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青海陷入严重的危机。平叛后,清政府虽然加强了对青海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但当地的政教关系依然紧张。三世章嘉利用自己"国师"的特殊身份,不遗余力地从中进行调解,缓和了这种紧张的关系,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清雍正二年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清政府立即加强了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和管辖.至清朝中期乾隆朝期间,清政府在继续实行雍正朝政策的基础上,依据全国及青海地区的形势,对青海藏区社会实施了具有弹性的政策.文章依据相关史料,探讨了乾隆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3.
1912年 ,西藏发生农奴主叛乱 ,企图分裂西藏 ,脱离祖国。时任四川军政府都督的尹昌衡急于建功立业 ,力主平叛 ,恢复西藏主权 ,被北京袁世凯政府任命为征藏军总司令率军平叛。此行一路所向披靡 ,终于平定了叛乱 ,为保卫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齐默特色木丕勒历经晚清、民国、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和伪满洲国等几个时期的统治,历任高官,在吉林西部(当时其行政区划划归内蒙古哲里木盟管辖)政界影响很大。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做过许多不光彩的事情,然而,民国初年的一场平叛,使齐默特色木丕勒在其政治生涯中留下最闪光的一页。在形势危急之下,齐默特色木丕勒采取有利的措施,支持民国政府坚决反对乌泰叛乱。齐默特色木丕勒对平定叛乱、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前言由西藏少数卖国贼所发动的叛乱事件在几天内就基本平定了。由于政府的果断决定,由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更由于广大西藏人民对平叛的积极支持,叛乱分子遭到最可(?)的失败。叛乱分子的失败就是人民的胜利。我们,全世界人民,全国人民,特别是西藏地方的人民为了自己的胜利而高兴,欢呼。而帝国主义,一切反动派、印度的扩张主义分子却为了叛乱的失败而沮丧生气。也有一部分印度的资产阶级分子感到难过。不同的感情反映在这次  相似文献   

6.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南境的大红山(蒙语惯称“乌兰布通”),是一个盛载光荣史绩的著名的古战场.将近三百年以前,一六九O年(即康熙二十九年),我国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以噶尔丹为首的反动叛国集团,在沙俄侵略势力唆使和支持下,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叛乱,蹂躏内蒙古东部,威胁首部北京,严重地危害祖国的独立、安全和统一.以康熙帝为首的清朝中央政府,为平息噶尔丹叛乱采取了坚决有力的措施,在乌兰布通地区集结重兵,组织会战,痛歼叛匪主力,取得了平叛安边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7.
过去对罗卜藏丹津“叛乱”的研究对于1723年发生于青海的所谓罗卜藏丹津叛乱,正如先学佐藤长曾经在其题为《关于罗卜藏丹津叛乱》一文开头部分精辟地指出的那样:“可以说是规模较小的、历史上常见的边境异民族叛乱之一。”可是,佐藤氏在其论文中又说:这次“叛乱”被镇压后,“青海和硕特的活动被大幅度限制,其存在的意义完全改变,基于此点,我们不能不认为它有巨大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爆发的鄂西土司黄中、覃壁等的反抗活动 ,形成了一个反抗、叛乱的高潮。“平叛”以后 ,明王朝对土司的政治、军事、政策有相应调整 ,进一步加强了对土家族土司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渥巴锡承德之行与清政府的民族统治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刚刚从国外归来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等来到了承德,受到了乾隆皇帝的热情接待。乾隆在承德接见各族领袖本是清政府政治生活中的常例,但这次却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清政府民族统治政策的一个重要侧面,即对土尔扈特蒙古所采取的收抚的政策方针。本文仅就渥巴锡承德之行这一历史事件,试图对清政府收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略作剖析。  相似文献   

10.
七国、八王、安史三乱皆因地方势力过于膨胀,中央对其失控所致;地方官品行之优劣,对叛乱发生与否关系甚为重要。叛乱之结果及其影响,则与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与否有直接关系。或是迅速平定叛乱,中央集权因之而强固;或是延误平叛,导致割据;或是叛乱经久难平,直接影响王朝之命运。另外,叛乱如有少数民族成分参与,将增加其复杂性;而少数民族成分之参与与否又与统治集团民族政策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1.
回鹘改宗摩尼教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史之乱时(755—763),回纥曾派兵帮助唐朝平叛,但也有一些九姓铁勒部落参与了叛乱。可见回纥汗国(744—840)建立经历三代可汗,九姓还没有完全认同回纥汗国。本文的研究表明,762年汗国第三代统治者牟羽可汗南下中原的结果,一方面是信奉拜火并纠集突厥残余的安史叛乱被平定,一方面是对于回纥汗国族群认同有着决定意义的摩尼教高僧被请到漠北,回纥汗国族群认同的障碍终于扫除了;牟羽可汗与摩尼教的完美结合,开始了回纥族群凝聚的新的历史阶段,因而他本人被后人神话为回纥/回鹘始祖。  相似文献   

