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独意识产生根源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孤独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其重要表征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所导致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全然的孤独;而日本哲人三木清则更直截了当地宣称“一切人间的罪恶都产生于不能忍受孤独”,并且进一步认为,“孤独之所以令人恐惧并不是因为孤独本身,而是由于孤独的条件。任何对象都无法使我超越孤独,在孤独中我是将对象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超越。”①毫无疑问,人类孤独意识的产生根源是极其复杂的,本文试图对以下三个具有…  相似文献   

2.
人类孤独意识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独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作为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其重要表征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所导致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这种感受深化了人类对痛苦的理解。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他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一那就是全然的孤独,而日本哲人三木清则更直接了当地宣称:“一切人间的罪恶都产生于不能忍受孤独”,并且他进一步认为。“孤独之所以令人恐惧并不是因为孤独本身,而是由于孤独的条件。任何对象都无法使我超越孤独,在孤独中我是将对象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超越。”①那么,产生孤独的条件是什么呢?其根源是什么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兵 《学术探索》2012,(12):1-5
在全球化的时代开展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必须正视文化在冲突中逐步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以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特殊主义的巨大张力为致思背景;在深刻反思和转换哲学观的基础上,去敞开少数民族文化的哲学意蕴。少数民族哲学集中体现在其文化的生存意识和超越意识之中,生存意识展现了人的始源性生命本性和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超越意识表达了人类强烈的生命冲动和面向未来的生存意向。它们以别样的方式提示了早已被现代人遗忘了的生命的可能性,为现代社会走出物化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孤独的哲学     
孤独是指人的无所依傍性、独立性和不可雷同性。孤独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人是“非理性”的孤独的存在。哲学的孤独指人的本真自我,孤独就是个性,就是主观性,是创造的原动力。但人类追求“合群的自大”。这是试图逃避孤独与责任。人的创造力乃是孤独的升华。情感上的孤独是有待克服的消极情绪。孤独使人异于他人,这使他从根本上“做人”。本文浅论了孤独的定义、孤独的原因、孤独的分类以及孤独的意义、缺乏孤独的危害和如何达到孤独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绝对意识”与“相对意识”是哲学发展过程中一对深层的重大的理论矛盾 ,如果说“绝对意识”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意识 ,那么 ,“相对意识”则构成了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意识 ,二者处于抽象的知性对立之中。超越“绝对”与“相对”的知性对立 ,已成为哲学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命的自觉觉解 ,将可以发现超越这一知性对立的思想可能性 ,并推动哲学达到一种更高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6.
杨晓 《人文杂志》2008,(1):22-28
本文认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对康德的先验哲学的超越.本文从对康德的先验理性的批判入手,展示了黑格尔超越内意识形而上学的现象学思路.遵循笛卡尔为近代意识哲学奠定的自明性原则,康德将现象与物自体的分裂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物自体不可知,知识只关乎现象界,知识的根据归于先验理性(主体自我意识),满足于主观有限的认识.而黑格尔一反意识哲学的清晰性、自明性原则,认为意识经验(现象)得以可能的根据正是理智意识不能清晰、自明地把握的物自体.物自体(绝对、存在--精神)就在现象中,通过现象开显自身.绝对降临意识,使得意识与精神之间有了明暗的实在关系.意识得以可能的根据就是作为其真理性尺度的精神,这种真理性自身是意识之光由之发出的玄暗.绝对精神(物自体)开显、创造、显现现象,这种开显、创造活动就是存在的事情,存在的事情(人类历史)及其事后的觉解就是存在--精神的澄明,就是真理性自身.  相似文献   

7.
肖四新 《学术研究》2007,(10):130-133
莎士比亚戏剧并不像西方有的学者所说是基督教戏剧,它所体现的是人的主体力量与自由意志。但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确又具有基督教意识,我们无视它也是不客观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基督教意识具体体现为对原罪和上帝意志一定程度的认可,对基督教伦理规范的强调,对超验——超越现世存在意义的宽恕、仁慈、博爱等人道主义精神的肯定,以及主体精神与基督教信仰的冲突与对峙。  相似文献   

