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山文化的陶器造型端正、规整,富有简洁明快的轮廓线,器型与器表装饰有机结合,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在纹饰上,这些陶器更强调线条的形式感,刻画镂空的空间感与黑陶的沉重形成虚实对比,更具有空灵的韵味。贴塑鼓钉、盲鼻,捏塑鸡冠耳、环形耳等不同装饰工艺体现了装饰与实用的统一。这些陶器漆黑光亮的颜色与极为简朴的装饰和器物造型特征相适应,线条成为其造型和纹饰的主要表现手法,通过简单纹样的重复、强弱变化来体现内在的和谐。这些对商代的青铜器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谢耀亭 《兰州学刊》2009,(9):214-216
商周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源奠基之功,然对商周文化间的变化,学界有不同看法。纹饰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它的变化反映思想文化的变化,而作为礼器的青铜器,在视礼为国家大事的商周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以我们选择青铜器纹饰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商周之间的变化。青铜器纹饰在商周的变化趋势可概括为神性向人性的回归。从青铜器纹饰所反映的思维来看,商人青铜器纹饰反映的是原始思维,而周人青铜器纹饰反映的是逻辑思维。商周之际先民在思雏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突破,从而导致商周之际文化发生了剧变.  相似文献   

3.
商代考古发现的牛状遗物,主要有青铜器、玉石器和陶器等,其中大多数出土于墓葬中。这些器物上的牛形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牛形器物;第二类为牛首装饰或牛首纹饰;第三类为牛面具。牛状遗物上表现的牛类形象为水牛,没有黄牛。殷商时期崇拜野生的、未训化的动物,而水牛正是未被训化的动物,多见于陶器、玉石器和青铜器上。牛形象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发展,也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尹春洁 《殷都学刊》2010,31(2):29-32
传统纹饰是按形式美的法则有规律排列的。这些美的形式中包含有诸多科学现象,其中数学中的分形制图再现了传统纹饰的构成原则。本文通过对西安半坡村彩陶纹饰和唐代铜镜构成方法之剖析,阐明二者之间的递变关系和传统纹饰中蕴涵着分形制图思想。  相似文献   

5.
建筑源于人类遮风避雨的实际需要,然而,建筑从来都是以物质性与精神性两方面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建筑也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建筑装饰作为建筑的细部构件,成为建筑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建筑总是以自有的特性承载着装饰,装饰又以其特有的形式表现着深层的哲学、美学、艺术等多重文化的内涵.建筑和装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自古成为一体,谱写着建筑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相似文献   

6.
许多宗教都将珍珠纳入自己的物象体系中,赋予其特殊的宗教意涵。波斯教会首先将珍珠纳入其圣物装饰系统,继而珍珠元素开始出现在波斯基督教艺术中,这一传统为后来进入波斯的聂斯托利派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最终使"珍珠"与"马耳他式十字架"变成"固定搭配",从而形成了景教特有的"叙—波混合型十字架",并在东方景教传播区域广泛流行。考古发现的众多的此型十字架的图像资料即是明证,珍珠和珍珠元素与景教和景教艺术的渊源关系也由是得以明了。景教的这一传统向西对拜占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启发了西方基督教和基督教艺术对珍珠和珍珠元素的利用。珍珠元素进入景教装饰艺术是诸多"因缘"和合的结果,在成为景教艺术的装饰元素的同时,其象征意义也逐渐显现。基督教对珍珠象征意义的重视,可能与诺斯替宗教特别是曼达派的影响有关,而最初的影响可能首先出现于东方的波斯。因此在考察基督教珍珠的象征意义时,必须充分考虑"波斯"和"诺斯替宗教"两个维度。宗教象征主义与宗教的物质文化密不可分,本文尝试为研究宗教象征主义的形成提供一个有效的观察窗口。  相似文献   

7.
寿春楚器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寿春楚人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造了许多精美的楚器.这些楚器外形奇特精致、纹饰典雅灵动、富于变化,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中的精品.寿春楚器纹饰在审美上有求奇、求美、花样多变的风格特征,是中原楚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积淀的结果,同时又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关.寿春楚器纹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蕴涵着楚文化的精髓和楚人的审美思想,是我们研究寿春楚文化宝贵的史料文物.  相似文献   

