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了解综合大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来源及其选择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以期为改善综合大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提供科学参考.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心理压力调查,选择137名唐山市某高校在读研二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基本情况及压力来源和缓解方式.综合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程度较大者所占比例最多,生活压力程度小者所占比例最多,恋爱压力程度大者所占比例最少;通过找人诉说方式缓解压力的硕士研究生所占比例最大,通过寻求心理帮助来缓解心理压力者所占比例最小.综合大学硕士研究生压力来源依次为:就业、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恋爱;向他人诉说是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缓解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中,研究生心理压力研究是近20年来的薄弱环节。国内现有研究主要围绕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基本概念、压力来源、实证研究、基本策略四方面进行初步探讨。现有研究成果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研究低水平重复、缺少对国外成果关注、跟踪研究不足的缺陷。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心理压力面临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加强跟踪研究、实证研究、借鉴国外成果、重视交叉学科研究、重视研究生压力预警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其现状。结果显示: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是医学研究生最主要的压力来源。研究生遇到压力时,大部分选择最先求助于家人、恋人和朋友。当研究生求助于专业人员时,他们的首选对象是网络咨询,其次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  相似文献   

4.
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经济学对就业问题的分类,从三个角度分析当前影响女研究生就业的一般性原因,根据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分析女研究生就业问题中的特性原因。并提出促进女研究生就业的对策: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问题入手,整体解决女研究生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实现平等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用人单位后顾之忧;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女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对女研究生的针对性职业指导。  相似文献   

5.
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性别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了女研究生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通过对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及对影响研究生教育需求的因素进行研究,结合女性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分析了我国当前女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鼓励女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高校女研究生的“成长”过程,发现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她们健康“成长”的因素,因此,很有必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高校女研究生健康“成长”的对策建议。营造良好社会性别文化氛围,提高女研究生的“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构建具有女性色彩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性别敏感教育,加强对女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婚恋指导、交往指导和健康指导,强化家庭对女研究生的关心支持,合理搭建女研究生就业平台等,均有利于促进高校女研究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校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是我国教育制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作为高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女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产生有复杂的原因。分析了女研究生心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剖析高校女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采用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某地方高校近三年毕业的女研究生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女研究生就业期望不合理,就业技能薄弱,就业条件苛刻,职业规划缺乏,就业成本较高,就业市场狭窄。开拓高校女研究生就业市场,加大职业生涯指导教育,注重就业技能培养,营造创业氛围,构建有序就业环境是提升高校女研究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代研究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 ,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心的群体 ,在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的同时 ,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本文通过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的展示、原因的分析 ,旨在探索新时期维护研究生心理健康状态并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以便帮助受不良心理和心理障碍困扰的研究生从“束缚”中走出来 ,在实现其个性的充分张扬的同时 ,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得更加完善和健康  相似文献   

10.
女研究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制约着女研究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社会性别影响着女研究生个人和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的过程和结果,女研究生就业个人选择受到传统社会性别约束,劳动力市场存在社会性别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女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目的在于提高女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打破“女性就业难”的性别怪圈。  相似文献   

11.
婚恋是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关心的问题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研究者专门把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少,尤其缺乏对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的婚恋观的对比研究。[1][2]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进一步科学而客观地研究当代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建立她们婚恋  相似文献   

12.
当前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医类研究生初次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也日渐凸显,只有加强研究生的初次就业心理调适,改善就业心态,才能提高初次就业竞争力。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电话访谈法和面谈法对全校190例医学类毕业的研究生进行调查,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医学类研究生初次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出就业心理压力大、心理落差感、盲目感与自卑感、不良就业择业心态等。就目前情况看,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医学类研究生自身四个方面对研究生的就业心理状况进行调试,对研究生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引导,从而提高其初次就业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应对作为压力源与压力反应间的中介机制,对于维护个体身心健康,协调身心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关压力与应对的研究表明,研究个体应对压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社会支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京地区高校女研究生压力、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状况调查研究发现:就业压力是女研究生面临的首要压力。女研究生在社会支持总量、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研究生。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显著影响女研究生积极应对方式的选择。社会支持在压力情境下的女研究生的应对方式的选择之间起到显著调节作用。将压力放到更为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对于分析女性压力源、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贫困研究生中存在着自卑心理突出、自尊心过强、个性容易偏执、行为上自我封闭等心理健康问题,而造成这些心理压力的原因主要来自经济、就业和婚恋方面。应从调整助学贷款政策,健全奖助金体系,减轻研究生经济压力;以生为本,三环并重,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和谐,促进沟通,构建良好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氛围三方面入手解决贫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国内近十年来女研究生婚恋观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后发现,研究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方式,对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进行了区域性研究、结构性探讨及对比性研究,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还相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女研究生婚恋观问题的系统性阐述。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理论,展开多视角、多维度的探析,提出更加具体可行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人力资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用人单位为了躲避聘用女性员工而带来孕期、产期等一系列附加成本,在招聘中拒绝录用女研究生,给女研究生造成很大压力。文章透过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探讨了如何帮助女研究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7.
对湖北、上海、陕西、福建、云南、湖南共6省(市)18所高校的部分女研究生进行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高校女研究生面临学业任务压头、事业家庭冲突、求职就业困难、身心常感不适、安全事故困扰等“成长”问题。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高校和家庭教育性别视角的缺失、女研究生性别角色的迷茫。调研可为进一步改善我国高校女研究生“成长”问题提供理论上的新视角和实践上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精英群体,虽然在高校接受最高层次教育,但由于生活、就业、学习和科研等因素使得其面临日趋严重的心理压力,就目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看并不容乐观,一部分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主要外化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某一种或多重表现.要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高校应针对研究生特点建立心理健康自助服务体系,在高校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系统内转换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唤醒学生自助意识,打造研究生自助式成长、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并提供配套资源,帮助其实现自助.  相似文献   

19.
留守女:现代农村社区的一个新群体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留守女”群体是近年来农村人口流动中衍生出的一个新群体。通过对安徽农村留守女的访谈调查,对其留守原因、生活方式、婚姻状况、群体分化、心理压力等方面作了客观的描述,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要给予留守女群体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幸福感是基于个人对生活的感受、态度和评价而建立的,它是可以通过人们的情绪状态、满意程度来测量的,本文主要是探究女研究生人口变量与幸福感的关系,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采用SPSS数据处理技术,对南京四所高校、一至三年级的304名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以及女研究生在学历、生源地和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专业、婚姻和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