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评价论视阈中的良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心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理应占有重要位置:其一,良心是“自己对自己作出裁决的判断力”;其二,良心以善良意志为根据;其三,良心通过义务意识而对道德法则产生敬重感情。黑格尔从良心“是在自身中反思着的普遍性”;良心是主体“内部绝对的自我确信”;良心是“唯一对我有约束力的东西”等三个方面论述良心。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良心就是社会规范作用于人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个体良心是社会基本规范的内化,也就是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内化。因此,良心是以个体形态存在着的社会基本规范或社会基本价值观念,也是社会“良心”的个体化形态。作为良心形态的社会规范不是具体规范而是基本规范,体 现着社会理性,表现为精神上的信仰。孟子提出良心的四个层次,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而 “是非之心”则包含承认事实之心和追求公正之心两个层次。良心以情感的方式发生作用。良心的不安就是良心的不安宁,良心以安宁为愉悦,以不安宁为痛苦;良心在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常常以不安或谴责的形式发生作用,从而使个体沉浸在某种痛苦的情感之中。发生在个体自身内的良心不安或谴责在实质上体现着社会主体对个体所作所为的不安或谴责。个体用良心作为标准所进行的评价活动是双重的,既是个体的自我评价活动,又是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是以个体的自我评价活动为独特形式的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转化为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个体以独特的自我评价活动形式来体现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这就是良心不安或谴责的评价论机制。忏悔是自我评价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良心不安或谴责往往通过忏悔体现出来。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具有很深刻的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是传播道德知识、培养道德素质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实现社会道德建设最终目的的一种基本方法,所承担的使命是传释道德、培育良心。其中,传释道德只是道德教育的初级使命,培育良心才是道德教育的最终使命。良心是个人在道德方面的总体性心理反应机制,是个人所有理性和非理性的道德意识的集成物,具有直觉性、自律性和道义性的特点。良心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有无强弱之差异,这一状况源自个人后天的社会阅历和所受教育的程度,因而良心基本上是个人后天社会化的结果。道德教育培育个人良心,需了解良心在个人那里的五条内生路径,即自然的类道德倾向、种族文化遗传在个人身上刻下的道德文化密码、个人对现实人际关系的体味、宗教信仰和人生信仰的驱动、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于人的必要性和意义。其中,除人际关系状况是教育者所无法掌控的之外,其余路径则都是道德教育可资利用的。  相似文献   

3.
会计活动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而会计良心作为会计活动的道德底线,是会计行为的调节器,也是市场经济秩序良好运行的道义保证。企业的会计良心和会计师的职业良心构成了会计良心的二元结构。当下,必须通过开展会计专业伦理教育培育会计良心。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以其幽默闻名于世。然而,在他幽默背后的主题往往为人忽视。良心是他的主要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字眼,为什么马克.吐温在其主要作品中一再涉及到良心?是偶然的描写,还是他在这方面有过认真连贯的思考?其实,马克.吐温是有意要展现人与良心之间的较量,他在各个时期不同作品中评说良心,在构思其作品时试图将荒唐、残暴和战争与畸形良心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在对良心概念的探求中,黑格尔把良心看作是精神自我运动的结果,是自我意识发展到"道德的自我"阶段的普遍物,它是以义务实现为内容,又是使行动获得持续性和现实性的机制。黑格尔的良心观对现实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良心进化论是达尔文广义进化论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在达尔文之前,一大批思想家都探讨过良心问题。这些良心理论对达尔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达尔文像英国道德感学派以及法国思想家卢梭、德国思想家康德一样,肯定了良心这种特殊的道德感的存在及其独特价值;达尔文在考察良心起源时,从前人的良心论中吸收了很多思想内容,例如从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那里吸收了同情心在良心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见解。达尔文的良心起源论是西方良心论中的一大创新:它不仅把早先良心论关于影响良心的各要素进行了系统整合,而且第一次彻底“从自然史的角度”阐释了良心的起源。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孟瑞鹏舍己救人的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关注该事件中牺牲的大学生孟瑞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他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长期对良心、良知的执着坚守,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结果。他虽然牺牲了,但他留给社会的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对良心、良知的坚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从广谱哲学视角看,对良心、良知的坚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是一种自等价过程。而弘扬孟瑞鹏精神,是对社会价值场网的一种自觉调控,是造就社会价值场网朝着健康、良性、有序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良心法治意味着以常识、常情、常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法制的创建和运行。在常识、常情、常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良心法治是正义之治、民主之治和程序之治。良心法治需要良心教育作为一个主观因素,而良心教育便是人性教育。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自由的人类良心发源于对道德宗教的信仰,在对宇宙宗教上帝的信仰中达到人类良心的高度,在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中达到良心自由的境界。而目前,学术界对爱因斯坦良心概念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亟待挖掘。爱因斯坦自由的人类良心具有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合乎逻辑地导向社会主义、促进国家法律改革和完善、实现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有机统一等积极意义。爱因斯坦自由的人类良心也存在着在残暴专制的国家权力面前不堪一击、离开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滋养难以形成和存在,以及具有任性或随意性因素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良心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而且是包含善恶成分的道德意识活动,但道德意识并非就是良心,良心只是指向自我行为的道德意识,因而它始终是一种反省的意识。良心与爱好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良心限制了人们的爱好,爱好也妨碍了良心的形成;但是,良心同样可以以义务感的形成来强化人们的爱好,爱好也同样可以促进良心即义务感的形成。良心体现了人们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最终支配权和至上权,可以通过教育而提高,同时它还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论公民道德教育中的良心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心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范畴,也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有良心”来赞誉某人的道德行为,用“没良心”去谴责某人的非道德行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教育,一定要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良心观,培养从业者高尚的职业良心,唤起每个公民负责任、讲道义的公共良心。  相似文献   

