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超验里的经验──论《故事新编》的象征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是位深具现代意识的作家。已故的唐先生就曾敏锐地指出过他对尼采的“酷爱”和小说创作中的非理性因素,这标志着他与“二十世纪新思潮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联系。“①这新思潮中,包括西方现代主义的主要派别,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象派等等,而对鲁迅影响较大的则是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美国学者哈市就认为,“鲁迅抛开欧洲的现实主义派和自然主义派及日本的自然主义派”,“因为他根本就对现实主义技巧不感兴趣”,“他喜欢与象征主义有瓜葛”的一些作家②;荷兰的佛克马则指出鲁迅译介的作品中,“用于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相似文献   

2.
川端文学汲取的是贯通古今、横跨内外的营养,但在他身上凝聚着日本文化最 幽深的精髓和最璀璨的传统。首先,川端康成致力于掌上小说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正 是由于他敏锐地觉察到掌上小说承传日本文学短小精练和细致入微这一传统的能力。其次, 日本文学具有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的传统。川端充分认识到 这一点并一再强调,必须从传统出发,将外来文化“变异”为本民族的东西,“创造世界文 化,也就是创造民族文化”。第三,川端对日本的爱与生命同在。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这种 爱充分体现在对千羽鹤,对山,对古都风物、断简墨迹等的执着当中。第四,川端是一位 站在自己的国土上与西方交流,并以本民族的特色和母语的魅力消除其借鉴痕迹的作家。 总之,川端将自己的生命视作“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倾其一生融入日本的传统之中,去 追寻那千百年来不灭的美。  相似文献   

3.
中篇小说《雪国》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1968年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之一。在表现手法、美学风格、叙事艺术上较充分地体现了川端文学的特色。川端文学融会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和风格,但其创作核心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灵魂,川端正是在东西方文化的调和中找到了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派文学曾被认为是一种与传统文学通然不同的文学流派,“所谓现代主义是指现代西方文学中反传统的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动动,是对在思想和艺术方面与传统文学遇然不同的许多思想流派的总称”。①其实我们仔细分析研究现代派文学就会发现,“反传统”不过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因外在形式的变化而造成的一种视觉假象。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虽有其标新立异之处,但其内在精神,或者说潜藏在现代派文学外在形态之下的题旨意蕴,却是对传统的深化和升华。所以有人称现代派文学是“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现代形式”,或“基于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 朱湘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知名诗人,也是艺术美的辛勤探索者。他虽然不是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但他那些闪烁着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光彩的见解却是值得重视的。三十年代初,曾有人说朱湘的新诗美学是“为艺术而艺术”,称他为“艺术至上主义者”;后来,有的研究者也认为他的文艺观是唯美主义的。应该承认,朱湘曾受过唯美主义的一定熏染,也说过文学要表现“自我”这类话,并在一九二六年前后参与过新诗形式运动的倡导,强调过诗的形式美的重要性。但是不能据此断定他的美学倾向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就是唯美主义。对此,我们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创造美学的现代建构──读蒋孔阳新著《美学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美学的现代建构──读蒋孔阳新著《美学新论》姚文放十多年前,我曾在上海的一个进修班上听取过蒋孔阳先生的一次学术讲演,题目即“什么是美?”讲演的具体内容在记忆中已经朦胧了,但先生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得他并不象别人那样先给...  相似文献   

7.
陈煜斓 《社会科学》2007,(4):170-176
李叔同的“学堂乐歌”创作是一种“别求新声”的现代追求;是一种不失传统的现代创新。他要借助西方的美学情调,推崇中国的精神内核。他的歌词创作未完成文学语言由古代韵文向现代白话的彻底转变,但从形式上打破了旧韵文的传统格局,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古代词牌长短句的特点,在形式上又发展了现代长短句歌词的新品种,并依照西洋乐曲形成了自己崭新的结构。他在用西方音乐形式与“本国语言”向人们诉说最深沉的感情的同时,也展示了“学堂乐歌”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平衡”:“九叶诗派”的美学追求邹水旺“九叶诗派”是在我国四十年代形成并臻于成熟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它是现代派诗歌艺术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结合,又被称为新现代派。“九叶诗派”的诗人兼理论家袁可嘉在《(九叶集)序》中谈到“九叶诗派”的形成和艺术特征,他...  相似文献   

