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博喻     
所谓“博喻”就是连用两个以上喻体的比喻。这种比喻可以细致、全面地说明本体的各种特点。秦牧在《譬喻之花》中写道:“美妙的譬喻简直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象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象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秦牧选集》)文中连用三个比喻来说明“譬喻”的美妙以及它特殊的作用和力量。这样的比喻法就是博喻.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比喻是语言中的盐。试想,一锅鸡汤里,倘若没有一点儿盐,这鸡汤肯定索然无味,难以下咽。有人说,比喻是语言中的春风,它能在光秃的枝条上,突然绽开一朵蓓蕾,使人们的眼前顿时明亮。譬如,人们把贪官污吏比喻为“蛀虫”,就非常形象。“蠹侵嘉树,蛀耗米珠”(《又后风赋》),人们引申它以喻侵蚀或消耗国家财富的人。譬如,人们用《诗经》中的“硕鼠”比喻贪官污吏,就非常传神。“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痛恨、厌恶这些吸取民脂民膏的墨吏。脂…  相似文献   

3.
博喻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比喻《秦牧选集》有一篇题为《譬喻之花》的文章,把譬喻的作用描绘得淋漓尽致:“美妙的譬喻简直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象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象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作者连用三个喻体来说明本体譬喻,像这样用两个以上喻体来说明本体的表现方法,就是博喻。我国早期修辞章句之一的《文则》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修辞学中运用最灵活的一种方式 ,对它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小说《白鹿原》中的 2 0 0多个比喻句对人们进一步认识“比喻”的结构特质 ,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叫比喻。比喻是汉语中运用得极为广泛而且表达效果很好的一种修辞方式,它被人们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从历史的角度看,比喻也是汉语中一种主要的传统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辞格中的超级大国。它的喻式多样 ,喻体丰富 ,因此汉语辞格已被写成专著的 ,编成词典的 ,只有比喻这个辞格。而且 ,翻开任何一本文艺作品 ,统计一下哪种修辞手法出现的频率最高 ,比喻准会登上冠军座。然而“越是人人熟悉的事情 ,越是认识不清” ,人们在运用喻格时 ,往往不能恪守原则而出现错误。本文就比喻格的运用原则进行探讨 ,求教于专家与读者。一、相似性原则张炼强在《修辞理据探索》一文中指出 :“比喻的客观基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 ,有了相似点 ,比喻便言之成理 ,没有相似点 ,比喻便言之不成理。”成不成理 ,关键看两个事…  相似文献   

7.
“犹豫”为什么是迟疑不决的意思呢?原来“犹”和“豫”都是野兽的名。“犹”长得像猴子,它生性多疑,听到一点声音,就疑心有谁来侵害它,便东躲西藏,不知如何是好。“豫”更可笑,它爱爬树,一遇见动静就赶快爬上树去,在上面待很长时间才肯下来,不一会儿又赶快爬上树去,再待很长时间才下来。这样一连上下几次,才肯跑走。人们用这两种野兽的习性特点,比喻有的人遇事不决,就叫“犹豫”。“犹豫”一词的来历@杨静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就比喻词在唐诗中的运用作一定的探讨,以期人们对这些比喻词在词义、用法上有更清楚的认识.唐诗中常见的比喻词除“如、若、犹、似”外,尚有“疑、学、类、欲、想、以、成、胜、状、方”等词,经常用以表示比喻。  相似文献   

9.
“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歌德的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它形象地告诉人们,生活是朝气勃勃、不断前进的。从而激励人们振奋精神,热爱生活,努力拼搏去创造幸福。短短八个字,寓意很深刻,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到,句中用了比喻,把“生活”用“树”来作比,然后引出“常青”来。这个比喻比较特殊,本体“生活”与喻体“树”之间,没有喻词联系,两者直接构成了一个定名结构。本体作定语,喻体反而处于主位。人们常常称这种比喻为“反客为主”或“修饰性暗喻”等。这种定名结构的比喻也是运用较广泛的语言现象之一。如:  相似文献   

10.
试析“象X一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X一样”是现代汉语中较常用的一种结构。它有较强的表现力,不仅可以用于表示比喻,也可以用来说明甲乙情况相同,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在口语中、书而语中都喜欢使用它,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全面的探讨,本文试就“象X一样”的构成、功能、性质、语义等方面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或简称为辞式、辞格。它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技巧所形成的凝固的形式,是修辞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彝族人民经过长期语言实践,所形成的辞式是丰富多采的。本文拟对其中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照、衬托等六种辞式进行初探。谬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比喻 (一)比喻的作用和分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叫做比喻。 比喻里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相似文献   

