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术作品历来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桥梁,正因为有美术作品的存在才使美术创作者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也让美术欣赏者收获了一份美得感受。美术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美术创作者和美术欣赏者的心理活动的学科。美术作品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一种无声的交流,当然这也得益于美术心理学的强大作用。本文就以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有效运用为研究课题,系统的进行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美术欣赏的本质是对于美术作品的一种审美活动。即由于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也是一种通过美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运用美术心理学进行美术欣赏,可以使欣赏者掌握一些艺术审美的基础和理论,把握各种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作用和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3.
小学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要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交流、外化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欣赏技能,并能应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欣赏美术作品;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以审美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和价值,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小学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要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交流、外化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欣赏技能,并能应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欣赏美术作品;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以审美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和价值,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欣赏难于艺术实践。不同的人对同一幅美术作品有着不同的欣赏角度和情感理解。那么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欣赏美术作品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及艺术家创作的情感;运用留白艺术,充分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通过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内获得最大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玉汇 《职业》2011,(9):105-105
一、教会学生学会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的活动,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写生创作方法,都离不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而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个性的体现,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传授给学生美学方面的知识,另外一面,注重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体方式是: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潜移默化渗透德育教育;在讲授如何进行"绘画"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创造学生"竞技"美术作品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8.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其主要的目的是运用感知、经验以及知识使学生逐渐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并通过联想及分析,使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获得对美的感受。因此,在现阶段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构建的过程中,主语应该认识到美术鉴赏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为教育事业的优化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每个美术创作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古代艺术家都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开创出许多令人钦佩不已的艺术表现形式,可后来的艺术家却以墨守成规的居多。由于各种社会以及自身的原因,最后导致美术创作被各种规范所限制,创造精神在美术实践中被逐渐削弱。本文研究了如何实现美术创作中的原创性,原创性的缺失制约着美术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术创作者,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合理的工作方法是其完成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本文就"工作时间"和"工作心态"两大方面,对美术创作者的工作方法进行探索与研究,给广大美术创作者提供一个参考,进而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曹海涛 《现代妇女》2014,(4):164-164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美术创作研究是美术创作者必须学习和探究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艺术的新审美、文化关怀成为最重要的选择,艺术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凸显出来。通过对中外一些优秀作品的分析,来思考美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思想、对事物的感知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艺术的审美、内涵与技能对于师范类美术教学来说应不断的提高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美术创作的内涵、原则和程序。二是对构思和构图进行分析。三是对创作中的素材进行思考。四是对如何处理好美术创作中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3.
美术鉴赏本质是让人们能够识别美,感受美。在高中时期开设美术鉴赏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审美观。教师在教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去鉴赏,教授的是一种识别美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肌理、质材、色彩、构图、造型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并将这种美融入到生活中,提升自己对作品的鉴别能力以及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4.
艺术感知力应该从小关注,美术欣赏是提高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有较高的欣赏能力,才可以画出较高水准的作品。美术欣赏也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浅析了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促使学生能够良好展开美术学习,教师应采用情感教育渗透方式实施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美术教材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通过精彩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迅速掌握好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到美术教材当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充分发挥出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美术作品当中,教师要真正体会到其中存在的内在价值,并且在初中美术课当中综合情感教育实施教学。此种方式能够良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文晶 《现代妇女》2013,(12):361-362
没有充分地了解就无从谈起兴趣,现阶段中职院校要改变一直以来零基础美术授课的现状,要针对中职生的自身特点与素质。多进行美术功底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美术的授课。另外,若想培养中职生在园林美术方面的兴趣,单一的美术知识传授是不够的.要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一步的了解园林景观。中职教师在进行园林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要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园林景观中的美,并且要要求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将美好的事情用画笔记录下来,同时还要注重关于园林美术根源上的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后调整教学策略以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层教学用以达到使学生更好的接受并掌握美术知识。单一的语言教学很苍白无力,要借助各种途径进行园林景观的展示,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图片的拍摄。在课堂中加以展示使学生在欣赏关的同时产生创作灵感,激发其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动手创作作品,提高学生自我动手,实践并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美术就是将自己看到的或者是自己想象的事物,用画笔勾勒出来,利用画作表达内心的想法和当时的心情。美术这一课程,可以充分将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内心思想表现出来,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目前,有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忽视学生的美术教育,认为学生只要能把语文,数学,英语学好就可以,学习美术这种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其实,小学学习美术有利于释放学生的天性,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往的美术教育方式,主要为“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也因此变得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19.
陈玄 《职业》2020,(1):54-55
中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能够培养中职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新课改后,这种培养效果凸显,受到了很多中职美术教师的重视。任务驱动法就是中职美术教师教学中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中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中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更加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以此来促进教学过程的改革和完善,为高中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参考意见,使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美术教师可以将美术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适当降低美术的“档次”,以此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可以利用情感教育,指引学生从美术知识与技巧入手对作品进行分析,进而做到真正的读懂作品,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