9.
刘丽 《理论界》2007,(1):205-206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具有自己独特的批评个性。他提出“以小说代经典”的美学思想,旨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神性的“希腊小庙”,同时不期然地与西方印象主义的批评理论暗合,联系沈从文从未接受过西方印象主义的客观事实来看,他的文学批评不免带上了“世界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弼是魏晋玄学中重要的代表人物,虽然他只活了24岁,但他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这方面,哲学史家多有论述。王弼很少谈艺术和美,但他有关宇宙本体和人的思维方式的言论对中国美学的建构影响极为深远。在中国美学史上他应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有些美学史论著不提王弼,这是不妥当的。一、以无为本“有无之争”是魏晋玄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玄学家们大致可分为“贵无”、“崇有”二派,“贵无”派的代表人物是王弼,其他还有何晏、嵇康、阮籍、张湛等,“崇有”派的代表人物为郭象、向秀等。王弼是坚决主张宇宙本体是“无”的,他…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曾留学西洋并为新文学运动张帜的中国知识分子,胡适是否汲取了西方人文精神作为新文学的精神资源,这是一个颇具探讨价值的话题。他在1 91 0—1 92 7年的早期文章中确实提到了不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的经典人物,但这些人物或者被他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或者被他用来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一种工具,即便是胡适在新文学运动时期极力推崇、大肆宣传的易卜生主义和杜威的实验主义,也被他作了“中国化”的阐释。胡适为我们呈现的西方,已经过他自己的判断、选择和改装。他身上深刻的传统文化烙印导致他对西方人文精神的接受与阐释形存而神失。  相似文献   

12.
美学研究在中国是颇为特别的。西方国家虽然设有美学学科,但研究的人不多,也从未“热”过。中国研究美学的人不算少,而且在中国文化界曾出现过两次“美学热”。一次是五六十年代,围绕美的本质展开论战,形成四大学派:一次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至80年代中期,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的论战。80年代中期后,“美学热”降温了,以后虽也有一些应用美学的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也出了几部著作,但美学原理方面没见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乔治·桑塔亚那(1863—1952)是美国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批判实在论的代表人物。他的前期哲学思想,一般认为是自然主义的。《论美感》就是他前期的一本重要哲学著作。该书出版以后,另一位美国哲学家闵斯特堡认为,它“是一部美国人写的最杰出的关于美学的著作”。英国李斯托威尔在《近代美学史评述》中,把桑氏的观点列入了快乐派的美学。快乐派美学风行于上世纪末,其主要代表人物艾伦和马歇尔等,强调审美的感官生理快乐,用生理学解释美感现象。它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学脱离了古典传统,进入了现代阶段。由于桑塔亚那也认为美“是一种快乐”,并且十分注重从生物学、生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使他成为快乐派的一名代表。同时,桑塔亚那与艾伦和马歇尔又有所不同,是从自然主义的哲学立场来建树自己的美学观点的,这一方面使他在快乐派美学中别树一帜,丰富了快乐派美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使他成为自然主义美学的先导,受到后来的自然主义美学家的推崇。五十年代鼓吹“新自然主义”的门罗,就把桑塔亚那奉为正宗之一。七十年代出版的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仍把桑塔亚那列为第一位有影响的自然主义美学家,置于杜威之前。由于桑塔亚那在现代资产阶级美学的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通过对他的研究和批判,来促进对于整个现代资产阶级美学的研究和批判,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拟就《论美感》中的基本美学观点作一综合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在一则日记中曾这样写道:“科学的问题能引起我的兴趣,但是不能真正迷住我。只有观念的和美学的问题才能迷住我。”由于他在“观念问题”和“美学问题”这两个领域中的创造性的工作和卓越的成就,他不仅成了二一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且成为有着巨大影响的美学家。但他并没有写过专门的美学著作,他对美学问题的许多看法也只是散见于他的两部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以及大量的笔记、谈话和讲演中。其基本思想也可以较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种前后变化同他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哲学家在思想上发生过改宗式的大变化:他先后创立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有独创性和巨大影响的哲学,而第二种哲学又是他本人对自己早期思想体系批判的产物。这在哲学史上也许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变化从哲学上讲实质就是从关心所谓的形而上学结构或世界的本质而转向关心语言的“使用”。也就是从一种神秘的本体论立场转向彻底放弃对不变、普遍本质的追求。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基本上是和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这种发展就表现在他从承认美的统一本质走向否定美的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西方美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中,探讨了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的美学。认为应从积极的角度理解维特根斯坦美学.关注他对美学思考方式变革所提出的设想,他所创造的意义即用法和家族相似的理论,为美学研究走出传统的思并荣白提供了新的可能。他的美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后结构主义思潮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 ,既属于他的时代又超越了他的时代 ,具有很强的超越性和未来意义。一、亦中亦西 :超越二元对立模式的对话思维方式中国当代美学研究 ,深受西方近代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主观派美学和客观派美学 ,就是典型的代表。虽然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美学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派美学 ,试图通过主观性与客观性、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来消除主客观的对立 ,但由于两者都受到“主客观两极切分的束缚 ,担心有美的主观论之嫌” ,仍未走出二元对立思维模式。① 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 ,虽然也有人将其归入第四派———社…  相似文献   

