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城市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通常是由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在城市形成发展的初期,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形成单中心城市有利于城市规模经济的形成和集聚效应的发挥。因此,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总会在条件较好的区位首先发展起来一个经济中心作为增长极核。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城市由于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的巨大优势,吸引着区域内外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信息等经济要素加速向其集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天津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通过建立多个主城副中心来联动区域及全球产业经济发展.笔者对津滨城市副中心所在地区的发展基础及资源禀赋进行深度挖掘,研究论证其产业发展方向,进而在区位、 时代及市场三维坐标系内推演津滨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继而通过对副中心所在地区的资源条件、 发展驱动力及空间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适宜副中心的发展空间,使之更好地承接副中心职能,激发城市发展新潜力.  相似文献   

3.
张蕾  孙钰 《城市》2016,(11):7-10
城市副中心是一个城市的次级商业商务发展中心,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大城市、 超大城市的人口、 资源压力,有利于推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越来越引起我国城市群建设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区相关城市如何利用区位优势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城市化建设的关键点.笔者以天津市红桥区为例,从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旧城改造、 金融业发展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天津市红桥区应如何借力天津西站综合城市副中心的区位优势,加快区域建设与发展.笔者认为,天津市红桥区区域建设应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机遇、 以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为依托、 以西站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优势为保障、 以"十三五"发展阶段为契机、 以城市化发展为目标,推动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瑶  安树伟 《城市》2018,(8):24-32
笔者通过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历程进行分析,阐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的机制:以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转移为起点,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拉动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最终形成产业与城市良性互动的城市综合体.同时,笔者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大建设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现通州与廊坊北三县的协同发展;畅通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促进北京市域外生产要素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集聚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心城市商业地产发展机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地产是指用于商业目的的非住宅房地产,并能为拥有者带来经济收益.中心城市,是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具备一些重要功能的城市.国内一般认为,中心城市应该具有五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交通中心的功能,中心城市通常是交通枢纽;二是流通中心的功能,在交通中心的基础上成为商品流通交换的中心;三是生产中心的功能,中心城市有相当的工业的基础,多数中心城市都是具有多门类的生产中心,通常还有一些主导部门,有比较强的聚集效应;四是金融中心的功能,通过金融活动,把城市以及所处地区的经济活动有效组织起来;五是科、教、文、管理及信息中心的功能.具备以上功能的中心城市商业地产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也面临较好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6.
蒋丽 《城市观察》2014,(2):140-149
本文基于广州第二次经济普查中七类生活性服务行业就业人员数据,运用集中化指数、区位商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2008年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州生活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CBD,呈圈层蔓延至近郊,并在远郊城市副中心集聚,已经形成"一主五次"的生活性服务业空间结构,与广州城市空间布局现状和规划具有相似性;影响生活性服务业在广州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人口、政府所在地和商业发展水平三因素;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有力地促进城市中心蔓延,但对多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还不强。  相似文献   

7.
任杲  苏美蕊 《城市》2021,(6):38-45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以中心城市为载体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这是新形势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思路.基于中心城市内涵梳理,笔者提出中心城市具备人口规模大、集聚程度高、经济实力强、政策支持多、开放程度深、科学技术先进、公共服务完善和基础设施健全八大特征,并通过欧氏距离测...  相似文献   

8.
依托轨道交通打造上海城市高密度经济走廊,应分门别类,提高沿线经济密度;战略协同,串联各类要素资源;要素集聚,叠加多重城市功能;复合通道,共振开发经济腹地.在空间层面,构建"主城+交通走廊+新城"结构;在交通层面,构建"射线+节点+网状"结构;在功能层面,构建"高端服务业和总部+宜居生活区+先进制造业"结构.通过轨道交通、城市形态、城市功能的交互,最大限度发挥轨道交通对上海主要经济活动区域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已形成“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三大核心功能,并在动能打造、功能聚合、制度创新、引领辐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进入新时期、面对新要求,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要充分发挥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区域中心节点的区位优势、高端要素集聚流动的禀赋优势,拉长板、补短板,全面提升“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大科创”等“3+1”核心功能能级,真正成为具有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作用的核心节点。  相似文献   

