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再叙事,经典文学外译构成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叙事。以“再叙事”视角考察《西厢记》英译本,探讨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完成对《西厢记》的叙事重构。研究发现,译者通过对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性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引导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经典戏剧《西厢记》的文学与艺术价值。研究旨在拓宽叙事视角的研究范围,为中国戏剧文学外译提供借鉴,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助力推广我国戏剧文化。  相似文献   

2.
从京剧到话剧:熊式一英译《王宝川》与中国戏剧西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翻译中常常存在着为适应目标语文化而采取的改写。熊式一英译中国戏剧《王宝川》在中西文化交流失衡的语境下,按照西方文化习惯对戏剧内容、主题和戏剧形式进行"适应性"改写,将真实的中国文化元素"化"在译剧中,巧妙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渐进性传递。  相似文献   

3.
在莎翁戏剧中译时 ,《哈姆莱特》主人公的一段独白对每一个译者都是一个挑战。译者见仁见智 ,各有不同的见解和译本。笔者在本文试图通过文本解读和哈姆莱特的性格倾向解答莎翁留给后人的这道谜 ,并尝试指出这个谜之所以难解的一些成因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是影响现代改译剧文本选择的重要因素。中国近现代社会中有两大交替出现的主流意识形态,即救亡图存、革命思潮和思想启蒙思潮。在救亡和革命思潮影响下,辛亥革命前后、左翼文学时期和抗战时期,抵抗外辱、彰显爱国主义和社会革命题材的外国戏剧被大量改译进来;五四至抗战爆发以前,思想启蒙占据了时代的主流,改译者选择的多是反映妇女解放和批判现实社会的剧目。这些改译剧给当时封闭沉闷的社会带来新的气息,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话剧创作。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文本,戏剧文本兼有日常口语和书面语言的双重特点。通过对比《卖花女》林语堂译文和杨宪益译文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发现戏剧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英汉被动语态的句法、语义差异以及文本类型等因素有关。戏剧文本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选择影响着文本的流畅性与可读性,甚至影响戏剧的舞台化展现。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性会展中,会展文案翻译质量的高低关系着经济贸易活动的成败。所以,在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展文案翻译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奠基人莱斯的文本类型学理论为会展文案翻译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依据文本类型学理论,在翻译课堂教学中,对于会展服务类信息文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译能力,对于会展推介广告文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增译、减译、编译和改译的变译能力。  相似文献   

7.
旅游文本自身特有的功能决定了旅游文本英译明显的目的性,使用传统翻译评价标准衡量旅游文本英译质量难免失之偏颇.翻译质量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必须考虑行为主体自身的需要.就旅游文本英译研究而言,只有从委托人与译文读者需求出发,才能有效探讨其质量评价体系,从而使译本最大限度地在译语环境中实现其主导功能.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有学者对戏剧进行了形式主义的研究,其方法论借鉴于叙述学。叙述学是通过对小说的分析而总结出来的文学理论。在分析戏剧的叙述形式时,直接套用叙述学的相关理论是不恰当的,其应用时需要经过一定的转换。在小说文体中,存在两类最重要的叙述者类型:第一人称叙述者和第三人称叙述者。其中,第三人称叙述者只存在于直接引语中,此时的全知叙述者沉默或者隐蔽,将叙述者的功能转让给了他(她)。同样的,在戏剧文体中,第二文本中的叙述者可以对应于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第二文本的叙述者作为戏剧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叙述戏剧人物的外貌或心理状态等情况。在大部分戏剧文本中,第二文本中的叙述者是沉默的,而戏剧中的人物作为第三人称叙述者承担了叙述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模式可以实现翻译质量与翻译效率之间的平衡,已经成为语言服务行业普遍采用的翻译模式。本文在概述国内译后编辑模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译后编辑模式在影视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分析了机器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并归纳出了影视文本翻译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以期为今后影视文本翻译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国内影视文本翻译的译后编辑模式是提高影视文本翻译质量与效率的重要路径,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影视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从而加快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10.
文化语境理论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翻译时对源文本语境和目标文本语境差异的协调作用上,以目标文本为主要研究目标,兼顾源文本,从而提高文本的可译度,达到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有效转移。文本的可译度是可变的,随着不同文化语境的融合和趋同,文本的可译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相似文献   

11.
卜巧玲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2):67-68,108
从解构主义对文本终极意义否定的角度,针对文本是否存在"终极意义",借鉴当代文化理论中的解构主义和解释学的一些理论,结合翻译研究中有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研究结果,探讨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提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活动中同时存在的一对矛盾体,是语言之间共性和个性的体现。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对立统一使得同一原作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译本,从而给文学翻译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个看待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学者对显化现象的研究成果为法律文本英译中的显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法律文本汉英翻译中常用的显化处理方法有连接词显化、动词名词化、修饰显化、语序调整、古语显化等。对法律文本英译中的显化现象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法律文本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外国戏剧汉译和中国戏剧外译两个角度梳理了"五四"运动前中国戏剧翻译的概况、总结各自特点,并思考了社会文化对于戏剧翻译文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以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译文进行三维转换,能帮助产生最佳译文。依据湘西州旅游文本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基于湘西州旅游文本英译实践材料,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入手,显化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三维转换理论对旅游文本英译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提出在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中发挥译者主体性、夯实双语知识、关注译文受众等策略可有效提升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简介英译文本对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接受理论视角对企业简介英译文本加以研究.研究表明,企业简介英译过程中,要确立读者的中心地位;关注西方客商的期待视野,促进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6.
以译前分析为基础,对契诃夫的作品《胖子和瘦子》进行分析,对比多种译本,证明译前分析的必要性。译前分析可以使译者在翻译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为译者提供文本接受者、文本类型、篇章结构等文本内部和外部信息,从而使译者在翻译时能够准确地采取相应翻译策略,保证译文的质量。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文本分析能力及话语分析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翻译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学术界对其翻译评判标准莫衷一是。本文选取德译中和中译德作品各一部,从功能翻译学的目的论角度,采用文本对比的方法,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诗歌一类文本似不可译而必须译,广告一类文本却可能似可译而不能译。"可译"与"不可译",是基于由源文至目的语翻译难度而作出的判断;"必须译"与"不能译",乃至"怎样译",是根据翻译的社会需求而作出的决定。不同文体的社会需求各有特点,其翻译应采用不同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Andrew Chesterman认为译学研究有三种模式:比较模式、过程模式和因果模式。作为前理论性的准备,研究者采纳某种模式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研究方法,从而也影响着最终所形成的理论形态。翻译研究中的文本概念经历了从历史文本、言语行为到概念关系网络的嬗变。本文拟从文本角度出发,通过追溯译学研究中文本概念的嬗变,立足于目前的主流观点,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初步探讨翻译过程中文本处理层面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20.
戏曲”“戏剧”均为中国古典词,“戏曲”既指戏剧文本,又指包含曲词等在内的表演艺术形式;“戏剧”则主要指俳优之人的言语、行径。二词都曾被用于对译近代西方drama概念,后逐渐定型为“戏剧”一名,用于指以角色扮演为形式的表演艺术。就民国以后概念的使用来看,“戏剧”与“戏曲”混用的情形颇为普遍,前者在内涵上较后者更为宽泛。作为近代文学分类的“戏剧”出现于晚清,与传统“戏曲”虽有联系,却主要是在近代西学知识输入基础上形成的新观念。探讨清民之际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概念之间的对接,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史、文学史诸问题,有助于理解近代文学知识分类和学科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