12.
道光时期,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就在清政府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后,鸦片战争尚未爆发前,在山东潍县爆发了一次因灾荒而引起的武装暴动,这次民变以宗教为旗帜,不但攻破县城,而且劫狱杀官,对清朝最高统治者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从表面看此次民变是因灾荒而诱导的,实质是清中叶后阶级矛盾不断积累与恶化的结果,是清政府对基层社会逐渐失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唐朝一代,长江南岸的润州是一个繁荣富庶的地区,基本上没经过战争的破坏.武周时徐敬业于扬州起兵反武则天,渡江攻陷润州而旋即失败.安史之乱,玄宗的幼子永王李璘部队打着平叛的旗号从上游直下润州,但遭到肃宗李亨遣兵来战,没等到交锋,就因其部众的倒戈而崩溃了.上元年间,江淮都统刘展叛乱,陷润州,不久便为田神功所扑灭,这次战乱受害最重的是扬州而非润州.以后北方虽然战乱频仍,而东南一  相似文献   

14.
清前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的时期。这既是当时国内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 ,也有处于上升时期的清前期统治集团的运筹之功。然商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清政府平叛和反击外来入侵的战争中 ,他们或驰骋疆场 ,浴血奋战 ;或跋涉千里 ,为大军转运粮饷 ;或不吝巨资 ,踊跃捐输 ,给清政府以财力支持。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政治制度是造就一个简洁、高效、廉洁和团结的政府的关键。一个好的政府是做出正确军事抉择的保障,同时对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积极反应,这些又反过来促进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纵观历次改朝换代的浪潮,胜出者无一不是拥有一个高效、精简和廉洁的中央结构,一个优秀的团队。基于此,它试图从中央政治制度方面,通过把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治制度与清政府中央政治制度进行对比,来探寻太平天国失败和清政府平叛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乌什事变",是清政府收复新疆初期发生的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暴露了清政府经营与管理新疆事务的诸多问题,其后的善后措施更是奠定了清政府治理回疆的基本模式。但是,传统的新疆史料对此不仅记载较为简略,而且存在着诸多细节性的错误。乾隆朝满文寄信档等稀见史料中,存有这一段历史的线索,可资从中探讨"乌什事变"的起因、过程以及善后措施,回溯"乌什事变"之真相。  相似文献   

17.
[提要]清初,对青藏藏族部落社会沿明制“因俗而治”,以顾实汗为首的甘丹颇章政权在与清政府的交往中相互试探,随着清政府较为得当的边疆政策,顾实汗最终臣服成为清政府在青藏藏族部落社会施政的代言人。至雍正年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雍正、乾隆两朝通过参考少数民族习惯法而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对青海藏族部落社会进行治理,自此清政府逐步将其控制起来,并将之逐步纳入到自己的治理区域之中。嘉庆朝沿用上述政策,并依据青海藏族部落社会实情对其进行治理。此时的青海藏族部落社会,尽管也有因清政府相关政策与规定的实施而引发的一些矛盾,但基本处于较为稳定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山西“丁戊奇荒”述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西“丁戊奇荒”是中国历史上特大灾荒之一。它发生在公元1876年至1879年间,因灾情极重,清政府采取了赈粮、赈银、设厂放粥、蠲免赋税等一系列措施,但终因财政拮据,晋省交通不便,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土地大片荒芜、物质财富遭到严重破坏、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惨遭重创等一系列恶果,制约了山西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清末“预备”立宪是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采取的一次改革活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经统治者认可的和平改革。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这次宪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分权、民权和法治原则,初步实现了从皇权至上到法律至上,由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价值转型,是一个从传统的人治社会向现代型的法制社会的创造性转换过程;这次改革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绝非骗局说可以概括之,它本身对于中国宪政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清朝末年,清政府"自上而下"地实行了大规模的法制改革,它是20世纪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虽然清末法制改革是清政府为了解决当时社会中日益激化的各种矛盾而迫不得已采取的应对措施,但其客观上却促使了中国由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其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