10.
王明浩  罗永泰 《城市》2004,(6):7-11
一、天津建设CBD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发达的CBD已成为现代化大城市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反映了城市区域经济、社会及生活方式发展的历史过程.从一般意义上讲,加快建设发达的CBD,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整合城市空间布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乡结合部交通优化机制及其规划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同时,城市形态、结构和功能也处于不断演化之中。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间的人流、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等规模大且日益频繁。因此,迫切需要高质量、高速度和多层次的交通出行方式连结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了解和研究城乡结合部交通发展机制,有机疏散城市交通压力,保证城市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12.
张敏 《城市》2006,(2):65-67
CBD是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起于美国,一般定义为"商业汇聚的街区".CBD通常属于具有龙头地位和跨地域影响的中心城市,拥有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中心绿地、便捷交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设施,集中了贸易、金融、信息、服务、管理、研发等大量国际化企业或其地区总部、关键机构,成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硬核、综合竞争的航母和通向国际化的阶梯.  相似文献   

13.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是将临港新片区打造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集中承载区,是我国目前开放程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特殊经济功能区联动发展,需要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为核心区域,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开放型经济优势,充分挖掘临港交通、区位等优势,持续提高对国内国际人流、物流、价值流、信息流等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王冠伦  王征 《城市》2016,(5):72-74
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大力培植产业集群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产业集群通过为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城镇竞争优势和经济实力、促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量.城市因规模经济而集聚,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劳动力;产业集群也能够显著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优势.伴随着产业集群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和合理化方向转变,城镇集聚经济得以实现,城镇化进程也得以加快.  相似文献   

15.
枢纽功能是节点城市的基本功能,取决于城市所在区位、城市之间连接的物质设备、技术基础等条件.在建设全球城市进程中,上海应确立交通、科创、产业、区域四大枢纽功能.枢纽功能在城市之间流动空间的发挥,需有功能性战略通道的支撑.上海战略通道重点是“一带一路”的区域战略通道和高端服务业总部集聚的价值战略通道.全球城市的功能体现在资源配置上,而功能的实现需要功能性组织机构和功能性平台,上海需要加强建设不同类型的城市平台经济.  相似文献   

16.
张军涛  杨代刚 《城市》2010,(6):29-33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城市集聚,城市空间形态由单体型城市向都市圈、城市带等组合城市形态转变。城市群概念被越来越广泛地加以使用,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孙可  张严 《城市》2016,(7):61-66
商业用地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中零售商业用地作为商业用地的核心要素,表征了商业用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效用。商业用地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演变状况和内在机制,可以客观地反映城市商业用地和零售商业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其中的问题提供科学的思路和依据。笔者以长沙为例,应用GIS技术,通过解析2003年~2013年城市商业用地的演变过程与特征,揭示了商业用地的空间集聚和规模变化的规律,分析了演变动力机制,提出了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上海作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还未达到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应承担的水平.上海中心城区可借鉴东京都23区的做法,成为承载全球城市四大功能的核心区域,进一步实现产业及人口的空间集聚与集聚质量的提升;郊区新城要加快吸引人口流入的步伐,实现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及能力升级,逐步成为长三角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都市圈大都市阴影区的GIS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都市阴影区是由于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因集聚、辐射作用的不同组合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发展落差现象。本文介绍了大都市阴影区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并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利用Huff模型、K-means聚类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划分了都市圈的影响圈层与范围,界定了2012年都市圈的"大都市阴影区",总结出了通过GIS的空间分析手段界定"阴影区"和"半阴影区"的方法。研究发现: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可以定量、直观地界定大都市阴影区和半阴影区;京津冀都市圈的大都市阴影区主要存在于以北京为中心的西北和西南两翼,京津冀自然本底条件和区位差异决定了人口和经济活动布局的空间不均衡性,国家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战略导致人口和产业快速向京津等沿海地区集聚,政策、交通、经济要素和产业结构是造成京津冀都市圈阴影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大都市阴影区的消减对策应依据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外围区域和阴影区三者关系来制定。  相似文献   

20.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动美丽天津城区建设、落实西站城市副中心定位的关键时期.天津西站城市副中心是以天津西站交通枢纽为依托,发展针对城市间商业往来的高档商务办公及商业服务,辐射天津市区西北区域,并与天津市中心商务区遥相呼应的城市副中心.笔者根据城市中心发展规律及特点对天津西站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并结合"十三五"规划的时代背景提出符合西站副中心建设发展的建设对策,为西站副中心今后的发展提供支持,并将有益经验作为我国其他城市发展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