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新一轮高考改革,沪浙两地先行试点。新的高考改革到底怎样,有人总结说主要有三大变化:第一是新高考不分文理科:沪:高考成绩总分满分660分。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不分文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浙:高考成绩总分满分750分。高考必考科目为语文、  相似文献   

2.
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两个高考改革配套政策:《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综合评价意见》)。作为高考改革在完善评价体系中迈出的重要一步,《综合评价意见》要求学校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内容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并以此作为高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20年回顾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是典型的分科课程,由固定单一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历史必修课程组成;历史课程的教材结构也不尽合理。改革开放20 年来,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呈多元化趋势;历史课程的教材内容呈螺旋式排列,编写了合科教材;进行了历史综合课程的研究与实验;历史课程纳入高考和会考考试科目;历史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所有这些改革体现了历史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特点,对21 世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建设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是高中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高考英语试题起着规范和提供依据的作用,而高考以其特殊的地位又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反拨作用。对高考反拨作用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提高高考测试质量,促进正反拨、遏制负反拨,强化《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海洋类人才作为重要支撑,纵观当前我国高校海洋类人才培养现状,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源头在于高考招生。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通过分析海洋高等教育现状、高考招生模式的局限性,以及改革高考招生模式对海洋类人才培养的意义,提出了高考招生改革服务海洋经济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6.
高考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考试招生制度,高考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系统。借助文献计量分析,对新高考改革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热点主题集中在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基本理论、考试科目改革、普通高中的学校变革研究,研究网络整体呈现集中趋势、结构稳定,但类团内部研究主题有松散现象。为此,新高考改革研究还需进一步精业耕耘: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新高考制度的顶层设计;整合研究方法,揭示新高考改革的真实走向;运用跨学科视角,多元透视新高考时代的教与学;深化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展新高考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普通高中的文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了了解普通高中文学教育的现状,我们对浙江省绍兴市(三市二县一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两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普通高中文学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制约因素主要是课程评价体系和学校的考评制度,教师普遍不重视文学教育相关理论的学习,对文学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另一方面,有利于文学教育的教学观正在被更多的教师接受,学生的积极性是发挥文学教育效力的重要内驱力。要使普通高中的文学教育的现状得到改善,必须将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时光荏苒,伴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不知不觉地跨越了2009年新课程复习备考的冲刺阶段,经历了高中课程改革后的首次高考的验收。回顾近三年来学校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工作的历程,我们体会颇深,收获颇大,但更多的是困惑、反思和探究。一、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指导,探究多元的评价模式自2006年秋季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的文件精神。作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课题研究的协作校之一,莆田市第六中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将多元性、过程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的学生评价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新课程学生评价理念,确定为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究适合我校校情且有利于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模式。二、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博览众长优势互补在新课程实验改革的起始阶段,学校成立课程管理委员会和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领导小组,制定《莆田六中普通高中课程实施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方案》,根据学校各会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学...  相似文献   

9.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颁布,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正式浮出水面,首批实验省于2004年开始实验.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方案,明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因此,本文从课程价值观、课程文化观、课程生态观等七个角度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思考,并对其策略作了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高考改革日臻完善。本文对几年来全国高考和各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阐述了作者对高考的看法和评价,提出了一些高考命题的预测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庸”作为儒学核心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中庸”思想虽植根于中国上古社会文化之中,然而作为重要文化观念概念的提出,则应归功于孔子;子思及门人继承发展了“中庸”思想,并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著作《中庸》;宋儒进一步在哲学文化观念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庸”。论文从“中庸”概念内涵出发,对“中庸”作为道德范畴的思想意蕴进行了初步考察。“中庸”作为道德伦理,它源于人所禀赋之天命、天性,然而在现实的人生修养和社会实践中,却和“礼”有密切的关联。如果说天命、天性是“中庸”思想形成的终极根源,那么“礼”则是其真正实现的外在规范。  相似文献   

