并改写社会实践的现实介入性.当代批判理论下沉于生命基底之处的感觉方式,其审美介入性在权力治理等议题上具有激进的理论锋芒.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主体性与对象性、个体性与社会性、规范性与自由性、理性与感性、多元与一元等关系的统一,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是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统一。因此,正确处理理性与情感的认知维度,势必能够推进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是政治认同的重要主体,他们在社会实践和政治参与中,通过心理、意识和行为的逻辑递进,逐渐形成对一系列政治制度、价值体系、政治信念的情感认知、意识归属以及行为趋同。这种以利益关系为基础,以实践本质为核心,内在动力、外部环境、心理结构要素及主客观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共同促进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效能。我们要遵循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握大学生情绪情感特点,从思想趋同、行为趋同和体验整合入手,引导大学生政治信念的取向,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聚焦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共识,在实践中培育政治意识;拓展大学生政治活动的参与,在知行中形成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8.
杨安琪 《天府新论》2018,(2):156-160
作为现代政治社会与当代政治哲学核心命题之一的“公共”议题,在当代学术界不仅因其共时性的理论面向之复杂多变而饱受辩难,更因其历时性的观念变迁而模糊不清,全球化视野下的先发现代国家与后发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与错位更为这一概念的厘清增添了困难。任剑涛教授的《公共的政治哲学》一书从政治哲学视角出发,梳理了公共理论的历史观念渊源与当代思想谱系,重新界定了被汉语学术界混同已久的“公共”与“公共性”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权力制衡、相互交叠的公共结构框架,为我们继续思考繁杂的公共生活在当代政治世界的边界敞开了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9.
小说叙事的公共性与政治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政治芙学属性,深刻体现于其公共性.小说叙事作为理解生活的形式,首先表现为建立意识形态的"想象的共同体".小说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安排,与公共生活中的政治冲突具有深层关系.小说叙事的秩序,特别是人物的角色安排与行动逻辑,体现了政治秩序与情感秩序的统一.小说叙事的视点,体现了公共生活之中"看"的权力,显示了政治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以其独到的方式诠释现实的政治和观念的艺术之间微妙的关系。琳达·哈琴的政治艺术观点, 既代表了该时代后现代艺术的精神本质, 又对政治限制艺术的现实存在作了观念的铺垫,其《后现代主义的政见》一书实为后现代主义艺术政治观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1.
政治艺术的涵义、结构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艺术概念是建立在艺术概念基础之上的。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政治艺术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其涵义也应当从政治审美的角度加以界定。从政治艺术的结构来说,它是由政治技术、政治行为、政治审美和政治作品等4个方面构成。政治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在政治生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当代中东政治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当代中东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政治合法性、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 ,中东的政治发展进程对伊斯兰教形成了强劲的冲击 ,而政治现代化的受挫更是构成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政治根源。伊斯兰复兴运动又从政治合法性、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政治民主化等层面迟滞了中东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运用政治学的范畴及理论对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东政治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3.
政治合法性的特性论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红兵 《齐鲁学刊》2007,2(4):139-142
政治合法性是指政治统治的正当性、合理性,它标志着民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忠诚程度。政治合法性是政治体系稳定、持续、有效运转的基础和前提。探究政治合法性的特性和内在机理可以为谋求合法性的努力提供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是现代政治国家极力追求的理想状态。处于转型社会、风险社会和网络社会三大社会形态并存的当代中国,保持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合理均衡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具备必然联系,但是二者存在一定的耦合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增强,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提高,政治参与机会的存在,政治信任能力的提升,民主发展程度的提高和法治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由此可以发现,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并保持政治稳定有着巨大空间,因此,应淡化政治稳定的工具性意义,重新审视政治稳定的本体价值;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机制,打通通往政治发展之路;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带来的民族革命和工业革命,经由政党机制和选举机制而导致政治冲突,并直接威胁着世界范围内的民主生存。解决民主危机需要政治共识,协商民主以其宣扬的对话机制、平等协商和参与特征而有益于政治共识的形成。罗尔斯作为协商民主理论家,其协商民主理论强调在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协商和选择,并因其对正义制度、正义分配以及平等论辩的强调而有益于创造政治共识。罗尔斯的协商民主理论对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进程,是一个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同时得以推进的进程。无论是通过主观规划与设计所推动的一国政治发展,还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政治发展,之所以形成种种差异或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模式,主要在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物质生产方式与水平、社会传统、文化习俗、民族构成等,这些都是政治的生态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的形成、变化、发展产生影响;同时,政治一旦形成,一旦通过其特有的力量作用于社会乃至作用于自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改变着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一方面,基于特定的国情基础来构建一国的政治体制,是政治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合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促进一国的政治发展,也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那些共通的、普遍的政治文明成果主要包括:属于政治原则方面的,如"人民主权"原则以及基于这个原则的一些价值和理念;属于政治精神方面的,如国家治理中的"法治精神";属于政治技术方面的,如不同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共同问题的解决手段。当然,正确区分政治发展中的合理借鉴与向别国输出政治价值和制度这两者之间的原则性差别,在当代国际政治领域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政治妥协的伦理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宏观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政治妥协存在着巨大的伦理变数;从微观个体的角度考察,政治妥协又造成其在伦理选择上的两难困境。政治妥协内蕴着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的统一,但在以专制为主要特征的高度一元化的社会里,二者是分裂乃至背离的,政治妥协的本体价值受到压抑,政治妥协的道德评价以负面居多。在以民主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异质并存的社会里,政治妥协作为一种品性得以提升,它体现了人类的自觉理性与人文情怀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政治协商制度法治化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协商制度法治化是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最终结果。政治协商制度法治化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政协依法履行职能。那些认为政治协商制度不能法治化的观点,实际上是对政治协商制度法治化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当造成的。近年来在有关政治协商制度法治化问题的讨论与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以软法理论来解决和实现政治协商制度法治化的观点。这种观点的立论的基础是对的,但由于研究路径的错误,无法回答和解决政治协商制度法治化的实质问题。政治协商制度法治化的核心,在于依法规范政治协商制度运作,包括依法规定人民政协的组织机构、依法明确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依法规范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基本程序、依法保障委员的权利与义务等。我们今天所关注的,应该不仅仅是政治协商制度要不要法治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政治协商制度法治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领域研究的重大课题。作者论述了政治稳定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政治稳定的内涵、标志、形态、特点,论述了政治不稳定的产生及原因和实现政治稳定的对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了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李俊 《社会科学》2007,82(3):33-42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生存环境与个体政治生存需要的统一,以秩序性统治或治理为终极价值关怀。现代社会变革呼唤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治理。跳出时下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微观情结,以政治控制场域为限度,从营造良性的宏观环境和建构高效的具体治理模式的视角,探讨社会变革中的中国政治社会化治理机制,有利于推进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进程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