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孤独感的产生来源于其强烈的自我意识,孤伟超拔的个性特征,及其自我实现生命力量的严重受挫。他欲借助文学这种载体来拯救自己的孤独,但最终没能“得救”,而是以自沉汨罗江来宣告自己孤独历程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魏晋是人的觉醒时期,文学的自觉时代,在这期间,士人的思想得到大解放,个性得到大解放,自我意识也逐步明确。人们更向往于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这些在当时的文学中都有自觉而鲜明的反映。陶渊明是魏晋风度最优秀的代表,研究他的自我意识,特别是作为他的最为核心又是最为突出的孤独意识,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与文学发展,了解当时部分土人的心态,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所谓孤独意识,是指人们埋在深层的一种心理意识,即某人向往合群,渴望被理解,力求与别人购通,而结果却不被理解,没能与别人沟通。因而内心产生寂寞的情…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在《伦理体系》中展现了不同于人们所熟知的那个客观唯心主义者的形象。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将人在经验意识中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构建道德主体的基础,进而在物质生产维度塑造了个体在市民生活中的存在形式。从自然的本能欲望出发,黑格尔论述了朴素的家庭道德关系,并从家庭的解体和道德的冲突中阐明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并据此论述了从道德向伦理的过渡方式。而在精神这个最后环节中,个体完全是从绝对伦理性出发来实现其欲望的满足,这是欲望辩证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作为民族精神的阶段,个体既达到了保存其个体性的目的,又实现了与共同体的同一。黑格尔认为此时个体才真正实现了其作为正义和自由主体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中的人类意识可分为三类:宇宙意识,人自身的意识,政治意识。本文从人类关于现实世界、关于人类自身以及关于人类社会和政府的意识的样式出发,分别论述和分析了中国哲学中的人类意识的结构与发展。人类意识三个层面的理论,将为理解中国哲学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包括理解中国的宇宙哲学、中国的精神和自我意识、中国文化、中国政治等。文章涉及并分析了《易传》中的本体论和创造力哲学、儒学中的个人和人类社会、《孟子》和《礼记》中关于人类自身的本体论思考;墨学中的天志和兼爱、道学中的存在与变易的辩证关系、法家学说中权力与秩序的政治意识、儒家学说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民主等。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孤独的先觉者,所不同的是鲁迅孤独的内涵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而陀氏孤独的内涵则具有浓重的人性批判的色彩.他们在与孤独情境反抗时,鲁迅走的是立人救国的启蒙主义理想之路,陀氏走的是拯救灵魂的宗教之路.  相似文献   

6.
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中国哲学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即意识能动性 ,中西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意识能动性反思规定的不同方向和结果。西方哲学把人的意识能动性理解为超越感觉经验的理论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西方哲学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传统。中国哲学把人的能动性理解为超越禽兽的道德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中国哲学的道德形而上学传统。中国道德形而上学的合理性及其世界意义在于 ,人的满足自身生存的自然需求就内在地包含着实现自身的界限和规则 ,即“良知”、“良能” ,从而实现了性与理、天与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两个文本进行解读,重构出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转向黑格尔哲学、成为一个青年黑格尔派,实际上是青年马克思在探索超越自身世界观危机过程中的一种艰难而被迫的选择;《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是马克思哲学思维走向成熟的一个思想实验室,正是在这里,他第一个独立的世界观即自我意识哲学得以形成;《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本质并不是哲学史的而是哲学的,它实际上是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哲学史实现。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深入解析,从而厘清了唯物史观由以形成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8.
<私人生活>使陈染成为一名以个人化写作为标志的女性作家.<私人生活>着重书写女性的精神之旅,体现了陈染的超性别意识,此外西方的文学、哲学对陈染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陈染小说个人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笛卡尔在哲学发展历程当中最为重要的贡献在于其确证了主体性的“我”的独特地位——不仅证明了“我思”之不可动摇,并以此为基石证明了“我在”.然而无论“我思”还是“我在”都是我的存在状态,因此“我”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于“思”与“在”的更重要的地位.笛卡尔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我”这一概念,究竟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还是整体的人性观念,这一问题关涉到如何理解笛卡尔及其对哲学史的思想贡献,本文试对此问题做出理解.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中"我就是我们"的这一基本主张,在后来的海德格尔"共在"思想中有所体现,在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语言表达层面中,"古怪"的连字符与黑格尔的辩证法高度灵活的语义结构相契应.萨特通过纯化的意识达到消解"自我"的目的,黑格尔则将"自我"实践纳入宇宙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是中国最早对国民意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思想家之一,其关于国民意识的哲学思考,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吸纳了外国优秀文化的成分,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内涵;从实现国民意识的实践看,由于康有为主张全体国民共奉孔教,这使他似乎显示出保守的一面,但其主张中其实暗含着国民意识问题最终体现为宗教或信仰问题,而这一重要的问题恰恰是中国在塑造现代性的国民意识中所极其欠缺的。  相似文献   

