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辞格是汉语中最富情趣和魅力的部分,在文艺语体中广泛运用。本文从描绘形象、创造意境、增强情感、增添情趣和构造形式美五个方面,论述辞格在文艺语体中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学形象作为一种重要审美对象,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人们当然可以指出它与现实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不能说明作家为什么在万千的可能中单单造出“这一个”形象来。形象创造的独特性使得人们不能不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它的创造主。明显的经验似乎不难发观,我国古人很早就揭示出这种创造活动在创作主体内部最初的动源和根据——情感。如果说“诗言志”的古老命题还没有确指情感决定形象创造的意思,那么,刘勰的“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一语,则明白地表达了这个思想;而朱光潜先生从西方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中,何以某意象独被选择?”“使它具必然性的原因不是理智而是情感”。 可是,作家依“情”想“象”,究竟有一些什么样的途径和规则呢?这是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3.
美术欣赏课作为基础理论类课程旨在拓展学生审美兴趣,审美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忽略掉了,其结果是: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对情感因素的重视,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情感因素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探索了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挖掘情感因素,对提高美术娄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学和文艺虽属不同领域,但两者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文艺对科学创造有助益效应。从科学家爱因斯坦与音乐的关系中,可以发现这种助益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艺中蕴含的内在情感因素,可以转化为科学创造中的外在情感因素;二是艺术想象的诗性智慧带来的精神张力和思维活力,可以促发科学家的想象力;三是文艺和科学都有精神自由的诉求,艺术的审美世界可以为科学的精神自由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5.
色彩是人类最敏感的、视觉神经反应最快的一种信息,“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是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依赖于具体形象而存在,色彩在广告中具有“先于形象,大于形象”的特殊作用,是广告审美形式的重要因素。广告色彩的运用,要从深入了解产品或广告主题、媒介及广告对象对色彩的心理联想、特殊情感与喜好入手,灵活运用色彩学的原理和象征规律,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广告色彩语言。  相似文献   

6.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与读者进行生命对话的桥梁,因为艺术家不仅把他的审美道德思想与情感寄托在形象之中,而且还要通过形象创造对社会道德规范进行价值判断。事实上,创造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创造生动而完整的人物形象来展示丰富的审美道德思想的过程,不过,艺术家的不同审美道德价值选择最终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以作品的完成为终点,但从整个文艺实践活动过程看,作为文艺创作终点的文艺作品又成为文艺接受的起点。所以,文艺作品既是创作主体的对象,又是接受主体的对象。所不同的是,文艺创作以创造艺术形象为指归,文艺接受则是以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意象再创造。所谓审美意象就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经验,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照,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审美形象。审美意象形成的过程,就是接受主体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文艺作品,作为包含着作者审美情致的精神产品,不仅寄托着作者的思考、理想,而且表现出极强的感情色彩。同时,作品通过文艺欣赏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艺术由人创造,艺术影响人,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没有读者参与欣赏的作品,严格说来,并不能被称为艺术作品。因为离开了欣赏,作品中的审美内涵不能得以显现,因而作品中观念的、情感的内容也就失去了对人、对社会发生作用、产生影响的可能,作品也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离开文艺欣赏,势必导致整个社会的文艺的枯萎。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  相似文献   

9.
“形象认识”说,“表现情感”说,“虚构想象”说,都是以偏概全的文艺观,唯有“审美反映”说才能科学地反映文艺的本质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形象”、“意象”只是概括再现文学和表现文学本质特征的两个平行范畴,但根据“审美反映”说、“审美情感”说对“意象”进行一番“革新”,则可以替代“形象”,让它作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0.
所谓审美理想 ,就是一种能充分肯定和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活观念和人的观念的形象形式。其精神实质 ,亦可说是一种指向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展开的未来生活的创造性理想。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思想 ,审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与一种特殊的精神方式的审美理想的中介作用对文艺作为意识形态发生流向的本质规定。由此观照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的发生与发展 ,考察其整体特征及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 ,引导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并把握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的本质特征及现实呈现。  相似文献   

