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牛锦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7-19
鸦片战争后,新教传教士采取多种途径,大力输入和传播日本等西方国家文明的法律思想,为清末法律改革提供了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因而传教士是晚清时期“资治”日本法律文化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2.
牛锦红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7-19
鸦片战争后,新教传教士采取多种途径,大力输入和传播日本等西方国家文明的法律思想,为清末法律改革提供了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因而传教士是晚清时期“资治”日本法律文化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3.
苑朋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2):94-97
晚清时期,向外国学习已扩展到农业领域,并形成了不小的潮流,使晚清的农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非偶然,既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自身的变革要求,又是国人对农业重要地位重新认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5.
高黎平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9-52
19世纪中叶先后入厦门、福州的美国传教士的西学翻译对本土翻译起着潜移默化的催生作用,而两地美国传教士对福建的影响的大小又与他们翻译事业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西方侵略势力而来,新教传教士相继在华兴办教会女子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和训练妇女基督教徒与神职人员。随着教会在华传教事业的发展,作为教会传教事业组成部分的教会女子学校成为教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女子学校虽是西方列强对华文化侵略的载体,但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戴拥军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211-215
翻译活动受制于所依存社会文化环境,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中"文化学派"所倡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可.认为意识形态的操控、赞助人的力量和中心文化的接纳促成了外国法律书籍得以在晚清社会进行大规模的翻译和引进,它是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特定产物,反映了翻译活动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由于晚清动荡的政治格局及适应读者的需要,梁启超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外国政治小说的创作意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相反,外国政治小说的译介逐渐向历史小说、英雄传奇、革命小说以及社会小说发生嬗变,在内容与形式上均融入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9.
乐云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64-67
文章认为:外国侦探小说与科幻小说在晚清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尤其是崇尚科学、开启民智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新颖的形式与奇异的情节满足了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二是传播了西方的科学精神与人道主义思想;三是破除专制思想与迷信思想,激发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无限憧憬。 相似文献
10.
刘云凤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09-310,313
政治社会化对于一个政治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受制于其内容和形式、政治环境、社会教化、个体学习等诸种因素。晚清时期,社会剧变,被卷入世界现代化大潮的中国,面临着阵痛与抉择,然而当朝政府消极应变,极力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封建专制统治及其政治文化,导致了政治社会化的危机,并同时造成了政治上的衰败,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锡晋与晚清义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京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72-80,92
义赈是晚清国运衰颓时由江南士大夫发起实施的新的灾荒救济形式,体现了一批中下级官员和在野士大夫的政治抱负和经世能力。唐锡晋在晚清义赈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了运转高效灵活的指挥中枢,同时他还利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以及职业关系,为义赈提供物资、人员等多方面的保证。唐锡晋投身义赈达三十七年,历地八省五十一州县,以坚持时间之久与跋涉地域之广而享誉朝野,并在死后获得民国政府的隆重褒奖,他的义赈经历在晚清义赈主体中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许德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4):21-30
晚清时期是西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常态慈善和灾荒救济作为传统慈善的延续和发展,仍然是这一时期慈善事业发展的主流。教会慈善的传入为该地区传统慈善事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客观上推动了这一时期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转型。尽管西北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同时期京津地区和江南地区,但它在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仍然起到"安全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湘军集团主导了晚清政治思潮,主要表现在:晚清社会的变局观、洋务思潮、西学之引介以及早期维新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杨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42-45
清朝统治者继承并改善了督抚制度,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权力体系,使中央与地方之间保持了200多年的制衡状态。19世纪中叶,由于战争的原因,这种平衡被打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晚清地方督抚彻底掌握了交战各省的军政大权,政令、军令得以统一。这一方面为清朝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失衡。 相似文献
15.
刘人锋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6):79-82
陈志群是晚清妇女报刊界贡献最大的一个报刊创办者,他先后主编与创办《女子世界》(续办)、《神州女报》,和《女报》。《女子世界》思想激进,将妇女解放与反清革命融为一体,民族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神州女报》是为了纪念秋瑾而创办,因此大量刊登秋瑾被杀一案及秋瑾的作品,同时将妇女解放与反清革命联系起来。《女报》是《神州女报》的继续,为了能较长时间办下去,不直接谈反清革命,主要内容集中在女学、女权、改良旧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法律体制中,司法与行政是合二为一的,但在清末法制变革的大潮中,施行了二千多年的行政兼理司法制度开始瓦解,司法独立成为晚清法制变革的重要内容。对晚清实行司法独立的缘由、实践以及实现司法独立的障碍进行探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世昌与清末津浦铁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清末津浦铁路,学界着意于研究该路的回收、自办及借款合同,而对督办大臣徐世昌的作为却少有触及。其实,徐世昌自接任督办大臣之后,整顿津浦铁路之四大端——用人、款项、工程、材料,解决勘线设站的争议,建筑津浦铁路淮河桥工,成功签订津浦铁路续借合同,终至1911年全线贯通铁路。津浦路是继京汉铁路之后我国又一条南北交通干线,其快速建成,与徐世昌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清末的农政机构与农业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夏如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4-50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的极度重压下 ,清政府被迫对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改良 :设置了全国性的农业管理机构 ,选派留学生出国习农 ,设立农业学校 ,兴办农会 ,重视农事试验 ,并着力改良棉、蚕、茶业。这些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进程。但清政府对农业的改良是以服务于工商业为目的的 ,农业政策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都表现得摇摆混乱 ,难以得到有效施行 ,妨碍了近代农业的充分发育 相似文献
19.
李永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14-120
清朝末年,面临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农业生产的衰微,清政府谕允饬令各地遍设农会,希图利用民间力量与官方力量共同振兴农业,摆脱国用匮绌的窘境。同时,实业救国人士的倡导、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吁请、上海农学会学术研究团体的创设等,对政府敦本重农、批饬成立农会组织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清末农会肇始于1907年7月成立的直隶农务总会,随后,其他各省相继创办,并开展了编辑农报,翻译农书;创办农业学堂;开办农业试验场;举行农产品评会,设立陈列所;植树造林以及农业调查等一系列农事活动,发挥了“整理农业之枢纽”的作用。清末农会无疑是一种具有近代组织制度特征的新式社团,但实质上又是一种受到官府监督、绅商控制的尚不成熟的农民团体,其在推动近代中国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民利益方面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0.
赵筱侠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40-44
19世纪中叶,晚清社会兴起了一股激烈地反传统的重商思想,一些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因素伴随着重商思想的发展而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这些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因素,从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奠定了晚清社会近代化转型的雏形。在重商思想的实践中,晚清中国开始了举步维艰的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商业社会转型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