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认识客体也就是认识对象,由于客观世界及其变化是纷繁复杂的,主体审视、改造客体的角度又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这就为我们对认识客体的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材料。多年来,学术界对认识客体的分类及其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有的把客体分为物质客体与精神客体,或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与精神客体;  相似文献   

2.
几乎任何认识客体都处于同它有相互作用关系的环境之中。泛出蓝光的物体或许它本身并不是蓝色的,而是由于它处在蓝色光线的背景中。任何物体的颜色和形状都是在一定光线和大气等环境中才被我们所感知的。这些环境因素也几乎是无限的。对于这些环境,有的已被我们所认识,有的则没有被我们所认识。本来是环境因素赋予客体的某些特征,由于环境因素没有被我们察觉,我们从而会把某些特征当作是客体本身具有的。  相似文献   

3.
反映即认识,它具有直接性、间接性和超前性特征。反映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实质上就是认识的源与流的问题。现代认识论把符号和工具引入认识过程之后,人的认识越深入、越向前发展,对符号和工具的依赖性就越强。在此情况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往往以间接性为主。比如对历史客体和外域客体的认识,就是通过物质中介和精神中介进行间接性的认识。超前认识,也是一种间接性认识。它是人们对未来世界以及人们的未来行动的认识。超前认识带有预见性,对人们未来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市场认识活动的信息中介李家芝在市场主体的各种认识活动中,市场认识客体并没有直接进入主体,而是以信息的形式进入主体的头脑,主体正是通过对认识客体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获得经验性或理性的知识,才在思想上掌握了客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认识主体认识客体...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来,人们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争论越来越呈于学术界。焦点在哪里?本文企望对此略加评论,并尝试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恳切求教于高明。 1 自从有人提出“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而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以来,不少论者就相继提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新构造”、“主体对客体的创造”等观点(由于选择、重构、创造等观点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因此,为了行文的方便,笔者在下面的论述中将略去其细微差别而仅以“选择论”作为代表加以分析),以补充乃至抗衡于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而达到突出认识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的目的。这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物质客体的属性要阐明物质客体范畴,还必须进一步分析属性范畴。这里所讲的属性就是物质客体的属性亦即物质实体的属性。不可能有脱离物质客体(或实体)单独存在的属性,属性总是属于实体,刻划客体特征、特性的东西;同样客体(实体)也不能脱离属性而存在。人们认识客体,也就是认识客体的属性。莱布尼兹说,凡物莫不相异,即宇宙间没有任何两个全部属性都相同的客体,这可以算是一个定律。全部属性相同的客体就是同一个客体,所以,认识了某一特定客体的全部属性,也就是完全认识了特定客体本身。属性范畴对物质客体论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这里。关于属性范畴,已有许多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形式逻辑从概念的内涵上,数理逻辑从谓词或命题函数的形式上,辩证唯物论从质、量等范畴上讨论属性范畴。  相似文献   

7.
社会认识的科学性及其实现途径问题是欧阳康教授为开展社会认识论第二期研究提出的主攻方向课题之一.围绕这个课题,武汉大学哲学系原理专业的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和博士生先后举行了两次研讨.讨论中涉及到社会认识客体的内涵及其特点、社会认识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社会认识科学性的实现途径诸问题.现将这些问题的讨论内容综述如下.一、社会认识客体的内涵及其特点博士生倪勇认为,确定社会认识客体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从客体上才能把社会认识与一般认识区分开来,使社会认识论能够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但社会认识的客体,既不能解释成“人”,也不能解释成“社会性的存在”.因为社会认识的客体即是社会本身,而“人”或“社会性存在”在本质上与社会是一回事,用“人”或“社会性存在”去规定社会认识的客体无异于同义反复.因此对社会认识的客体的说明只能从社会与自然的区别入手.外在于人及其活动的自然界与社会的区别是不言而喻的.但一旦进入实践领域,自然与人及社会就交织在一起.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之自然,不再外在于人及社会,而是与人及社会相互关联,甚至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把这种“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称  相似文献   

