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的本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给隐喻的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隐喻的翻译也应以认知为取向。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在明确隐喻翻译实质的基础上,指出隐喻翻译中应把握两大关键问题即转换喻体意象和保留隐喻特征,并提出了有效的翻译策略,以使译文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认知反应一致。  相似文献   

2.
认知隐喻与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一种文化载体,反映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隐喻的理解过程是一个靠推理来认知的过程,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以及隐喻的3种翻译策略,即对等策略、转化策略、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也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认知语言学摒弃了耽于绝对真理的客观主义和只凭直觉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想象的主观主义两种极端倾向,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认为体验主义认识论在隐喻与翻译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利用隐喻映射理论分析了隐喻和翻译思维过程的认知相似性,通过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隐喻、认知及翻译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隐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隐喻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手段,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可以说,文学作品是一种隐喻信息的载体,文学翻译的过程也就是隐喻翻译的过程。隐喻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通过隐喻语言的词汇体系更加丰富多彩。名词性隐喻纷繁复杂,构成格式千变万化,其翻译不可避免地成了俄汉语言转换中的一大难题。因此,通过对俄罗斯文学作品名词隐喻运用的分析,可以揭示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隐喻翻译认知体验论立足隐喻认知性质,强调隐喻生成的心理基础和理解的心理机制,认为隐喻翻译即源喻认知体验的确证,社会、文化、文本语境和译者认知能力决定翻译策略。修辞同一理论却认为,隐喻翻译是通过同一劝说受话对象参与合作的修辞行为。文章根据修辞同一理论,从同一角度考察隐喻创造性把握歧义、晦涩、矛盾的方式,和隐喻创生新知识、推进新认识、诱发新行动的修辞功能,提出隐喻认知体验的确证仅是译者修辞同一的一种选择,引导合作才是最终目的,因此,隐喻翻译应采取修辞同一视角。  相似文献   

6.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在语言中无处不在。通过采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与红高粱有关的主题隐喻的构建、解读与翻译,揭示了“红高粱”主题隐喻的动态构建机制。研究发现,葛浩文《红高粱》译本运用了4种隐喻翻译策略,即保留源域和目标域、替换源域和(或)目标域、解释性译法和省去不译。译者既要知晓语言文化差异,又要增强隐喻机制的识别、解读和重构能力。研究通过揭示主题隐喻的构建机制和翻译策略,旨在为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广告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和思维模式。文章从语用角度总结了广告中隐喻所具有的五种功能,即描述功能、劝说功能、亲近功能、启发功能和想象功能,并列举实例加以阐述和印证。最后,探讨了广告中隐喻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研究历史悠久,隐喻历来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而现代隐喻理论认为它不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导致概念隐喻的差异,在隐喻翻译时应根据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翻译方式,以取得“功效对等”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英语和汉语都蕴含着大量的隐喻。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承载着其所在语言的文化内涵。不同语言的隐喻差异主要体现在喻体上,因此从喻体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隐喻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的英汉互译策略:直译、归化、増译、异化加注释、释义、译为明喻。对每一策略的适用性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应根据目的语中是否存在相同的喻体,翻译目的、译文读者的文化期待、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行文的流畅等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手段。隐喻在英语广告中大量存在。本文在探讨了广告隐喻的理解过程的基础上,结合纽马克的隐喻翻译方法,着重分析了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美学特征,因而它广泛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翻译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目的语的文化中去,而隐喻的翻译已经开始成为研究翻译方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由于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人们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常常感觉难以把握。本文首先对隐喻的含义进行解释,继而探讨其本质特征,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实例来探讨英语隐喻翻译的障碍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隐喻翻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现象,成为人们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有关隐喻翻译的研究却未受到相应的重视。文章结合国内外近几年来对隐喻翻译研究的状况,就隐喻翻译理论、隐喻翻译方法、隐喻可译性等进行综述。并对隐喻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以便对未来的隐喻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可以使作品趣味横生,抽象的概念也可因隐喻的使用而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正确理解和翻译文章中出现的隐喻成为颇为棘手的问题。根据英汉隐喻中主体、客体对应关系的不同,可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美学特征, 因而它广泛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翻译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目的语的文化中去,而隐喻的翻译已经开始成为研究翻译方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由于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 人们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 常常感觉难以把握.本文首先对隐喻的含义进行解释,继而探讨其本质特征,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通过实例来探讨英语隐喻翻译的障碍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认知观与隐喻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隐喻翻译是以修辞为取向的.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应以认知为取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其隐含的文化信息,并据此确定相应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文本信息.  相似文献   

17.
隐喻在广告英语中大量存在,意象是广告文本的中心要素。广告意象来源于日常生活并借助明喻、暗喻、拟人、借代等手法凸显出来;喻体意象是翻译广告隐喻的关键,顺应广告文体的特点和英汉语的文化特性,喻体意象的翻译可采用保留原意象法、重塑意象法、模糊意象法等四种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隐喻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隐喻思维近年来影响着各个领域的研究。翻译其实是一个喻化的过程,译者可以运用隐喻思维在非隐喻语翻译过程中增添新的喻体,但同时须注意语境对创造性喻化翻译方式的约束和限制。  相似文献   

19.
隐喻所包含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以一言概括之,中西方学者在隐喻翻译方面的见解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但既然翻译的初衷是交流不同文化中本来存在的东西,那么在隐喻翻译中还是提倡采用外国化的处理方式保留它本来文化中的内涵。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隐喻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20.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笔者通过对隐喻的本质及其文化内涵的分析,指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隐喻翻译中"以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的翻译策略,可以增进读者对异语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人群间的交流;异化、归化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译文生动、形象,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而隐喻的对等性翻译策略既反映了原文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是一种理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