12.
论生态良心     
全球性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特点,要求人类用生态良心提高内心生态意识的自觉,形成一种崭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生态良心作为人类自觉形成的一种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影响着人类的生态道德观念,指引着人类的生态道德实践。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反思是人类对自身生态行为的检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立场是导致生态良心困境的理论根源,而道德相对主义则成为生态良心的行为羁绊。生态良心内涵的外在表现,在伦理上为生态道德提供标准,在价值观上体现生态文明理念,为人类突破生态道德的瓶颈提供方向。培育生态意识、汲取文化智慧、践行生态道德应成为生态良心素质提高的指向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之“知行合一”基于“心外无物”的存在,而此存在的分裂则是造成知行二分的原因。就知行本体言,“知”是作为万物本体之良知明觉的发见,并且因心物一体之故,良知明觉之发见亦即存在之开显;“行”包括人之意念与身行,但因意念、身行与万物之存在一体不分,故“行”实指向良知之开显或存在之开显。因此,“知”与“行”皆为良知在时间中的开显,是同一存在的不同面向。就功夫言,“知”指体知良知,“行”指开显良知。因为良知非存在又与存在不分,且心物一体之真实存在没有主客之分,故知良知即开显良知为一体性的存在而抵达良知。因此,“知行”是一个致良知功夫的两个方面,二者皆指开显良知为真实的存在,即一体性地“存—在”是知行合一功夫的本然。  相似文献   

14.
光武奖拔卓茂其用意有二:一是以道德标准压制军功标准,为"退功臣进文吏"做准备;二是借以倡导"柔以施德"、"导民不争"的为政理念,转变社会风尚。此举事关用人行政及政治理念,后果有得有失,从短期看得大于失,从长期看则失大于得。  相似文献   

15.
良心在卢梭伦理思想中占有独特地位。卢梭认为,伦理学的任务就是在研究人的基础上指导人怎样做人。人性中有两个基本因素:欲念和理性。单方面的理性或情感都不能成为衡量善恶的尺度。衡量善恶的尺度是良心,良心是人们在社会中通过感觉和理性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只有改革社会制度,实行自然教育,建立自然宗教,才能造就道德新人,发挥人们内在良心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卢梭的良心观对他之后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性恶论”是荀子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具有助于道德个体修身塑德,促进人生环境和谐,引导社会秩序有序建构的现代价值。然而,由于历史上对“性恶论”的德育价值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导致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失衡、道德奖惩机制形式化、道德滑坡趋势严峻、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与深化。因此,当代道德教育应汲取荀子“性恶论’’德育思想精华,以“化性起伪、隆礼重法、涂之人可以为禹”的新路径,在家庭、学校、社会领域深化道德教育,提升个体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不同法系对犯罪的评价不同,导致实质的犯罪概念存在着一些差别。法益侵害说作为犯罪的本质具有限制刑法调控范围的积极意义,它可以涵盖所有的犯罪。只有在探讨犯罪本质的同时,引入量化因素进入实质的犯罪概念之中,才能使立法者在决定犯罪的界限时有可以参考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