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为人们认识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契机,翻译伦理探讨译者对翻译职责及其翻译标准的厘定。鲁迅"硬译"问题近年来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许多学者从诸多方面进行探讨,如翻译策略、文化因素、意识形态等。文章将从翻译伦理的四种模式:再现模式,服务模式,交际模式和基于规范模式来探讨鲁迅翻译中的"硬译"。  相似文献   

2.
异化与归化从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考察译文在源语文化、源语语文规范与目的语文化、目的语语文规范的翻译取向 ,是文学翻译批评的崭新视角。本文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 ,分析探讨了在翻译中如何把握汉语四字结构运用的度 ,提出在语言层面上四字结构归化的度可稍大一些 ,在文化层面上四字结构异化的度稍大一些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学报英文翻译规范为依据,对学报论文标题、作者及单位信息、文摘及关键词等四个方面的翻译规范和常见翻译错误进行了分析,提出学报论文的翻译必须立足于编辑规范,掌握不同语言在结构上和形式上的差异,科学地实现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4.
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两种体系翻译规范的约束,追求译文的"充分性"还是"可接受性"反映了翻译过程中不同体系的规范如何作用和约束译者的主体意识.本文对外国翻译规范的研究作了一个梳理,揭示了翻译规范从规定性到描述性的发展,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从遮蔽到彰显的演变历程,指出有什么样的翻译规范就有什么样的译者身份.我们认为,在现代的翻译研究和批评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尊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翻译规范的演变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对翻译行为将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经过"文化转向"之后,当今的翻译绝不仅仅指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实践,而更多地指的是通过语言等媒介将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的核心问题,并且是翻译成败的关键。因此,翻译研究应当更多地考察翻译在不同文化之间所发挥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6.
鉴于不少人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指导"这一种方式,加之有人混淆了纯理论和纯翻译理论,我国翻译界曾先后出现"翻译无理论"之说和"翻译理论无用"之说,而且持后一种观点者迄今仍大有人在。针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本文辨析了纯理论和纯翻译理论的区别,分析了纯理论和纯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指出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是规范和指导实践、描写和阐释实践、启发和预测实践。  相似文献   

7.
文化翻译不是专属于任何一个学科领域和任何一个特定范畴的话语,我们至少可以在翻译研究、民族志研究和后殖民研究中频繁看到它的影子。文化翻译一词出现在翻译研究、民族志研究和后殖民研究中,所表达的内容不尽相同,甚至相距甚远。翻译研究的文化翻译与语言翻译相对,强调翻译过程中文化意义的传达,认为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文化塑型的力量。民族志文化翻译基于民族志实践,将考察、表现他族文化的过程视为文本化和翻译的过程。后殖民研究的文化翻译则取翻译原本的"移动"之意,与"文化杂合"、"文化离散"同义,表现后殖民语境中的一种文化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二者关系密切.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 也涉及文化问题,现今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以跨文化活动为目的活动.因此,翻译研究无疑应置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下.而所谓的文化翻译就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结构"与"超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亦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束缚,林纾的翻译也不例外。本文在扼要概述图里翻译规范论后,从图里的首要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三方面解释了林纾翻译的合理性、必要性;同时也证实了图里翻译规范论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政府网站的英文版属于外宣翻译的范畴。本文作为个案研究,以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了舟山市政府网站英文版在语言、语用和文化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缘由,提出政府相关部门和译者应共同努力,提高政府网站英文版的质量,尤其是译者应具有较强的外宣翻译意识,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政府网站的英文版符合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规范期待,从而实现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中的“明晰”、“真实”、“信任”、“理解”四种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为理论框架对贵州省旅游景区英语翻译规范现象进行定性分析,并对这些现象的一次小规模调查进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表明贵州的公示语和景点介绍有一部分译文比较值得信赖,但大多数译文不够规范,含义传达不够准确。定量分析也证明了以上结论。在73条语料中,仅有20.5%(15)条贵州省英语届专业人员及英语本族语人士都能接受,65.8%(48条)为"基本不接受,"13.6%(10)条为"不接受"。  相似文献   

12.
凯尔森的一般规范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混淆:规范是作为语句而存在,还是一种偶然性的事物存在。这一混淆不仅体现在他对规范的定义上,而且也存在于他提出的规范的模式和基质理论以及对规范逻辑问题的分析中。这一方面体现了凯尔森把语言分析作为规范分析基础的思路,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他对实证主义法学基本原则的坚持。对他这一混淆的澄清,对于我们研究与规范相关的理论问题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3.
翻译标准历来是译论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一方面,作为一定社会群体成员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潜意识里有遵守该群体的由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积淀而成的具有规约性的翻译规范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主观价值判断的翻译规范具有流变、历时性的特点,它反过来有助于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文章借用图里(Toury)的规范(norms)理论,从心理角度和翻译规范的主观性两方面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守规以及规范的宽容性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建立在传统翻译伦理包括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及规范伦理上的翻译的承诺伦理以交往伦理学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传统翻译伦理各流派的价值理念,明确指出了自身的适用范围以及译者在翻译中承担的责任,从宏观层面探讨翻译,平等对待与翻译活动相关的所有主体,是对传统翻译伦理的逾越。  相似文献   

15.
伦理规范与信念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原始事实与信念的关系,这根源于伦理规范作为制度性事实的本体论特征。塞尔的制度性事实理论和图梅勒的集体接受理论说明,伦理规范与集体信念之间具有本质联系,集体信念是伦理规范的构成性条件,伦理规范的“事实性”及其“规范性”特征是以集体信念为基础,因而是“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这一论题对伦理规范的基础以及现代性条件下伦理规范时代性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探讨语言的定义,澄清当前关于语言规范的一些模糊认识,进一步强调语言规范的必要性。文章论述了语言规范的层次性,分析了文学语言的特征并表明了作者对文学语言规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与其说翻译规范的规定性研究和描写性研究是两种研究方法,不如说它们是两种研究态度。前者主张翻译标准的一元论,后者则倡导翻译标准的多元性。我们主张以西方有关描写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成果为理论参照,结合我国现阶段翻译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展开描写性翻译规范研究的理论构想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行政机关自我规制在风险社会来临和行政任务扩张的背景下作用凸显。实践中多种形式的自我规制规范可依据内容标准分为程序性自我规制规范和实体性自我规制规范,依据效力标准可分为完全对内发生效力的规范、间接对外发生效力的规范以及直接对外发生效力的规范。不同类型的自我规制规范,其法律属性有所区别,分属于行政法领域的硬法与软法范畴。通过区分自我规制规范的目的与效果是否仅限于行政机关内部,可以对自我规制规范的效力进行判断,从而增强自我规制规范的拘束力,充分发挥自我规制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然事件的爆发引起了关于会计准则导向的讨论。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变更的原因出发,分析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的优缺点,说明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选择对于高质量会计准则有诸多影响。提出我国不能采用原则导向而采用目标导向的原因,并设计了我国建设目标导向会计准则应采用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