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本文拟从林译《浮生六记》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其中的运用,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林译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林译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翻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为林译小说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对其文体却鲜有学者研究。深入林译小说文体的本质,从接受美学角度对其形成进行了阐释,指出林译小说文体与译者、译文读者及当时的接受环境三大因素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经典译本,其翻译策略值得学习和借鉴。文章分析了林译的四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林徽因因其卓越的建筑才能、深厚的文学修养及其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三段爱情故事广为人知。作为20世纪中国的才女。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丰富的作品及成果,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几乎各个领域她都有涉猎。学术界对林徽因的研究从建筑到文学不一而足。但是.很少人知道林徽因还是一位出色的译者。尽管如此,截至目前为止翻译界对林徽因的翻译活动研究地少之又少.现有的研究多是以林译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原著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为研究对象.且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本文拟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这一新视角出发,探讨分析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者是如何影响林译《夜莺与玫瑰》的整个翻译活动的,以期为林徽因译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1899年2月19日,汪康年获知林译《茶花女》在福州镌板的消息,在高凤谦的帮助下,他以40元现金和价值约60元的书报获得了林译《茶花女》的印售权及原书板,并于同年5月4日或稍后获得该板校本,只用了不到22天,汪康年就开始以昌言报馆的名义和网络销售铅印的《茶花女》。林译《茶花女》大规模快速传播自汪康年铅印始。铅印本《茶花女》的风行和得到的赞誉使林纾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为他最终成为晚清小说界之泰斗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汪康年铅印林译《茶花女》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晚清翻译文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传统翻译研究以文本阅读为主要内容,强调对原文和译文的充分理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的文化取向研究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但缺乏个案研究、没有数据和材料也难有立足。文章以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例,探讨意义空白在原文和译文中的填补策略、语言认知和分析、理解及填补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林译小说中有大量的增补、改译和删除等形式的有意误译。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也不例外。根据传统的翻译理论,该译作被视为不忠实的翻译。然而,这部译作在晚清却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翻译伦理却能为此提供理论支持:林译小说中的有意误译具有不可避免性;有意误译中包含着忠实性的因素;有意误译实为一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编译的系列英文作品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值得深入研究。The Chinese Cinderella正是他“求美”翻译风格的部分呈现。仅从切斯特曼模因模式中的明晰、真实、理解和信任等四个方面来探究,林译的审美价值便可略见一斑。译者不泥古文,不落俗套地致力于对美的发扬传递,使《叶限》变身为中国版《灰姑娘》,成就了译文跨文化传播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埃文·佐哈尔认为在世界文化这个"大多元系统"内,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本民族文化在这个系统内所处的地位及其内部系统结构有密切关系.他把翻译放入了一个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进行考察,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也使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彰显.林纾及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借鉴特拉维夫学派的多元系统理论,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林纾和林译小说进行了重新审视,分析了林纾的翻译价值,并揭示了异化与归化并用的翻译策略是林译小说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林纾在清末民初翻译了西洋小说189种,把外国文学大规模移植到中国来,促成了中国文学的巨变。通过研究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个案,探讨了其翻译对传播新文学事业带来的特殊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林纾仿效西方文学的尝试,对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语》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现实语境和学术语境的双重变革影响下,当代《论语》翻译研究已然超越了如何译好《论语》这一朴素的主题,发展成为以经典的跨语际诠释为核心的、融合多元学术进路的问题平台。《论语》作为"开放的文本"在诠释过程中不断被重构,其翻译问题有着深刻的诠释学学理基础。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分别为《论语》翻译研究开创了以共时性、描述性和语篇性为特征的语言学进路,和以历时性为特征、高度关注翻译的文化塑造力量所牵涉的话语、权力、政治等问题的文化研究进路。本文借助"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所汇集的成果,较为全面地论述这一平台在当代呈现的问题方式和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12.
林译小说序跋的文学史意义孙之梅林纾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翻译家,从1898年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起,共翻译外国作品189种,把西方的社会文化、民情风俗全而地介绍给中国读者,打破了中西文化隔膜的局面。与此同时,他还写下了大量的序、跋、译余剩语之类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其译作数量之多,后人罕有匹敌。然林译小说在为人称赞的同时,却也时常因其大量漏译、误译、删节与改写而为人所诟病。该文拟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分析林译《吟边燕语》,从而得出林译小说中的有些讹误与超胜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原因,而并非总是林纾的疏忽大意。  相似文献   

14.
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其译作推进了中国的文化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的进程.林译小说恰似一扇洞开的窗牖,国人首次从此洞悉西方世界的文化与人生.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整整一代人,中国新文化的诞生,林纾实乃其先驱.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林译《浮生六记》与马丁·路德的翻译细则的碰撞入手 ,指出了新世纪的中国译学应是求同性与存异性的统一 ,既要广泛地批判吸收世界各国的译学传统 ,同时又要积极保持并展示自己文化的独立性与深度  相似文献   

16.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的理论.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重新审视林译《黑奴吁天录》,探讨林纾在探索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道路上所作的努力的和尝试,可以对林纾的翻译做出更加客观、合理的评价.这一译本是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在特定翻译目的的操控下,采用特定翻译策略的结果.译本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翻译目的,因而是成功的,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林纾翻译作品中大量的副文本,包括标题、副标题、序、跋等,有助于研究林译翻译动机。林纾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在其翻译作品的副文本中清晰可见。唤醒国人、救亡图存是林纾翻译外国作品的主要动机。甘做警醒同胞的"叫旦之鸡"、倡导学习西方的"备盗之方"、承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张振兴民族实业,是林纾翻译爱国动机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林译《浮生六记》与马丁·路德的翻译细则的碰撞入手,指出了新世纪的中国译学应是求同性与存异性的统一,既要广泛地批判吸收世界各国的译学传统,同时又要积极保持并展示自己文化的独立性与深度。  相似文献   

19.
从权力话语理论再看林纾翻译中的“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以《撒克逊劫后英雄略》(Ivanhoe⑴)为例,来探讨林纾翻译中"讹"的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指出林译中的"讹",反映了由主流意识形态所构成的社会权力话语的干预,体现了译者个人话语权力的作用,以及作家身份对其发挥个人话语权力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林语堂的英文作品《吾国与吾民》为研究对象,就其国俗语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将现代性与文学翻译相连接,并结合林语堂的翻译理论,探讨其现代性的意义和价值,以期拓宽对林语堂研究的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