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康发祥的《三国志补义》是清朝学者众多《三国志》注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它打破了《三国志》诸多注本注重增补事实而轻视阐发义理的做法,在校勘文字、解析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对三国历史、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三国志注》的见解,拓展了三国文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有关三国的文艺作品基本上都是根据晋朝人陈寿所撰《三国志》(魏书、吴书、蜀书)的史实,和南朝宋时裴松之注引的各种史书、笔记等等,熔铸、敷缀演化而成.《三国志演义》早期版本署名就是"晋平阳候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见今传明代弘治年间刊行本).《三国志》为后来的小说、戏曲提供了许多素材,包括一些基本史实和精采细节.如果没有《三国志》,可能不会出现《三国志演义》和有关三国的戏曲等文艺作品.因此,对《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文)如何为三国时代众多的历史人物立传,怎样记叙描写这些人物的事迹,值得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3.
环球扫描     
《新天地》2007,(4)
韩国企业推"三国"人物为经营榜样日前在韩国有关中国历史的研究相当活跃。其中三国的故事最受追捧。许多韩国人对三国人物和故事情节了如指掌,韩国著名小说家李文烈翻译的《三国志》多年来在韩国畅销不衰,销量高达1400多万册。韩国企业更是把  相似文献   

4.
从泰始五年(269)任巴西郡中正开始,直至太康三年(282)授长广太守,陈寿担任佐著作郎和著作郎达十余年。十余年中,陈寿不仅得以遍阅国家藏书和各种实录、档案,也通过从《益部耆旧传》的编纂到《诸葛亮集》的编纂,实现了史学观念与视域的转变,走出“益部”与“地方”,建构起了适应新的统一王朝的天下观,并最终通过《三国志》精心的体例设计表达出来。《三国志》于《魏书》中以《王卫二刘传》专录文学人物,成为《三国志》中事实上的《文苑传》,而于《蜀书》《吴书》中则不立文学人物专传,仅以随文指点的方式书写蜀、吴文学,呈现蜀、吴文学概貌。《三国志》以此方式整理三国文学谱系,建构出以曹魏邺下文学为主,蜀、吴文学为补充的三国文学格局。这一格局既客观反映了三国文学的历史实际,又与《三国志》宏观的“天下”体系相符合。其杰出之处体现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对邺下文学主流地位的承认和谱系的准确建构,二是对蜀、吴文学成就的客观判断和准确书写。对“益部”或者蜀汉在其“天下”与“三国”体系中的客观定位,是陈寿完成《三国志》“天下”建构与三国文学谱系整理的重要基础,而陈寿走出“益部”、完成从“我者”到“他者”身份的转变无疑是...  相似文献   

5.
文章关注了历史文献《三国志》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类型——奏议,从两个方面对三国奏议提出了思 考。第一个方面是对《三国志》所辑三国奏议功用价值的思考,包括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干预政治的功能、与作家 作品的互动关系等;第二个方面着眼于三国奏议的政治性,对《三国志》所辑三国奏议的运行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 分析,从而更加完整的诠释了《三国志》这部文献。  相似文献   

6.
刘备与孙夫人关系考释王炎平一、流传真伪更谁论在三国时代的女性中,刘备的夫人孙夫人是一位与政治风云发生了密切关系的人物,然而陈寿却没有为她立传。遍查《三国志》,仅在《蜀书》之《先主传》、《二主妃子传》、《赵云传》及《法正传》中,有所涉及。综合四处记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三国志》为基础,初步探讨了三国时期婚姻类型、婚姻与政治之关系以及妇女再嫁等问题。通过阅读此文,即可对三国时期婚姻状况有一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从中汲取了许多经验、智慧的养料,这对他的思想和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认为,毛泽东的争取同盟军,结成广泛统一战线、“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等政治谋略,有对三国时代政治智慧和方略的借鉴;毛泽东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卓越军事指挥艺术,受过三国时代战争策略的启迪。本文指出,毛泽东经常援用三国时代(包括中国其它古代时期)的故事和人物来教育、启发干部,成为他领导方法上的一大特色;毛泽东还常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三国时代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行品评,显示出他的真知灼见和独特的眼光。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是一幅人才竞秀图,也是一部形象的人才美学著作。毛宗岗在评点中,从《三国演义》描绘的各种人物的实际出发,以其深邃的眼光,渊博的知识,辩证的观点,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人才美学思想。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里对三国人材作了总的评述。他指出:“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者,以古今人材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他认为三国人材的特点是。“才与才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小说无不可续者,独《三国演义》根于历史,不可续也。”其实不然。早在康熙间,刘廷玑就提到:“近来词客稗官家,每见前人有书盛行于世,即袭其名,著为后书副之……《东西晋演义》亦名《续三国志》,更有《后三国志》,与前绝不相侔。”两晋为三国历史之自然沿续,《东西晋演义》题名“续三国志”,固无个可,但真正称得上《三国演义》续书的,则有题“西蜀西阳野史编次”的《续编三国志后传》十卷一百四十回和题“梅溪遇安氏著”的《后三国石珠演义》三十四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后三国”  相似文献   