12.
方以启 《兰州学刊》2008,40(5):43-45
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为马克思在分析问题时处理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关系并肯定了后者的根源性作用;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意识对象观上发生了变革,确立了新的出发点——实践,形成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哲学与科学的根源、对象。功能、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哲学不是科学(生活中不少人仍习以为常地把哲学看成一种科学)。“哲”的学问本质上是“转向”的结果,换言之,“转向”构成了哲学方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学术界的一些看法多有偏颇之处。实际上,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的哲学立场直接地属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立场,其间潜在的差异是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批评间接地流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孙琳 《北方论丛》2015,(6):112-117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以两种原子论比较为切入点,对抽象的“自我意识”的异化物,即宗教、各种宿命论哲学、神话进行了“三重去昧”与扬弃,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逻辑演进下复归至“自我意识”的本质“自由”之中。在“三重去昧”过程中,马克思的“自我意识”观完成了三层超越:第一,仅仅作为“实体”存在的德谟克利特的必然性原子论;第二,仅仅作为“主体”存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抽象“自我意识”;第三,仅仅作为“抽象性”的个体存在的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活动具有两个层面:第一,作为其对象化活动的感性实践;第二,作为其对象化物的感性自然界。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对象化使“实体即主体”的“自我意识”的本质在辩证逻辑中获得完成。“自我意识”的本质即自由。《博士论文》开启了新的世界观,即新的现实理论视域和新的实践视域,启迪和照亮了思想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贺来 《学术研究》2008,(4):35-41
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的核心,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的哲学意识是一种"元意识".在形而上学的"元意识"中,包含着它对于人的理想形象的设定.以这种设定与信念为基础,必然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抽象化.本文着重讨论了形而上学"元意识"把"个人之善"与"社会之善"内在统一起来这一深层信念,分析了它所存在的内在困境,指出丛须超越这一信念,才能既保证"个人自由",同时又保证"公共之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劳动分工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人的意识,而且比较深入地阐述了意识的出场过程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他们同时指出,如果片面地夸大意识的作用或者不适当地运用意识,都将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窠臼,观念决定论的问题就在于只看到了人的意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一面,而忘记了人的意识本身并不是纯粹的,而是深受物质纠缠并植根于人的生活实践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这就是意识的实践路径,而人的意识与人的生活正是在辩证的发展转化中实现和解与统一的,这就是生活实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侯胤 《理论界》2010,(12):136-138
本文通过分析康拉德作品中的两个人物,《吉姆爷》中的吉姆和《黑暗的心脏》中的库尔兹,来探究康拉德及其作品所表现的流亡意识和现代人在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中人性的迷失。  相似文献   

19.
意识问题是哲学中的古老难题,意识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在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的解读中,存在着物质本体论和副现象论这样两种错误倾向。反对上述两种做法,我们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实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和基础性前提,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传统的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已转换为实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传统意识理论聚焦的意识功能性特征问题已转换为意识社会性、历史性特征问题。正是通过上述哲学前提和问题范式的转换,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不仅真正实现了对传统唯物主义意识论和唯心主义意识论的超越,而且还真正具有现代性品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令人瞩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新的发展。但毋庸讳言,与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在研究中,还存在着教条思想、浮漂空洞、急功近利、缺乏独立思考等现象,致使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现实疏离,被人们漠视。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关注理论和现实的互动关系,才能使研究具有解释力、创新性和引领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