8.
刘华初 《理论界》2010,(3):101-102
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意识的发展遵循着从自然意识到意识、从自我意识到理想、从客观精神到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的辩证发展过程。其中,意识阶段是重要的精神环节,主体和客体、现象和本质、有限和无限、自由和必然都实现了同一。感性确定性是意识辩证运动的起点,自我确定性在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过程展现出来,达到和解的结果是自我确定性向人类群体的方向迈进,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中的人类意识可分为三类:宇宙意识,人自身的意识,政治意识。本文从人类关于现实世界、关于人类自身以及关于人类社会和政府的意识的样式出发,分别论述和分析了中国哲学中的人类意识的结构与发展。人类意识三个层面的理论,将为理解中国哲学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包括理解中国的宇宙哲学、中国的精神和自我意识、中国文化、中国政治等。文章涉及并分析了《易传》中的本体论和创造力哲学、儒学中的个人和人类社会、《孟子》和《礼记》中关于人类自身的本体论思考;墨学中的天志和兼爱、道学中的存在与变易的辩证关系、法家学说中权力与秩序的政治意识、儒家学说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民主等。  相似文献   

10.
朱承 《中国社会科学》2023,(10):162-182+208
共同体意识建基于普遍性的探寻之上。依据对普遍性探寻的不同路径,中国哲学对于共同体的理解可以划分为治理共同体、自然共同体、天人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等不同类型。就治理共同体而言,中国哲学追求一种普遍性意义的治理型秩序,以齐同意识认识“性与天道”;就自然共同体而言,中国哲学追求自然一致的普遍性,立足于自然之道建立起总体性解释世界的模式;就天人共同体而言,中国哲学认为存在一种超越性的普遍性天道,遵循天道统一法则能够使得人类生活超越具体差异而走向和谐一致;就道德共同体而言,中国哲学以建构普遍的道德形上学本体为路径,论辩道德本体及其运行之道的普遍性,从而实现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普遍性追求以及与之相关的共同体意识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凸显中国哲学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现代化创造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但却造成了自由与意义双重丧失的现代性悖论,其实质是以主-客模式为特征的意识哲学的必然困境.韦伯看到了问题并着手解决,但由于囿于意识哲学的范式因此均难逃工具理性的桎梏.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以语言哲学的范式取代意识哲学,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范式转换,拯救了"铁笼"中的孤独个体,为反思现代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以人类认识的产生为出发点 ,通过对现代科学基础理论的哲学分析 ,可以得知人类认知的可能性在于整个世界存在着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同构映射关系 ,由此可以提出认识的同构性原理。而人类的认识机理则在于人脑这一高耗散结构自组织变异与外在世界同构对应的过程 ,即人脑系统自主进化的过程 ,整个过程是认识主体能动的创造。  相似文献   

13.
魏晋是人的觉醒时期,文学的自觉时代,在这期间,士人的思想得到大解放,个性得到大解放,自我意识也逐步明确。人们更向往于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这些在当时的文学中都有自觉而鲜明的反映。陶渊明是魏晋风度最优秀的代表,研究他的自我意识,特别是作为他的最为核心又是最为突出的孤独意识,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与文学发展,了解当时部分土人的心态,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所谓孤独意识,是指人们埋在深层的一种心理意识,即某人向往合群,渴望被理解,力求与别人购通,而结果却不被理解,没能与别人沟通。因而内心产生寂寞的情…  相似文献   

