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日本学者佐藤诚三郎认为,1955年以后的日本政治体制是典型的一党优位制,自民党是世界上最强有力且稳定的政党。日本政治体制的一党优位制是指日本自民党自1955年获得政权以来,至1993年大选之后,除自民党和日本共产党之外的七个政党和一个会派组成的八党联合政府的38年间,完全由自民党单独执政,未发生政权更替的政党体制。判定是否为一党优位制,具体来说,必须满足三个要件:一是选民看起来是稳定的;二是绝对多数门槛被明显地超过,第一政党和第二政党间的差距较大;三是连续三次确保绝对多数议席。可以说,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符合时间上的这三要素。  相似文献   

2.
政党在公民的政治参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产阶级在政治参与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而对政党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政党转型是政党对中产阶级政治参与要求的典型回应,但是,政党转型的结果却可能是政党的衰落。虽然中产阶级参与政治在不同的政党制度下对政党有着不同的影响,但总的来说,中产阶级的崛起与政党的衰落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3.
埃及现代政党政治缘起于20世纪初,历经宪政时代、纳赛尔时代和后纳赛尔时代三个阶段.从宪政时代的多党政治到纳赛尔时代的一党政治和后纳赛尔时代政党政治的多元化进程,构成埃及现代政党政治演变的明显轨迹.民族主义政党与民主主义政党的此消彼长、世俗政党与宗教政党的错综交织、议会政党与非议会政党的激烈角逐,集中体现埃及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层面的历史运动.  相似文献   

4.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创立并短期实践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对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但苏俄多党合作实践很快终结,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重要因素。该政策的实施破坏了多党合作赖以建立的工农联盟基础,激化了党际分歧和矛盾,强化了俄共(布)对国家的全方位控制,大大压缩了多党合作的政治空间,改变了苏俄政党制度建设初期的政治生态,俄共(布)一党执政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而一党执政,无其他政党的有效监督,是苏共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政党变革、政党体制变革、政党政治变革是政党政治理论中的三个基本范畴。政党变革反映的是政党自身各构成要素的发展变化;政党体制变革体现的是政党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政党之间的关系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变化;由政党自身和政党体制变革所引起的有关政党政治的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变化则为政党政治变革。政党变革是政党体制变革的核心驱动,是政党政治变革的关键内容;政党体制变革是政党变革的党际表现,是政党政治变革的组织基础。政党变革和政党体制变革交互作用、互为因果,既是政党政治发展的原因,也是政党政治变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台湾民主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台湾的政党制度也逐渐从国民党一党垄断权力的霸权党制转变为各个政党分享权力的两党制。究其原因,既有中美关系改善给国民党带来的外部挑战,也有党外运动和省籍矛盾给国民党带来的内部冲击;既有政治腐败和选举体制僵化给国民党带来的自身困境,也有儒家文化与自由主义观念冲突给国民党带来的两难处境;既有李登辉不当的改革措施给国民党带来的分裂和伤痛,也有党外势力的团结合作给国民党带来的打击和毁灭。  相似文献   

7.
游楠 《南方论刊》2016,(4):8-10,31
在1995年,西方政党政治发展进入新阶段,卡茨和梅尔共同提出了"卡特尔党"的概念。"卡特尔党"是通过分析政党与国家的关系来定义的,政党不再是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中介,而成了国家的代理人。本文选取了西欧和美国的某些政党为例,阐述了种种迹象来揭露西方传统的政党组织日渐衰落的事实,政党对党员和选民的吸引力逐渐地下降,这进一步引出了政党认同出现的危机,尽管各政党都在努力转型来克服,但是并没有扭转政党衰落的趋势,找出政党危机的原因,深刻思考要对政党进行怎样的变革,才能给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熊秋良 《贵州社会科学》2008,221(5):131-136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强权和实力成为北京政府时期政治游戏的基本规则。在第二届国会选举中,各派系为了集团利益,不择手段,抛弃选举的民主、公正精神,玩弄选举政治。尽管作为民主共和政治话语符号的国会、选举、政党仍然存在,但只不过给军权统治贴上合法性标签而已。而且此次变异的党争与国会选举使其后的北洋政治进一步陷入无序的状态,民主化进程呈颓势之态,这为随之而来的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与党国体制的确立提供了铺垫。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186-192
介绍和评价政党体制制度化学说,能为研究新兴民主国家的政党运行及民主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美国学者梅因沃林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政党体制制度化学说,并在此后的20余年不断对其加以发展和完善。该学说从比较新老民主国家的政党体制研究入手,提出制度化概念应成为对第三波民主国家政党体制进行归类和比较的起点,分析了政党体制制度化的维度和测量标准,并指出,制度化程度低的政党体制对民主运行具有负面影响,新兴民主国家的政治精英应设法提高政党体制的制度化水平。然而,梅因沃林未能从根本上找到提高政党体制制度化的方法,体现出其学说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比较欧美国家对现时代条件下面临的一系列组织与功能难题的不同回应形式 ,可以全面地评述包括政党的界定与分类、政党的功能、政党体制及其不同类型划分等方面的政党体制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党兴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生俱来肩担着整合社会、创建国家和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中国政党政治历经了从多党竞争制、一党垄断制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的历史演变。纵览中国政党政治的历史与实践可见,政党是推动近代中国进步的重要工具,政党政治并不存在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实践模式;中国共产党是推动中国政党政治不断变革、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关键力量,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  相似文献   