11.
陈寿著《三国志》在历史流传过程中,成为三国史料的最重要来源。然而魏晋时期,对于陈寿史德的指责也多有出现,其中尤以陈寿索米于丁氏子与其父为诸葛亮髡二事为人所诟病,并由此引发对《三国志》史料价值的否定或质疑。实际上,陈寿索米一事纯属史料讹误,《三国志》的史料价值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12.
貂蝉是三国题材文艺作品里的重要女性形象,但史书记载不详,属文学虚构人物。本文首先考查《三国志》《后汉书》的有关记载,探究貂蝉及其故事的来源;然后叙述分析比较《三国志平话》、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明清杂剧传奇及地方戏曲貂蝉其人其事的异同,分析貂蝉形象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原因;最后论述当代三国题材电视剧对貂蝉形象的重塑,比较具有现代意识的貂蝉形象与传统貂蝉形象的不同,分析不同时代的貂蝉形象承载的社会意识文化内涵的差异,探讨貂蝉形象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演义》魏氏刊本是明代万历年间或万历以后的福建建阳刊本,它属于《三国志演义》二十卷本中的简本。它删减的内容主要是:细节描写,人物对话,人物出身介绍,正文中所插入的诗论等。魏氏刊本参照了杨美生刊本进行刊刻,二者有着共同的底本或祖本。魏氏刊本和美玉堂刊本之间的关系,以及美玉堂刊本和杨美生刊本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题解]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标题是另加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公元233——297年)是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三国时,陈寿曾仕蜀,为观阁令史。蜀亡入晋,陈寿因张华的推荐为官,初为佐著作郎,继为著作郎。时人称赞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所著《三国志》一书,共六十五卷,分《魏志》、《蜀志》、《吴志》三部分,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都有专门的记载。《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这部书可与《史记》、《汉书》相比美。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一个复杂过程。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已经临近这个过程的终点,到毛本《三国演义》,终于大功告成。《演义》由何而来,依今天所存材料,已经不能清晰勾勒其过程。但其脱胎于宋元讲史话本,却是公认之事实。刊刻于元代至治年间、署名新安虞氏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今存最早、也是惟一的一部《三国志平话》,给出了三国故事较早、也较为清晰的雏形与轮廓。将《演义》与《平话》结构加以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实践了法家思想。晋人陈寿曾编有《诸葛亮集》二十四篇,但早巳散失了。明人张溥收集散见在《三国志》等书中的诸葛亮著作,编成《诸葛丞相集》,但编排次序错乱,作品真伪相杂,文字也有不少讹误。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我院中文系工农兵学员,为了深入批判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想和正确评价法家人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正史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注重为周边少数民族设立专传.《三国志》继承了这一传统,然而却仅设了《乌丸鲜卑东夷传》一卷,记述了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岛各族的历史情况,对于此外的各族则未设专篇.有人认为这是《三国志》的一个不足之处.本文从历史文献的承转关系、陈寿对历史材料的把握、三国时代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实际及其与中原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指出这正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是无可厚非的.  相似文献   

18.
鲁肃是三国时吴国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作为历史人物真实存在的鲁肃和在文学作品中被加工形塑的鲁肃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历史上的鲁肃继周瑜之后官至都督,处事果断,有谋略和胆识;但是《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却被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胆小怕事的形象。鲁肃的形象发生了嬗变。这一嬗变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以元至治年间的《三国志平话》为代表的民间说书阶段,以元杂剧为代表的从民间说书向文人创作的过渡阶段,《三国演义》代表的则是文人按照其观念对说书传统的较完整、系统的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对《三国演义》都非常熟悉,但对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所依据的主要历史典籍《三国志》却接触不多。为了使广大读者弄清三国相争的本来面貌,避免把小说当历史,使读者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得到启迪,获得教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经历了中国古代其它小说都未曾有过的特殊发展、演变和创作过程。从表面上看,《三国演义》在明代才面世,但是,只要我们追踪其从历史到小说的整个发展过程和种种关系,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从萌芽到成书,经历了多种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经过了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的群众创作,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它包括与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如:《三国志》、魏晋六朝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杂史笔记、“说三分”、三国戏曲以及各时期有关三国的诗、词、歌、赋、跋、序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