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地向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推动着人们对理论问题的研究。当前正在开展的关于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有没有阶级斗争问题的讨论,就是其中的一个。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的现阶段,我国内部的阶级状况、阶级斗争以及人民内部的阶级关系,都已经起了重大的变化。在新的现实情况面前,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研究和认识我国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阶级斗争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确实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同时,对于进一步肃清林彪、“四人帮”多年来造成的思想流毒和影响,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民族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入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也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抗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也就会随之消失.在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随着各民族内部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各民族劳动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我国的民族关系也就基本上形成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3.
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老问题,但也还是一个新问题。说它是老问题,因为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就是已经明确的。从那时起,我国的民族关系就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了;说它是新问题,是因为在“左”的干扰下,尤其是十年内乱期间,党的民族政策遭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他们以所谓的“阶级斗争”为纲,宣扬“民族问题就是阶级斗争问题”和“社会主义了,还有什么民族不民族”的谬论,在这个问题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对三十二年来我国民族工作的经验作了科学地总结,重申了加强民族团结的方针。明确指出:“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正确认识我国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术界最近就民族形成问题,正逐步展开一场深入讨论。这次讨论,实际上是1954年和1962年两次关于民族形成基本理论的探讨与争论的一个继续。所不同的是,前两次争论的中心问题主要在于解决资本主义以前是否存在民族,即封建社会或更早的时代里,有没有“古代民族”这种早于“现代民族”的人们共同体。而这次争论的中心,则主要是在阶级出现以前的原始社会中是否已经形成了最初的民族,即古代社会中民族形成的上限,是在奴隶制国家出现之时,还是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时代?是在野蛮时代还是在蒙昧时代? 从已发表的文章来看,这次讨论不论在探讨民族形成的具体时代条件和由此所涉及到的许多基本的民族理论问题等方面,要比1954年和1962年的两次讨论更广泛,更深入了一步。特别是经过了民族与阶级问题的讨论之后,再进一步探讨民族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就使这次讨论一开始便接触到民族起源与形成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比如在最初时代里型铸民族的基本前提究竟是什么?民族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同阶级与国家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等等。在探  相似文献   

5.
<正> 在社会主义时期,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曾一度把阶级斗争视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同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在实践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确认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之后,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大多数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而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同四化建设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四人帮”为了实现其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极力歪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捏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部存在着阶级对立。他们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公然宣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同时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一旦建立,社会主义生产中人们的相互关系就成为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的正确观点,诬蔑为“不过是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而且还说: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正> 价值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并在不断认识客观现实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正是依赖实践经验了解和认识到,怎样做才能得到幸福和安宁,有利于阶级,民族的发展和种的保存,怎样做则有害于阶级、民族和人类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人们逐步形成“趋利避害”的思想观念,并经过现实社会整合,成为人们在某种特定的情景和条件下如何采取行动的基本行为规范。 然而,从理论层次上来说明规范形成的逻辑根据,具体说“应当”以什么为前提,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是”与“应当”的统一问题视为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8.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民族问题是一个特定内涵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论波兰问题》一文中曾说:“克拉科夫革命把民族问题和民主问题以及被压迫阶级的解放看作一回事,这给整个欧洲做出了光挥的榜样。”列宁也指出:“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同民主问题之一的民族问题对立起来是荒谬的。”他在  相似文献   