12.
从1998年查韦斯当选委内瑞拉总统以来,除古巴外,在拉美陆续有多位左派领导人赢得大选,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政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拉美左派的范畴包括那些对内代表大多数拉美民众利益、要求对现有经济、政治制度进行变革的,尤其强调改变目前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强调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对外反对美国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主张拉美一体化的政党、团体、组织及个人。新自由主义改革的不成功、传统政党的衰落、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恢复、美国因素及拉美对全球化的不适应等,是拉美左派崛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前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与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执政意识的演进趋势密不可分:执政时间越长,执政意识越容易淡薄;执政环境越好,执政意识越容易淡薄;执政绩效越好,执政意识越容易淡薄;政党体制的竞争性越小,执政意识越容易淡薄。在新的执政环境下,必须增强强化和发展执政意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紧迫性,将执政意识的有效强化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进。基本思路和策略是:要突出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核心执政意识;要善于通过其他政党的惨痛教训来强化自己的执政意识;要善于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来强化和发展执政意识;要善于通过发挥参政党的监督功能来激活和强化执政意识;要善于通过发挥民意调查的功能来激活和强化执政意识。  相似文献   

14.
代议制民主体制下,选举制度对政党体制具有重要的影响。利普哈特通过对选举制度基本特征、比例性偏差程度的测量、政党分化程度的测量、过半政党产生的测量等变量的统计分析,考察选举制度中选举公式、选区规模、有效门槛、议会规模四个基本维度与政党制度间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独特的政治优势是由政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它的形成有政治、社会、组织和思想等主客观条件。其独特优势集中表现在政党制度的结构模式、社会整合功能、党的领导和多党合作功能等几个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就要在思想上坚持"同心"理念,在政党关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多党合作,在权力运行方式上坚持一党执政与多党参政,在民主形式上坚持政治协商与广泛参与,在协调利益关系上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照顾同盟者的具体利益,要创造条件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在世界各国的历史考察,论述了其兴起与衰落的探索过程,并从理论上揭示了计划经济体制衰落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独立至今,哈萨克斯坦逐步形成了祖国之光党一党独大的政党体制,这一政党体制的形成不仅与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本人的政治威望和运筹帷幄直接相关,而且受制于哈萨克斯坦国内的社会阶层分化、国内精英的制度化权力分享模式的变化以及大国因素和地区因素的影响。可以肯定,今后哈萨克斯坦政党体制的走向也将长期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前,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准确分析与研判由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这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给党的纯洁性建设带来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对历史方位及执政党所处的社会生态境遇的分析,探索以教育、管理、治理、制度、法制等方式来推进执政党纯洁性建设的现代性构建,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色与特性。  相似文献   

19.
张翔 《天府新论》2012,(3):13-18
"割据化"的政治权力结构阻碍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社会辅垫。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国家政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因此,"组织化抑制割据化"也就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线索。在这个基本线索中,"政党—国家"模式构成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范式。"政党—国家"模式以国家主义政党为载体,依靠政党的"组织化"力量,以"一党执政"的政党结构与"政党—国家"一体化的党政关系为主要特征。这种政治现代化的范式有利于自上而下的政治整合,克服"割据化"的政治权力格局,从而维系国家政权的统一。但是,这种范式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也表现出客观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时候,回顾20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20世纪政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必须尊重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2)中国20世纪有过多党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政党制度发展的趋势;(3)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才能使党永远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