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山东省两大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半岛城市群已经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和青岛为主导的胶东半岛经济圈。两大经济圈的发展、互动、关联,对山东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两大经济圈的发展现状,研究了二者的产业结构特点及其关联性、互补性,以及要素流动与关联特点,探讨了两大经济圈增强互动联系进而达成经济一体化的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2.
林森 《理论界》2007,(5):58-59
目前城市经济圈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发展理论上看,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辽宁中部城市一体化发展条件已经具备。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进。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城市群、旅游圈的基础理论,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城市化发展中基本形成的以上海、北京、广州、沈阳四大城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环渤海湾和东北三省的四大城市经济圈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构造辽宁中部城市大旅游圈,实现辽宁中部城市群新的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产业现状,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产业整合可采用连接式、共享式、点面式、网络式等产业整合模式.为加快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产业整合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应集聚产业优势,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关联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换代,优化产业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的形成是经济和城市自然演化的必然结果,在新历史条件下,城市群发展呈现三大新趋势:大城市的深度拓展与中、小城市的强势整合;城市群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并行不悖,交错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由纵向的中心地模式向对等结网的网络城市转化。当前加速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城市群规划对城市群发展的指导作用。以城市群总体规划为基础,从空间结构调整和强化空间联系两个层面加强城市群管理,加速城市群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成熟的经济圈因其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而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成为衡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安徽在加速崛起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将合肥经济圈打造成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有必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与统计资料,对合肥经济圈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原因,指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对合肥经济圈应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做出了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都在致力于城市群建设,对此我们可以从"六五"至"十一五"规划当中得到印证。但地缘之间的相近只是城市群形成的地理条件,如果相互之间不能够产生或发生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经济上的联系,不能把它叫做城市群。与此相伴随的就是城市群边界、群内的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群内的合作问题仍需要做深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城市对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具有客观必然性。安徽的一些城市作为经济圈中心城市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政府对经济圈进行因势利导的中观和宏观管理,有利于促进安徽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政府与社会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之一,在这一视阈下,建立城市群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应当被及早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发展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作为迄今为止城市化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共同的空间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是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三大中心城市,建立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市圈,从而形成海峡西岸城市群。构筑海峡西岸城市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腾飞的关键。考察海西,我们既看到构建海峡西岸城市群的优势,也正视其面临的挑战,扬长避短,致力于通过完善城镇体系,发挥提高城市功能竞争力;促进产业一体化,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提升基础配套能力;加强与海峡东岸的经贸合作,提升整体合力;以及提升文化竞争力和根本创新体制来发展壮大海峡西岸城市群。  相似文献   

11.
城市与城市之间能否聚集成为城市群,不仅是空间点的简单连接和空间面的简单扩大,还是点线共同满足的问题。城市群的聚集,起决定作用的是单元内的城市是否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城市群的聚集和形成,必须以单元城市之间的共同满足为原则。城市群只是实现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一个中间过渡,而不可能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独立后的中亚五国在经历了一个程度不同的困难时期后 ,国民经济已明显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 ,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步入稳步发展的快车道。把新疆建设成中亚经济圈的经济高地 ,充分利用中亚各国与新疆在地理区位上相邻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互补、合作、共同发展的有利条件 ,对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设广佛经济圈不是广州要与佛山合并或要将佛山部分地区(如南海区东部的各街)划归广州,而是要按照产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规律,加强两地的合作与协调发展,形成强强联合的优势及产生1+1>2的效应,最终实现两地“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特征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耀 《学术界》2003,(6):48-57
城市经济圈是一国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现在通常认为 ,有三大城市经济圈 ,即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 ;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城市群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 ;以及以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等城市构成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圈。本文探讨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特征和未来前景。首先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界定“城市经济圈”的概念 ;然后比较三大城市经济圈的主要发展特点 ;接着分析三大城市经济圈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和面临的共性障碍 ,并提出推进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大庆市建设哈长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将"大庆建设成为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成"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分析了大庆市建设哈长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的现实基础、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以沿海地区开放开发战略为标志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和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国土开发格局相应地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海沿江并重时代,而沿江发展战略也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于统筹长江流域和全国国土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山东半岛城市群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群是地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布局的中脊 ,是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最快的五个城市群之一。山东半岛城市群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还存在差距 ,分析与比较这些差距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对于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 ,发挥山东经济的整体优势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琼州学院学报》2019,(6):30-37
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最主要的空间组织形态。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逐渐从分工合作走向协同发展。北部湾城市群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合作基础和合作机制,合作领域也在逐步拓展。但在进一步协同发展中,面临着外部协同条件不理想、内部协同动力不足、协同机制不健全、合作领域不够深入等问题。加快北部湾城市群协同发展要重点抓以下四大方面:一是要抓住发展机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要协调各方利益,增强价值协同;三是要完善合作机制,加快制度协同;四是要深化合作领域,强化路径协同。  相似文献   

19.
北宋前期,鄱阳湖经济圈以核心城市为支点,以传统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新产业的迅猛成长为亮点,成为王朝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在其发展的带动下,该区域的文化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该地区由此逐渐成为北宋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南移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十分必要,同时也是其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美俄博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等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江中游城市群不能走现有城市群发展的老路,其路径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应该创新先行、智慧驱动,成为我国跨界合作开放发展先行区,社会主义城镇化示范区,世界智慧经济增长极.为此,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迅速克服其当前外向型经济水平低、全球分工参与不足、武汉的长江流域中心功能与地位被人为弱化等问题.分三步走,创建跨界协同发展基金,打造武汉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长沙和南昌国家级智慧城市,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水陆空铁三角,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自贸区,推进武汉、长沙和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国际化,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