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凌峰 《社科纵横》2013,(4):142-146
2006年事业单位新一轮人事改革启动以来,主张取消高校职称省评、全部进行校评的观点再次活跃。本文认为,在国内高校大学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学术权力严重依附于行政权力的国情下,以省为单位进行的统一职称评审模式优点远大于缺点,不宜过快过大向高校下放职称评审权,以尽可能保证高校专业技术职称的含金量与公平性。  相似文献   

2.
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当前,事业单位在选人用人制度、深化职称改革、促进人才流动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深层次和实质性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还未能完全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本文从事业单位的基本概念、特征入手,回顾总结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认真梳理了中国社科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状况,探讨分析了中国社科院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与问题,继而提出了建议与对策,期望对中国社科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些许启发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职称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称制度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建国以来,我国职称制度经历了三个演进过程.1986年以来实施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引发了一些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职称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单一评价方式转向多元化评价方式、执业资格制逐步替代部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指标管理逐渐向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4.
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是职称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职称制度改革的关键内容。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三年晋升正高专业技术职务的指导思想、晋升正高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要看到中国社科院的人才优势,更重要的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面对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国社科院改革现行职称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确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相似文献   

5.
董希望 《浙江学刊》2006,18(6):210-217
关于学术评价制度的研究,现有文献较多涉及单项制度的描述与评论。本文在描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阐明学术评价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就理解学术评价制度提出一个分析框架。首先需要对学术、学术作品、学术水平、学术贡献等进行定义,并对学术评价制度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可对各项制度分别研究,以及分析其相互影响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6.
社会扫描     
人社部: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座谈会上表示,2012年我国将以改革完善评价机制为目标,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步伐,组织实施好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研究制  相似文献   

7.
“一稿多投”现象在我国有明显的萌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本文从“一稿两投”、“一稿多投”到“一稿多发”、“重复发表”、“变相重复发表”等称说的嬗变,分析学界“一稿多投”现象指称内涵的变化和认识的深化,进而探讨我国学术论文“一稿多投/发”现象严重的两个主要根源:其一,职称制度改革带来的“全民学术”问题;其二,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引发的“学术大跃进”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执行中出现了"内卷化"问题.通过对T乡镇中学教师职称评定过程的考察,从话语制度主义理论逻辑出发,以学校行动者为切入点透视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内卷化的机理.研究发现,学校行动者基于其感知的合法性压力,采取目标替代的行动策略,把"重师德、重业绩、重能力"的评审要求转变为了对教师的量化考评办法,学校和教师都围绕着量化考评的指标开展工作,从而导致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内卷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要发挥更积极的效果,需要优化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职称评审标准及配套机制建设,增强教师在职称评审中的话语能力.  相似文献   

9.
学人档案     
为便于国内学者了解当前国外中国学家的情况 ,本刊特新开辟了《学人档案》栏目 ,拟对目前活跃在学术舞台上的国外中国学家进行简要介绍 (包括原文姓名、中文姓名、国籍、学科、研究领域、职称、职务和主要学术成果等 )。读者如有什么要求或意见 ,欢迎与我们联系。谢谢。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既懂理论又善实践。职称评审工作对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但在当前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理解不尽一致的困境下,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轻技术问题,影响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必须在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职称评审机制。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3):108-111
制度与人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面对的关系,民国大学人事聘任、组织教学、学术考核等制度是学院派作家生存发展的制度环境。学术休假制度是一项教师福利,也是促进教师提升业务能力的有效方式。民国学院派作家朱自清、许地山在所任教的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获得学术休假机会前往国外进修学习或文化考察,并于休假期间或之后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上有所收获。但是许地山学术休假期间申请哈佛燕京社研究资助多费周折,从而反映民国高校在学术研究项目资助的选择标准、资助经费的金额方面仍有制度设计初衷所未能周全之处。历史还原民国学院派作家学术休假经历,可以对学院派作家的某些文学作品的题材选择与思想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进行背景说明,考察民国高校学术休假制度的得失,对今日高校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惯习与路径:高校学术腐败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5,(11):67-72
关于高校学术腐败的成因与治理,主要集中于个人道德品质、学术队伍利益化、学术腐败的成本低廉、学术评价机制不完善、高校管理体制缺陷等几个方面,少有对学术腐败形成的过程及建构的腐败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制度分析的方法,对高校现行的科研项目获得过程、学术成果评价机制的研究表明,高校学术队伍存在"非正式组织"的评价体系,科研课题立项、学术论文发表都形成了自有一套的发生路径,学术腐败在某种程度已成为惯习。如何破除这一惯习的樊篱,让学术回归学术,我们仍然需要在制度建设上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职业院校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职业院校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的政策措施、学校保障条件和激励约束机制,并从制定文件、健全职称评审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建立社区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培训等方面构建职业院校教师参与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科学家的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俄罗斯社会科学家的人员概况、人才培养、任职制度、晋级规定 ,以及他们的学位、职称、职务和报酬标准方面详细介绍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科学家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缺陷与改进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高校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学术失范现象,这阻碍了高校学术创新、发展科学、教书育人的职能的发挥,学术评价制度的缺失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从现行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切实改革现行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对策建议,旨在为营造更公正合理的制度环境铺垫基础,从而最终有效推动高校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若干经验,指出了我国在建设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并提出改革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体系和职称评聘标准、营造研究型大学自由的学术环境、紧紧抓住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营造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氛围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制度学派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所强调的制度分析、演进观念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 ,都已结出了累累硕果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集中体现了制度学派的学术影响 ,二者在制度分析、交易成本概念、权力分析、企业组织和制度变迁研究等方面 ,具有理论继承关系 ,因此不能忽视制度学派的学术影响。并且根据已有的迹象和趋势 ,可以预言随着经济学的融合 ,制度学派也可以进入主流经济学之例  相似文献   

18.
造成当前高校社科研究力量社会贡献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传统因素的影响、投入因素的制约、高校社科研究者目标的低端化及社会需求不足等;而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原因则主要有两点:良好的学术发展平台和旺盛的社会需求。通过借鉴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成功路径,同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了提升高校社科研究力量社会贡献力的两大对策:一是调整高校职称评审的成果评价体系,二是构建高校社科研究的社会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关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探索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模式,成了高等职业进一步发展的推手,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业已进行了研究。文章从梳理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走过的历程入手,反思了以往职称评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了改进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经济理性的学术造假治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把科研工作者看作经济理性的个体,分析了学术造假的内在动因和外部诱因,认为学术官场化是我国学术造假现象未能得到遏制的关键所在。应打破学术官场化,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离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有效遏制学术造假者的寻租行为。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行严厉惩处制度和公开监督制度提高科研工作者的造假损失和造假风险,使“不搞学术造假”成为他们的最优选择,从而在制度上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