9.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战争是“用于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列宁也说过:“战争就是通过暴力继续执行交战国的统治阶级早在战前就已经执行的那一政策。”因此,战争最能检验人们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国内阶级关系起了新的变化。一九五六年九月,党的八大决议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五十年代我党提出的国内主要矛盾问题,理论界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后来由于林彪、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在我国流行着一种观点,把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以前,包括社会主义社会,都说成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是“从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按照这种观点,人们一方面把我国现阶段社会看作就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另方面又按照过渡时期的性质和特点来解释社会主义社会,把它说成是“过渡性社会”,“有阶级社会”,始终贯串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唯一动力。这种“大过渡”论,流行极广,影响极深,直到现在还在禁锢着人们的头脑。究竟什么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还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弄清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对于完整地准确地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地系统地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对于正确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顺利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而迫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即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群体之间矛盾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作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遗留”的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另一方面,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是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性质和状况的这种交错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给我们用什么标准去划分利益群体,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复杂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柳传堆 《文史哲》2006,(5):111-117
冯雪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为元话语,在《革命与知识阶级》一文中提出了泛“国民解放运动”的概念,认为“五卅”之后,“国民解放运动有再转向的必要”,即在国民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就应该进行一场工农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在此革命逻辑支配下,冯雪峰对革命图景的想象充满着相当的气势:一是渲染革命的铁血狂欢;二是把革命的流血牺牲化为文学艺术的浪漫与潇洒;三是把精神的变革包容在革命含义之中。中国“知识阶级”的概念是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梁启超等革命者或革命的知识分子出于革命的需要对西方“intelligentsia”一词进行译介、阐释的产物。冯雪峰以“革命与知识阶级”关系的向度,参与了“知识阶级”概念的本土化阐释与命名工作,但他却以替“知识阶级”划分类群的方式,促使“知识阶级”的内涵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其目的是借此虚拟的历史叙述,为重构革命与知识阶级、知识阶级与文学的关系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既是有区别的,又是有联系的,那么,它们在这种既区别又联系中形成的具体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按照唯物辩证法原理,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都是被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但是,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又不是平列的关系,对确定人的本质不具有同等的意义。在阶级社会,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直接地集中地表现为阶级关系,阶级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关系。所以,在宏观社会环境这个层次上,在民族和阶级的联系中,阶级关系决定和制约着民族关系。在对抗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和  相似文献   

15.
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但是在存在着剥削阶级的社会里,民族又决不是什么统一的东西。列宁说:“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①又说:“在股份公司里,各民族的资本家都是坐在一起的,彼此十分融洽。在工厂里,各民族的工人都是在一起工作。在任何其正严肃而重大的政治问题发生时,集团都是按阶级而不是按民族划分的。”②可见民族区别是次要的,而阶级划分,才是人们之间最根本、最深刻的划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人们为了更好地了解事物的一般性,就得深入研究事物的特殊性。只有透彻地了解了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一般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样具有这两种属性。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般特性,我们对它的特殊性进行一番研究是完全必要的。 我们先来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般性。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序言中有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平等、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也是它的一般性。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7.
1.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对人的研究来说,长期以来存在一个缺点,就是只注意阶级,忽视了类与个性的研究。“类——群体(阶级、民族等)——个体”本来是人的三种存在形态,但由于种种原因(“阶级斗争为纲”是主要的),人们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历史唯物论只讲阶级,讲类和个体(个性)就是“离经叛道”。由于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竟背了“黑锅”,它被指责忽视了“人”。其实,在马克思那里,类和个性本来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所以单就人的问题的研究来说,历史唯物论也有必要“回到马克思”。  相似文献   

18.
共产主义道德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二者的关系能否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是有关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规律,共产主义道德是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的精神武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上,这本是已经明确解决了的问题。但是,  相似文献   

19.
民族工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作之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1978年以来,邓小平同志以其精辟的见解在不同场合多次论及我国民族工作的有关问题,通过学习,小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八方面的内容。 一、必须肯定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早已形成了平等、团结的新关系。 小平同志讲:“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和政策,不落实这一原则和政策,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在一些民族理论教材和宣传民族政策的小册子中,经常使用“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斗争问题”这一命题,并把它作为专章专节来讲授和论述。这些章节在讲到阶级社会民族问题的实质和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实质时,不加区别地统统都把它们归结为阶级斗争问题。我们认为这是很有问题的。另外,有的同志还认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斗争问题之所以是无可非议的,是因为它和毛泽东同志一九六三年八月八日在《支援美国黑人反对美帝国主义种族歧视的正义斗争的声明》中提出的“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的论断相一致的。对此,我们也不能表示赞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