8.
福柯的人文科学考古学,其关键就是要揭示出人文知识的认识型断裂,从而为现代人文知识的建构提供说明。而现代人文科学的核心就是人的出现。在福柯看来,所谓人的出现,不仅是说现代人文知识给予了人一个特殊的位置,而是说从此以后,人们可以思考人了,人成为认识的对象或客体。然而,一旦人成为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的认识对象或客体的话,那么,人就正在从这个世界中消失。由于人正在消失,主体正在被颠覆,因此,福柯认为,这就意味着屈从于主体的整个西方文明也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直觉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觉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直觉思维对于人们突破思维定势,突破固有理论框架的束缚,使认识主体直接深入到客体中认识客体,有着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所不可能具有的作用。不但如此,直觉思维能够高效率地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推动认识的质变和飞跃,而这正是创新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生态伦理处理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对其性质和特征的理解,凸显着其独特的价值认识原则。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价值主体与三个价值客体(即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思维客体)之间的关系上。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多样的客观现实,提醒人们必须遵从辩证的思考认同与选择的关系,这也是时代特征的价值观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1.
思维方式作为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一般指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实践主体反映、理解、认知和把握实践客体的相对定型的思维活动模式。一定阶段上的思维方式在形成初期大都起着促进人们思维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原有的思维方式便无法积极有效地接纳思维对象的新信息、新联系和新要求,成为束缚思维能力发展、阻碍思维水平提高的“紧箍咒”,影响人们反映、认识事物,制约人们改造世界。基于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历史性和对实践方式的依赖性,使其在存在形态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社会普遍性的特征,从而形成一定地域或“千百万人的可怕的习惯势力”,这就使得这个“总闸门”的禁锢能否被及时打破,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哲学史上,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实践观决定认识论的性质和特点。即在不同的实践观的基础上所建立的认识理论性质不同,特点不同。本文仅对此问题述一浅见。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什么是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指出:“唯物主义承认‘自在客体’或心外客体,认为观念和感觉是这些客体的复写或反映。”又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所谓认识是一种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世  相似文献   

13.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人的认识活动是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这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 ,人们只能获得客观世界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 ,因而具有相对的真理性。认识不能僵化 ,要不断发展 ,不断接近绝对真理。任何相对之中都有绝对的因素、成分 ,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14.
当前有关哲学的“价值”(即“普遍价值”)的论文、专著甚至教科书一般都把“价值”界定为“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一切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东西”、“表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关系”等等。这些流行的观点,是以错误地引证马克思的论述为理论根据,实践上是有害的。笔者认为,普遍价值是指客体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贡献,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其实质是反映人们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交往关系,本质特性是社会性。  相似文献   

15.
<正> 目前,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已由微观、宏观、宇观“三观”扩展到“五观”,即渺观、微观、宏观、宇观和胀观。从而大大开扩了人们的视野和丰富了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内容。然而,这些都只是从自然科学本体论意义上,只注重其自然属性、形式方面的认识。仅从这种角度认识,便很难找出它们之间的明确、合理的划界标准。随着人类认识工具和能力的改善,还会出现“六观”、“七观”等等。为此,近来有人认为,还必须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即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关系上,才能探明它们  相似文献   

16.
我国确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以来,竞争机制不仅大量出现在经济活动中而且也开始被广泛地引进科技、教育和干部人事管理等领域,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才的成长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项改革在引进竞争机制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非道德竞争的现象。如:有的以劣充优,以假冒真;有的用权力和金钱操纵竞争;有的不顾竞争后果,巧取豪夺,侵占他人和国家利益等等。这些丑恶现象目前正严重地腐蚀着人们的灵魂,毒化社会风气,并引起群众的公愤。然而目前人们对这些丑恶现象的认识及对策也不尽一致。如:有人认  相似文献   

17.
论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深入探讨认识客体范畴的内涵与外延,阐明认识客体与认识对象、实践对象等对象范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揭示这些对象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中所蕴含的复杂的认识论问题,对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重要意义。一、认识客体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对认识客体范畴的探讨,还没有在认识论的教学和研究中引起应有的重视。在有关哲学  相似文献   

18.
罗发瑞 《老友》2009,(10):54-54
猝死常为人们所耳闻目睹。有的人在半夜尖叫声中死去;有的人在看电视时突然离开人世;有的人在劳累后吃饭时撒手人寰;有的人在球赛场上一命呜呼;有的人在麻将桌上由于激动兴奋而突然倒地;有的人在激烈体育运动中不辞而别……这些猝死,多为心脏性猝死。一、何谓猝死和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发生论各种学说的内容及优长,已有不少著作论及;本文着重分析其各发展阶段的几位代表人物的精气说、气种说、初期以太说的局限性,并从与它们的比较中论述孙中山生元说的划时代的历史地位。一从认识史的角度说,哲学是从寻找本原物开始的。最初,人们满足于主体和客体、对象与表象的直接同一;后来,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入和扩展,而把直观对象看作被建  相似文献   

20.
哲学首先是一种思考方式。通常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说法本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究其实质,也就是说它规定了以什么样的观点和什么样的方法去思考探索研究对象或客体,并以这种观点和方法对对象或客体作出解释和说明。所以,对于一种哲学派别或形态来说,它的重要性,它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也许并不在于它对于世界社会人生诸问题的具体结论,虽然这些内容在任何一个哲学体系中都占有相当大的部分,而在于它向人们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是否有助于开阔人们的视界,拓宽人们的思路,是否有助于人们把握对象客体。因此,划分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区分不同历史阶段哲学形态的本质特征的标准或依据,也就在于它们的思考方式。或者说,由于各种哲学的思考方式不同,亦即它们思考探索研究对象客体的观点和方法不同,使得哲学历史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来。哲学史就是思考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