12.
《周易》经文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它的一大特色是常用比喻来说明事理的吉凶变化。《周易》中所用的比喻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周易》中的比喻往往没有被比喻的具体对象,因而具有高度的适用性,可以成为许多事物的概括与抽象,这样的比喻实际上是一些富于哲理性的格言。如《豫·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这是比喻坚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作品中,为增强艺术感染效果,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官能感觉沟通起来,这种心理现象就叫“通感”或“移觉’。 通感,一般是“词语的移用”,即临时改变搭配关系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借助于事物间的相似点,转换一种形态,让人更易理解或印象更深。从这一点来讲可说是它是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严格讲,比喻是展示喻体这种形态,而“通感”是同时展示两个形态,不分主从,而且两个形态的内涵发生了挪移,借助于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似点互为沟通。其实,通感是一种审美感觉的表达,它追求的不是形象感如何。而是一种对事物间特殊内在联系的贯通,并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美的艺术效果,得到一种顿悟灵通的微妙艺术享受。具体说,“通感”这种现象渗透着审美过程中的“移情”和联想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普通话”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1906年他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即“各省通用之话”。当时人们又称“普通话”为“蓝青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国各地来京应考、做官和经商的人多。他们学会的北京话中,夹杂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世界各种语言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记得一位著名作家曾将它称之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在文学作品中,如运用得当,比喻这一语言艺术,不仅仅具有普通的修辞作用,它往往还能够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特别在塑造形象方面,它比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有着更为方便和有利之处。比喻在对人与物的描绘上,也可达到形象入微的效果。作者往往  相似文献   

16.
一 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古往今来,人们在说话、创作、写文章时经常运用。然而,什么叫比喻,至今还不能说已有一致的看法。 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中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辞海》(修订稿)沿用了陈的定义。 我认为,鉴于“比拟”一词已专用作另一辞格的名称,如再用来解释比喻,不免混淆不清。可能正由于此,现在很多论著已不再用。 建国以来不少论著则因袭张瑰一先生在《修辞概要》中的提法,认为比喻就是打比方。倪宝元先生在《修辞》中还补充说是  相似文献   

17.
驴和狗     
散文家秦牧说过:“比喻是语言中的盐。”正如炒菜一样,即使是“生猛海鲜”,离了盐,再好的胃口,也是难以下咽的。由此可知,比喻在语言修辞中的重要地位。不管你是一位普通的老百姓,也不管你是一位著名人物,要想使你的话或者文章生动传神,富有文采,就得学会运用比  相似文献   

18.
[摘要]比喻是事物异质同构的联系性在语言表达中的反映。比喻的价值以接受者从比喻结构中获得的信息量大小来衡量。“异质”和“同构”是决定一个比喻所传递的信息量大小的重要因素。本体和喻体差异越大,构成的比喻越新鲜。本体和喻体同构(相似)的可预见度越大,信息接受者通过自身经验获取的体验性信息就越多,比喻的表达效果就越好。一个表达价值高的比喻既要求本体和喻体差异性大,同时也要求喻体是典型的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或事件,本体和比喻的关系应该是“熟悉的陌生”。从比喻的信息学价值看,索绪尔关于语言共时态和历时态的比喻,其表达价值是不等的,有的比喻价值很高,有的比喻有瑕疵,有的比喻则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鸟“钟”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有一种第纳鸟,它每过30分钟就“唧唧喳喳”地叫上一阵子,而且误差只有15秒。因此,那里的居民就用它们的叫声推算时间。虫“钟”在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种报时虫,它每过一小时就变换一种颜色。在那儿生活的家家户户就把这种小虫捉回家,看它变色以推算时间。驴“钟”我国黄海中有一小岛,那里的驴能报时,它每隔一小时就“嗷嗷”地叫一次,误差只有3分钟。树“钟”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叶子每隔两小时就翻动一次。因此,当地居民给它取名为“活树钟”。  相似文献   

20.
青春畅想     
运用比喻手法可使文章精彩而亮丽。本文在一开始引出题记后,接着就用比喻的修辞来描写青春,“如同突如其来的春夏之交”“像飘忽的柳絮一样”,形象地写出了少年时代的短暂和青春来临的突然,给人深刻印象。 比喻结尾,如“只要你热爱生命,珍惜青春,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都将如温情脉脉的春天、硕果累累的秋天一样,一样壮丽,一样迷人”,将青春的生活比喻成“酷暑”“严寒”“温情脉脉的春天”“硕果累累的秋天”,认为不管怎样,“只要你热爱生命,珍惜青春”,将“一样壮丽,一样迷人”,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天赐予我星光,它照着我,我望着它,它是我心中的梦想与期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