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现时代教育的内在要求,本文正是在次契机下,对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这四个构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体系的重要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培养的学生能否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将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否成功的唯一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工程意识、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四个层次。要进一步优化与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功能强、水平高的工程训练中心,建立与完善学生科研创新团队以及培养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起工科院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整个高等教育的突出地位。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 ,树立创新式的教育观念 ,实施了“创新学分”的措施 ,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 ,自我发展的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研、论证和实践,建立了"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引领,以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和质量监控与考核激励为保障"的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指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并介绍了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是共产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其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信念始终贯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中。本文立足于当前高校大学生实际,重点阐述红色文化与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关系,提出以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的视角,探索与实践“需求导向,全程育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关键是立足结合点,找到切入点、衔接点,实现两者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个维度的融合。本研究在红色文化与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上做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当前一些院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理念及方法上存在的缺陷,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着手,以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培养体系为基点,结合多学科专业的特点,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跨学科、跨专业招收研究生数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提高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跨学科录取研究生状况、跨学科报考研究生的动机、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及招收、培养跨学科研究生利弊全面考查和客观分析基础上,通过对研究成果、实施方案及实践成效的梳理,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为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跨学科、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具有三大方面的优势;从国内外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招收和培养跨学科研究生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殊意义;构建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应从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平台以及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等方面着力;应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与跨学科科学研究相结合、跨学科人才培养与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结合、校内跨学科导师指导与校外跨学科导师指导相结合以及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要努力实现"六个转变";要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和学术经历的师资队伍;以科研任务锻炼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方法,将研究生尽快带入科研第一线;继续优化、深化和完善"跨学科研究生论坛",使研究生在辩论中产生问题意识。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已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一是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二是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进步;三是指导教师在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实践能力是幼儿教师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职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教育质量。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目标中未明确教育实践能力达到的要求、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与整合性、“全程实践”缺少实质性、教学方式忽视实践性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培养目标明确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体现实践性和整合性;与地方幼儿园建立教育实践共同体,采用“合作教学”指导;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等。  相似文献   

10.
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文章论述了实践教学在培养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提出了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必须加快实践教学的改革.文章从电子信息专业的改革探索出发,提出了改变实验模式,更新实验内容,开设电子设计实验选修课,开展群众性课外科技活动等措施,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从分析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农业院校特点,从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科技活动平台、科研训练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和模拟创业平台5个平台出发,提出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并积极探索5个平台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以保证和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3.
在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的情况下,学生就业时面对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方面也带来了许多的困难.这就形成了随着扩招的深入,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与学生竞争力不强之间的矛盾.如何看待和结合实际解决这一矛盾是文章所探索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同的培养方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影响很大,不同专业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培养方式。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可以表述为:两个主体,两个空间,分阶段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两个主体是指教师和学生,两个空间是指校内和校外,分阶段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指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遵循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企业实践要求和学生主体创新动力两方面入手,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充分吸收外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经验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我国高校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做到:理清创新素质内涵,更新教育理念;识别人才类型,实施个性化培养;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注重能力培养;创新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鼓励课外科研,营造创新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内容,然而现行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未能有效实现该目标,对于构建胜任国家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形成挑战。文章在梳理和分析国内外高校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明确界定符合我国实际与专业需要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内涵,进一步提出我国高校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文中阐述了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通过立足区域优势资源,选好毕业论文题目,将毕业论文与科研相结合,精心设计毕业论文内容,不仅提高了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也使学生得到了科研的基本训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和开发本地资源的实践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尤为重要。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摒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获胜知识的能力,及进行个性化教育,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信心、独立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其探求问题有更多的兴趣和毅力。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实践中脚踏实地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打破对创新的神秘感,树立创新信念。  相似文献   

20.
以学习与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能够有效地促进理论学习、实践、学位论文之间的融合。研究生“DSP技术应用”课程 ,在 4 0学时的总学时中 ,理论、设计方法讲授 10学时 ,典型工程实例分析 6学时 ,授课方式进行现场示范式教学、师生探讨交流。实验与工程设计 2 4学时 ,其中 16一 2 0学时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由学生自主选择 ,也可以结合学位论文课题或科研项目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