8.
瓷器上的铭文与纹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符号,可以建构陶瓷图文语篇的特定意义,被观者感知。鉴于此,从语言学及认知学视角出发,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将观者对瓷器图文模态的视觉认知特征进行量化,并进一步发现古陶瓷铭文与纹饰存在图文系统论中的地位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对多模态图文关系理论的本土化应用及中国陶瓷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青铜器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对青铜器的整体研究中.纹饰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我们认为纹饰的变化体现了社会观念、思想文化的变化.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纹饰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当时的思想观念已融入到纹饰制作当中,纹饰成为思想观念的物质载体.商周青铜器纹饰的交化反映了人类思想观念在此段历史中的演变,而这一演变的趋势可概括为神性向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王树人 《文史哲》2007,(4):42-46
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儒学之文化融合,被看作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成功范例。但明末清初之时,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文化传入中国,却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既有西方宗教文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霸权主义因素,也有中国统治者坚持儒家道统决不动摇的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引进西学并高扬西学,同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自戮式的贬抑,一直是中国20世纪思想文化发展的基调。其结果是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处于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失语症"状态。要恢复中国思想文化主体地位或找回"失语",只有在艰苦的中西思想文化的会通中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1.
齐国服饰艺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国的服饰艺术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形制、色彩、纹饰、质料、佩饰等所构成的服饰形式美,充分体现出齐国服饰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艺术特色,特别是"度爵而制服"、"上以为政,下以为俗"、"礼乐"与"实用"结合和"错采镂金,雕绘满眼"的服饰审美观,不仅承袭了儒家礼乐文化精髓,也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服饰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中国服饰审美理论与服饰艺术实践长达数千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美术的角度来看中国历代铜镜的纹饰 ,从史前的齐家文化谈起 ,重点叙述铜镜发现最多的春秋战国时期、汉六朝、隋唐时代的铜镜纹饰。从历代铜镜纹样风格的变化中 ,找出相互间潜在的演变关系 ,以及当时文化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展现了铜镜纹饰风格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3.
多元文化现象反映在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中 ,主要表现为受中亚、西亚诸国以及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样式的影响 ;同时 ,萨满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和文化现象 ,均在其建筑装饰中积淀下来。这种多元文化现象使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形成了与内地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伊斯兰教建筑装饰形式。说明任何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是不能够因为改信另一种宗教后就被其断裂的 ,它的连贯性、持续性、融合性反映在建筑装饰上就形成了艺术的多元性、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甘青彩陶纹饰及其精神内质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彩陶文化占有人类文化艺术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的一席,它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主要标志。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彩陶造型优美,内容丰富,纹饰繁缛,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出土数量多,装饰精美,堪称世界彩陶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本文以马家窑文化为主,透过甘青精美绝伦的彩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分析熔铸其中的凝聚原始先民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从文明交往看中阿古代纹饰文化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的文明交往,奠定了阿拉伯—伊斯兰纹饰与中国纹饰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基础。本文运用文明交往理论对阿拉伯纹饰的形成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寻求文明交往的内在规律,深化对文明交往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藏西夏文献》辑录元代刻印的西夏文佛经21种,其中7种经首均有一组版画,有人物、护法神尊像及装饰图案等,题材大体分为情节性和非情节性两类。情节性题材版画有说法图、经变图、佛史图等;非情节性题材版画有人物尊像图及装饰图等,如佛像、护法像、上师像、云、龙、莲花、卷荷叶、莲蓬、节竹、菩提树、波浪形卷草图案等。这些版画题材丰富,人物造型多样,布局新颖,图案装饰风格独特,所反映出共同的艺术特征,是对西夏文化的继承、对中原传统绘画艺术和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吸收和交融,具有明显的时代艺术特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为大一统的元朝对各种宗教文化及各民族文化包容并蓄、传承发扬光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言说鲁迅"遮蔽"鲁迅言说"的思想本质,这是鲁迅研究界客观存在的一大弊端。由于"言说鲁迅"重在"言说"而轻在"鲁迅",其结果是使"言说鲁迅"发生了重心偏离,鲁迅也被囚禁于精英话语的"围城"中,变成了一种任人阐释的文化符号。"言说鲁迅"与"鲁迅言说"原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独立文本,但却常常被人们互相混淆和相互替代,进而严重干扰了读者对于鲁迅思想的理解与认识,并最终导致社会对于鲁迅陌生化的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18.
叶玉梅 《青海社会科学》2007,(2):168-171,201
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彩陶文化占有人类文化艺术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的一席,它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主要标志。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彩陶造型优美,内容丰富,纹饰繁缛,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出土数量多,装饰精美,堪称世界彩陶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本文以马家窑文化为主,透过甘青精美绝伦的彩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分析熔铸其中的凝聚原始先民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32-35
文化作为一种力量与生态相辅相成。文化与生态共生于人类实践活动,文化价值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是二者关系的理想图式,超越"经济理性"和"自然理性"的"文化理性"是人类实现这一图式的积极应对。奥康纳和萨卡的相关研究在这方面有一定启示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文化与生态共生图式的生动展现。  相似文献   

20.
宋志春 《理论界》2013,(7):199-204
牛河梁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5500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陶器与纹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美术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最重要的印记。本文从牛河梁红山文化陶器与纹饰的分布、种类、功能及其演变规律入手,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陶器及纹饰的形态,进一步探讨其审美价值及其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