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先兵 《创新》2007,1(6):26-29
中华文化与和谐文化是源与流的关系,弘扬中华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历史前提;中国哲学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生长点,弘扬中华文化应以中国哲学为首要选择。和合理念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应以和合哲学思想为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2.
《孔学堂》2015,(4)
<正>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4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支持贵州省在贵阳孔学堂文化平台的整体框架中,创办以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学术杂志《孔学堂》(国际刊号:ISSN2095-8536,国内刊号:CN52-5035/C)。《孔学堂》(中国思想文化评论)以"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办刊宗旨,是全球第一份中英双语对译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交流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性杂志,2014年8月创刊。  相似文献   

3.
锁艳丽 《生存》2020,(3):0131-013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呢?从诗歌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文言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阅读经典;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使学生热爱祖国文户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4.
《孔学堂》2015,(2)
<正>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4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贵州省设立"孔学堂书局",创办《孔学堂》杂志(国际刊号:ISSN2095-8536,国内刊号:CN52-5035/C)。《孔学堂》(中国思想文化评论)以"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办刊宗旨,是全球唯一一份中英双语对译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交流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性杂志,2014年8月创刊。现诚向海  相似文献   

5.
《孔学堂》2017,(3)
<正>《孔学堂》(中国思想文化评论)以"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办刊宗旨,是全球第一份中英双语对译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学术杂志。2014年以来,杜维明、成中英、牟钟鉴、郭齐勇、吴光、张立文、俞荣根、周桂钿、宋志明、黄俊杰、冯达文等海内外硕儒,顾彬、安乐哲等国外著名中国学家,纷纷欣然为《孔学堂》杂志命笔赐稿。编辑部与来自中国外文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编译局、中译出版社等翻译、研究机构的专家合作翻译,并聘请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宁 《创新》2009,3(3):5-8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就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创造性,增强整合性,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21,48(1):42-54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更是中华文化自我的当代生成。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与生成中兼包并蓄、求同存异的文化交流,不断为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注入了源头活水和不竭生命。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的文化思维建构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主体与凝聚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核",美人之美"的文化融合造就了中化文化不断更新、发展的文化生命",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生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个性和世界性的情怀",天下大同"的文化意境为世界与人类贡献了文化智慧,展示了中华文化自我的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8.
《孔学堂》2015,(1)
<正>时值举国大昌文化发展繁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之际,贵阳孔学堂于二零一二年九月竣工,巍然屹立于黔中群峦,秉"古为今用、传承教化"之旨,创"传承与弘扬儒学之圣殿、教化与开启新风的基地"孔学堂东毗大将山,西临花溪河,俯瞰十里河滩,仰承孔学精华,总占地四百六十亩,分为"公众教化  相似文献   

9.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完整的内容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合"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力  阳红伟  李谞 《社科纵横》2013,(8):112-116
唐君毅是中国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大英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中国近代五大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在海内外影响广远。唐君毅努力弘扬中华文化,确立人的道德主体,重塑人格尊严,在终极关怀的意义上克服"人的存在迷失",这对于我们今天抵制物欲横流,挽救信仰失落和道德缺失,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新时代,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郑州市处于黄河流域的重要位置,且郑州市正致力于打造国家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因此,新时代赋予郑州市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郑州市应立足于当地文化特色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创新传承与弘扬传播形式,为新时代建设黄河文化城市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2.
王富 《社科纵横》2014,(12):133-135
运用"共有系统"论来重新审视中华文化圈内部各种文化之间的翻译史,目的是为了重写翻译史。中华文化圈中的汉文化,以礼义为标志的"华夷之辨"文化传统,"以文化为纽带、以利益为根本"的宗藩关系,都是一种对各个文化、各个民族都有益的"共有系统"。中华文化圈中各个文化、各个民族之所以在翻译汉文化方面能够合理合作,原因就在于各方都认同这一"共有系统",从而利用这一"共有系统"服务自我。一旦把"共有系统"看作可加以利用的工具,就展示出了一个没有霸权的世界秩序,从而回击后殖民译论。  相似文献   

13.
杨简  李清文 《学术交流》2005,(12):185-188
"大雅"讽谏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继承、发扬了原始氏族社会民主政治文化的优良传统,体现了贵族士大夫的文化人格,反映出贵族士大夫理想中的君王形象.深入挖掘其思想文化价值,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对于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学堂》2015,(1)
<正>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社:欣闻孔学堂书局挂牌、《孔学堂》杂志创刊,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当前,国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国学热"不仅反映出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仁、义、礼、智、信"美德的自觉追求,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论断,为我们传习中华文化指明了方向。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困于故纸典籍、限于学术研究,而是要使其活在街道上、家庭中、人心里,使其成为滋养民族灵魂的沃土。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于人心,有两个条件不可  相似文献   

15.
本埠要闻     
正2015年12月11日,由黄岛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黄岛区教育体育局主办,黄岛区图书馆尼山书院承办的"书院传文·畅享国学"黄岛区大型国学汇报演出在隐珠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来自新区高校、中小学以及国学传承机构的师生和国学传承者们,纷纷登台表演。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浓缩了茶文化、民乐、汉服、礼仪、京剧、诗词歌赋等多种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了黄岛区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良好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王凌宇  方晓伟 《探求》2015,(6):97-101
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的题中应有之义。扬州地名文化遗产是呈现地域的文脉、传递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认同感和历史感、承载扬州地域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和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及理想信念等的重要载体。健全完善扬州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机构、加强对扬州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利用,加大扬州地名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弘扬与传播,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有利于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郑治 《学术交流》2015,(3):73-77
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主体意识,自成立以来一直按照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策略推进文化发展。文化自省是文化发展中的痛苦嬗变,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文化自觉是文化发展中的自我体认,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近代西方优秀文化的借鉴。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中的内在提升,表现为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担当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发展的自省、自觉、自信策略,使近代社会摆脱了文化的"自恋"与"爱憎"情结,避免了从"复古主义"跳到"全盘西化"的极端,使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实现了中华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饶宗颐先生是当今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他"动世界而垂久远"的学术成果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他的学术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一是立足本位的民族文化史观.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在更高层面上的复兴.二是视野开阔、高瞻远瞩的世界性意识.他十分重视中外历史文化发展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求是、求真、求正的学术追求.他主张实事求是地依据材料作研究;提倡服从真理,敢于修正自己;倡导学术研究回归正轨,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9.
《孔学堂》2023,(2):2+211-212
<正>《孔学堂》(中国思想文化评论)以“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办刊宗旨,是一份中英双语对译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学术杂志。2014年以来,杜维明、成中英、牟钟鉴、郭齐勇、吴光、张立文、俞荣根、周桂钿、宋志明、黄俊杰、冯达文等海内外硕儒,顾彬、安乐哲等国外著名中国学家,纷纷欣然为《孔学堂》杂志命笔赐稿。编辑部与来自中国外文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编译局、中译出版社等翻译、研究机构的专家合作翻译,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具有崇尚德治、重视教育的之人文特征,儒家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奠基者、实践者与弘扬者。儒家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政治主张,把道德教化和“移风易俗”作为治国之首要任务。儒家的教育思想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精神和广阔的社会内容,其鲜明特色即人文性。其德治思想渗透于教育教学领域,主张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即是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教育观念对当今人文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