17.
发源于中国的“朱子学”即“道学”曾一度被江户日本接纳为主流意识形态,然而由徂徕学派引领的“脱儒入法”运动却将“道学”高远的形上论尽数拆解,并形成了日本哲学的“化道为术”范式。上述转向与日本古已有之的“实用哲学”传统相关,并曾给其近代化转型提供过某些便利,但同时也暴露出日本文化中“第一哲学”的缺失。而在今天,道术不二、体用一如的“中道”哲学,或将引领人类构建一个融合东西方优长的“新文明体系”,从而推动世界文明走向一个人类共同期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欧洲美学史上,自从十七世纪以后,迄至康德以前,一直是德国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两大派系角逐称雄的时代。两派分别守住“目的论”和“经验论”的一极,却都没有真正揭示出审美现象的特质。审美的确离不开功利目的,但象理性派那样,只注重从理性范式去套论审美事实,将“美”和“善”完全等同起来,这无疑也就等于取消了审美的独立品格;审美当然也离不开个体经验,但象经验派那样,唯个体经验是从,最终只能导致不可知论。正是面对两派传统美学的严重缺陷,康德挑出了自己的美学旗帜,企图廓清迷雾,建立一统化的美学霸业。康德首先承认,审美本身是一种愉快,但这愉快,既非经验派所说的个体官能快感,  相似文献   

19.
魏源的“师夷长技”主张是以儒家传统的“夷夏之辨”为其思想范式,而这一主张的产生,则导源于“以夷制夷”的策略需要。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魏源说:“为购洋炮洋艘,练水战火战之用,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可见,所谓西方的“长技”,在他看来,不过是用于“水战火战”之具——轮船火炮而已。魏源确实认识到了中国的刀剑戈矛决非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对手这个浅显道理,但他没有也不可能对除坚船利炮之外的西方的“长技”有更深的体认。这是因为,历史还没有赋予魏源、林则徐等“经世”派改革家以较深层次地了解西方的使命。“天朝之国”的迷梦和传统“夷夏”观念的浸润,使得魏源等人仅仅是“开眼”看世界,远谈不上“走向”世界。魏源曾有过几句赞美西方民主制度的话语,认为这种制度“可垂奕世而无弊”,  相似文献   

20.
西方现代派文学,在反传统反理性的旗帜下,把“丑”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在形象塑造上,出现“非英雄化”的倾向。他们既非英雄,亦非坏蛋。他们因失去自我而感到痛苦,但又缺乏勇气和力量反抗日益异化的现实,因而否定人生的价值,放弃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非英雄化”的倾向,反映了西方文学审美意识和审美视角的深刻变化:从传统文学强调表现崇高、激情的原则转向对猥琐灵魂的揭示;从刻意塑造完美理想人物转向热衷于非英雄化形象的刻划;从注重真善美的追求转向对假、恶、丑的挖掘和揭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