12.
《左传》引《诗》范围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传》277条言《诗》可以分为“赋诗”、“诵诗”、“歌诗”、“言语引诗”、“作诗”、“泛称诗”六类,其中“赋诗”、“诵诗”、“言语引诗”皆属引《诗》;“歌诗”的一部分属于引《诗》,一部分不属引《诗》;“作诗”和“泛称诗”皆非引《诗》。界定《左传》引《诗》的范围,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其学术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不A不B”“没A没B”“无A无B”和“非A非B”四类格式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四字语格式。四类格式在构成机制和内部语义关系上都很类似,但“不A不B”格式的凝固性和使用率都远高于另外三类,同时四类格式在主观性上呈现一个排列关系:“不A不B”>“没A没B”>“无A无B”>“非A非B”。从原型理论出发,将“不A不B”格式看作“FAFB”式的典型格式,并对“FAFB”式的主观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以君权为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权利模式,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乘"西学东渐"之风而兴起的"民权"理念,被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引进、传播,并将其作为否定专制权力的理论武器。近代"民权理念"和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有着重大的区别,前者强调"主权在民",是在近代法治基础上的个体本位的权利意识;而后者则是建筑在人治基础上的集体本位的权利意识。从古代的"民本思想",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倡导的"民权理念",再到"五四"民主、自由旗帜下的"人权理念",近代中国"权利理念"转化的"三部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与权利理念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认知视野中,长于抒情之“诗”与长于叙事之“史”既各司其职,又不离不弃,互通互补。自唐代杜甫诗善于叙事,别开境界,被时人誉为“诗史”以来,后人不断地拿各种诗体与编年、列传、纪事等史传交叉匹配,以增强诗歌的纪实性与叙事性。宋代以纪实性、叙事性为内含的“诗史”说再度辉煌。明代嘉靖年间的孔天胤曾将这种笔法概括为“以史为诗”“情事合一”,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经历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的那批诗人在继承“以史为诗”传统过程中推动了叙事诗进展。期间,也伴随着关于“诗史”说的质疑和争论,直至清代“心史”说出现。一方面,“心史”说在强调诗歌抒情本质的同时,又兼顾了叙事性能,融合了“诗心”观念与“史笔”观念;另一方面,将以“情”为内核的“心”视为特殊叙事的一种,强调了诗歌叙述“心事”的功能,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态史、心灵史、心事史,其实质是强调“情事合一”。因此,“心史”诗学与“诗史”诗学并行不悖,并影响及史学建构,至今人钱钟书便有了所谓的“诗具史笔”“史蕴诗心”之说。  相似文献   

16.
《中庸》最根本的旨意是阐释道自身及其表现。中庸和诚并不是道的众多特性中的某种特性,而是道自身的本性。这意味着,道就是中庸,道就是诚。作为如此,道一方面显现为天道,另一方面显现为人道。当从人道尽天道时,人也就是行走在中庸之道和诚之道上,并能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混沌之初"和"太一生水"之说可证明水存在于阴阳分割之前,是世界构成的原初要素。中国儒家把阴阳和五行确立为哲学的核心范畴,并以"易"的方式推演万物,水被列在八卦之内、五行中,以致被确立为万物之宗的本原地位,又进而把水的特质比附到人的品德上。这样,在儒家的观念中,水就具有了世界本原的哲学意义和比附道德的伦理学意义。作为世界本原,水是生命的母体和构成要素,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基因;作为比附道德的喻体,它对应着人性善恶的两极,并对后代文学创作尤其是作品的主题走向具有潜移默化的分流作用。水之清浊的特征构成了诗歌中德之善恶的反向主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农经济孕育出来的社会结构是一种以家庭和宗族为基本单元的宗法制度。此种制度决定了个人对家庭和宗族必然会产生强依赖关系。与此相应,此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群体也占据价值的主导和优先地位,而个人则只是其所属群体的依存者或派生物。儒家文化之他“围”与个人之自“围”形成一种合力,固化了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同时,从文化之“围”进到制度之“礼”实现超越和融合,使群体本位思想得以渐进生成。  相似文献   

19.
从整体而言,宋代江右思想家具有“另类”之特质。此“另类”之特征,是以其追求思想的独特性、创新性为基本内涵的。从欧阳修之“史论”、“易论”到诚斋之“诗论”、“易论”,从李觏之“礼论”“易学”到荆公之“新学”,从象山梭山复斋之“心学”,再到文山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以说,皆“另类”得可以。当然,与这“另类”思想家相对,江右之地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正统派亦十分可观,也正是这种思想史内涵的紧张,丰富了江右思想总体之发展,奠定了江右思想家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以《搜神记》中之妖怪故事为考察重点,具体论述了自先秦两汉时代至六朝时代"妖怪"概念发生的变化。在先秦两汉时代,它主要指一种具有预兆性的反常现象;在六朝时代,它的概念则与"精怪"的概念逐渐混淆起来,其主要意义则为精怪、鬼魅之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