11.
审美情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历来受到东、西方美学、文艺家的高度重视.审美情感的特质决定它处于文艺创作的核心、中介地位.审美情感关系到艺术创作欲望的萌发,艺术创作对象的孕育、传达,它能够使文艺家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活底蕴,能满足人们多种审美需求的文艺作品.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艺术;审美情感的消失,意味着文艺创造的消失.  相似文献   

12.
文艺审美活动是矛盾与统一的结合体。1.直觉的审美活动本质地受到审美者的理性制约;2.审美活动的本质在于升华并唤起人的生命意识,纯粹的审美必然取消审美的愉悦性;3.审美趣味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是辩证统一的,差异性是审美创造的前提,同一性是审美社会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论诗的意象     
意象创造是诗歌艺术创造的核心。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即为意象。如何为内心的情感找到与之准确对应的客观形象 ,是意象创造中的核心问题。由于意象的表现形态是并不提供任何抽象的鲜活的“象” ,因而 ,越是准确的意象 ,往往也就更具有审美的丰富性。创造意象的目的是为了表意 ,如果离开了这个目的为意象而意象 ,那就违背了提倡意象创造的初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一,“表象”、“意象”、“形象”生成的相互关系;二,中国传统意象论涵义的辨析;三,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理论中意象学说的具体运用三方面,讨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得到的看法是:审美意象是“意中之家”。具体地说,是审美主体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感知,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表象又经过主体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在头脑中显现的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15.
<正> 当人们透过摄影艺术作品,深入到摄影家审美创造的内在层次,便不难发现,当今的摄影创作总是运用直觉同多种心理形式(感知、想象、情感与理性)和谐融合,统一于作者的独特审美心理结构之中。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从哲学和文艺社会学的角度,去探索摄影创作,而是从现代心理学入手,对创作活动的心理结构和  相似文献   

16.
文艺语体与文艺语体词的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艺语体是运用民族共同语形象描绘广泛的审美客体,真切传达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运用语言的综合特点体系。文艺语体词是指那些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特质,适应了文艺语体交际领域的需要而为其所特有常用,在其他语体中很少出现的词。由于新、旧文艺语体词的产生与消亡,文艺语体词的转变,文艺语体词与其他语体词的共用等原因,这一概念的外延形成了模糊性。根据这一客观实际,它可以划分为文艺语体专用词与文艺语体常用词,前者仅用于文艺语体,后者可以在文艺语体及其邻近语体中使用。  相似文献   

17.
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认为审美(情感的评价)是文学的根本特征,它质疑并纠正了以形象为文学本质特征的理论偏颇。审美特征论目的在于寻找文艺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根源,并从学理上解决文艺与政治的"不从属"关系问题,使文学回归审美的、情感的诗意的空间。文学审美特征论在学术上体现出对话与整合之路,它一方面吸收了前苏联审美学派和"美在关系说"的思想精髓,而且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重情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克罗齐的直觉理论和艺术论 ,为解决审美和艺术活动的特殊性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强调了审美和艺术创造中的文体性 ,有力地推动了后来美学和文艺的发展。这是他的美学的积极方面。克罗齐否定了艺术的社会作用 ,他又否定科学方法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运用 ,不利于美学、文艺的深入探讨。这是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的文艺理想观是对儒道文艺思想的融汇整合.首先,关于文艺本质观,《淮南子》坚持了文艺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又强调了它是人的心灵自由创造的产物,是社会功用和审美的统一.其次,《淮南子》从艺术的特征、艺术的源动力以及艺术的审美效果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至情"观,第一次全面突出文艺创作的情感审美特征,其影响深远.再次,关于文艺作品的审美风格,《淮南子》主张阴柔与阳刚并举,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论诗的意象     
意象创造是诗歌艺术创造的灵魂,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即为意象。如何为内心的情感意蕴找到与之成对应关系的客观形象,是意象创造的核心问题。由于意象的表现形态是不提供任何抽象判断的鲜活的"象",因而,越是准确的意象,往往也就越具有审美的丰富性。意象的创造是为了表意,如果为意象而意象,就违背了意象创造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