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开玲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2):72-75
全面建小康、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是与新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密切关联的诱人景观,三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全面建小康包含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升大众文化品质的目标追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全面建小康的必要构成;终身教育是二者的必然归宿。三者目标相接,精神相通,过程相依,应相互关注,共同构建通向学习型社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发展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强有力的经费支持,而且应当建立和营造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多元化投入体制与环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1-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 ,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高等教育是两个重要方面。为此 ,我国当前必须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 ,完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 ,使高等教育能够担负起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重点出发,全面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高校的扩招、教育机会均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等教育的质量、全球化和信息化下的高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呼唤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论述了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然后通过一些实证性的分析 ,讨论了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和发展对知识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最后给出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马千里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2):87-91
本文对“小康”概念的历史性、时代性、发展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要在不断发展、完
善的过程中来理解“小康”及“小康社会”的概念,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是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社会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
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7.
充分就业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祖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6):51-55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核心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全面提升,是一种比较均衡的小康,它只能建立在以人为本、充分就业的基础上。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历史观,同时也是一种治国方略和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借鉴继承并赋予其崭新的 内涵,小康社会理论被作为“三步走”战略的核心范畴。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中国社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9.
缪鑫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5):119-121,134
体制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体制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高等教育行政体制创新中强制性创新和诱制性创新两种不同的创新途径,并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体制创新的模式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高教学会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3):42-4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盐城工学院召开,论文主要从小康社会的概念梳理、教育公平、制度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的社会职能、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高等教育质量、终身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地方高等教育等方面展开论述,认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息息相关,呼吁业内外人士协力同心,促使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步伐,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下一阶段社会理想的追求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特征和要素分析中,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当务之急。而建立学习型社会之根本,在于数字化信息的网络化交流,这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人类沟通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沟通方式的变革中,合并高校要抓住机遇,面向小康社会,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创新沟通机制,解放生产力,实行知识管理,建构自组织创新网络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支撑和重要途径,不仅对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围绕云南经济建设,提出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具有"资源开发型"、"引进、消化、吸收型"和多层次的特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能起到科技支撑作用和基础保障的作用,但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资源配置不当和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对此提出了完善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伟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63-66
本文在对我国牧业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人口适度集中、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大调整的“三环拉动”战略 ,以及实现牧业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普同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3):19-21
少数民族地区的边缘化在于教育隔离,教育隔离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因素。民族地区新的教育隔离的瓶颈在于高中教育。解决问题的出路在政府特殊政策的引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15.
张耀萍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5-9
经济发展不能离开技术的繁荣与进步 ,中国加入WTO以及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确立对各级各类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 ,也为技术性人才培养主体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其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应从转变观念、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及加强对高职院校资助等方面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 ,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蔡秀梅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4(2):3-4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继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目标之后,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它从内容、发展阶段及实现步骤等方面,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17.
聂微菁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4):409-412
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许多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解构,这对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建设自己特色,并力图通过引进、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对待后现代主义要把握后现代主义主流和本质,用积极的态度利用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8.
李汉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3):31-34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 ,必须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为此 ,要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对第一、二、三产业进行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