14.
陈黎明  王雪荣 《兰州学刊》2007,(11):196-198
作为世界文学共同母题的孤独,由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遇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中得以再度彰显和书写.新时期中国小说的孤独母题是在人的存在的孤独与民族自我孤独意识的书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其中,新时期中国小说对孤独意识的自我书写集中指向了对民族文化封闭、内向性发展的批判与拷问以及对背负道德重担的孤独者的塑造,这些孤独意识不仅是此期中国作家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反思的结果,在深广的层面上都包含着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独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可以分为先秦至中唐前后的生命悲剧意识、中唐以后至明中叶的价值悲剧意识和明中叶以后至清代的冲突悲剧意识三个阶段。以苏轼为代表的价值悲剧意识的特质是在明确地认识到文人的悲剧性定位后对这种悲剧意识进行审美超越,并在超越中建构具有新的合理性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6.
道家观念具有的宇宙本体智慧根源于人类作为主体存在的根本性的生存困境和心理矛盾。主体一从自然中分离,就体验和意识到自由和孤独的共生,并随之展开主体心理矛盾的运动过程。老庄的道家思想正是试图解决人类这一心理矛盾的最早的哲学尝试。与“道”同一,与自然同一的倾向并不与人类的主体性相背离,而恰是主体性内在矛盾的必然性和丰富性的表现。道家智慧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主体对人性统一的永恒需求  相似文献   

17.
道德意识的起源可以区分为内在的、外在的和超越的三个层面,其中超越层面可以分为道德宗教和存在论两个境域。它们之间何者更为根本,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孟子对齐宣王论"以羊易牛"的故事,为我们分析道德意识的起源及其基础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事例。在"以羊易牛"的典故中,我们可以找到道德意识的三种起源。站在存在论的视域我们可以发现,道德意识在本质上属于一种非实体意义上的特殊存在者,它依赖于存在而存在,并奠基于存在论的境域而生成和显现。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找到道德意识一种更为本真的存在论起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具有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十分相似的哲学路线。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读孟子"以羊易牛"的典故并由此揭示道德意识的起源及其存在论基础,也许更加符合孟子的本意及其哲学的本体论意蕴。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相论与异质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符号去指涉和述谓对象,是人类意识超越于动物意识的所在,但符号的使用蕴涵着不可避免的异质性,即符号种类的不可通约性。这种异质性在柏拉图的相论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柏拉图以为,感官之知是异质的,心灵可以将其统合起来,代表同类个别事物之共同本质的相则是心灵之知的最高对象。殊不知,诸相的发现不仅没有如期达致意识领域的统一,反而造成了其间的新纷扰,即抽象符号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符号的异质性由此初现端倪。柏拉图相论所包含的异质性问题暗示着符号意识的限度。  相似文献   

19.
人是有限性的经验主体,又有对存在的超越追求。审美超越是存在意义的实现方式,是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中国传统美学是"内在超越"的生命哲学,它以诗性精神彰显哲学智慧,最能体现审美超越的特征。其超越性具有三重构成:自明性、主体间性及自由性。揭示其意义,将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诠释提供新的方式,并为人类精神的困境提供哲学上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当代哲学陷入了意识哲学形式下的形而上学与后现代旗帜下的怀疑主义之间的僵局,其焦点在于存在构成是否具有确定性,而争执的有趣特征在于,正是现代意识哲学的工作平台———现实经验存在———含有后现代主义可以插足对抗的逻辑裂隙,即内容特殊性观点下的一切哲学思考都必然被推入变动不定处境。后现代主义正是从内容层面坚持怀疑主义的。怀疑主义所导致的消极相对主义破坏认识秩序,钝化人的认识力量,必须给予理性反击,以重新确立人的真理信仰和认识上的严肃态度。其核心任务在于辩护存在构成的确定性。这需要并只有进行先验批判才能完成,因为先验领域才具有抗御无限变动性侵蚀的能力。但康德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先验哲学难以切中存在问题,不能被承袭而用作反击当代怀疑主义的武器。只有对意识的存在所进行的先验批判,才能使形而上学超越现代意识哲学而完成对认识确定性的解释和论证,最终驱散具有消极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幽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