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殖民文化是出现于20世纪下半叶的一种影响较大的批评理论.卫慧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模式和她创作中反复出现的文化符号以及情爱叙事特点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文化色彩.潜在地体现出只有西方文化才是济世和救世的良药,只有依附西方文化才能获得救赎的观念.这是作者创作观失调的表现.卫慧只有进行深刻的反思,才能走出已形成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后殖民批评认为,张艺谋电影是以东方奇观迎合西方的东方主义,而西方人眼中的张艺谋则是艺术创新者和政治批判者.中国后殖民批评误读了后殖民理论,误解了西方人,也抹杀了张艺谋的文化政治意义,它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崛起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强势文化既惧且傲的矛盾复杂心理.超越东方主义不是走向西方主义,而是真正吸收后殖民理论的精神和要义,把文化政治贯彻到本土文化的批评之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后殖民批评是西方后殖民理论登陆后,中国学界借助其理论视角和方法考察中国当代文化、文学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命题。中国后殖民批评强调民族文化的本位性,把文化批判的对象指向西方文化霸权,这就既误读了后殖民理论的要义,又遮蔽了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同样顶着"美女作家"名头的卫慧、棉棉在创作的文化定位与思想内涵上实则有着本质的相异性。棉棉、卫慧于九十年代末的那场抄袭纷争和专家、学者对此作出的倾向性评价反映出青年亚文化、大众时尚文化和知识分子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人们对棉棉、卫慧的混淆映现出大众时尚文化的强势与青年亚文化的危机,其间埋伏着此后文化格局演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是中国向西方求知识、求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但全球化概念的背后存在着发源于西方学术的庞大理论群,而西方的理论是西方学者从他们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处境中发现和思考问题,并在他们的利益取向上提出的。中国学者应当保持敏锐的中国问题意识,研究全球化在中国的发生史和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史。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自己的利益判断和思想方向实行改革、推进开放,才能以共同体的力量参与新时代的全球化竞争,而避免文化主体缺损的被"全球化"或后殖民化。  相似文献   

6.
从后殖民理论看中国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理论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中国民族文化必须应对后殖民理论的挑战:警惕西方世界后殖民主义的威胁、警惕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惕"走向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心理。  相似文献   

7.
发轫于西方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近年受到国内译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分析后殖民翻译理论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后殖民翻译理论应该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理论揭露了从殖民时期到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对第三世界国家实施着隐蔽的文化霸权;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重释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西方文化霸权,用“民族”、“阶级”、“性别”的三维分析轴心去透视世界的文化图景,解析经济全球化时代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性别关系是如何跨地域地纠缠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严格地讲 ,大陆后现代批评与后殖民批评作为理论话语 ,缺少与其对应的作为先在经验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 ,也就是说 ,这两套“后”话语不是从大陆本土发生的后现代文学与后现代文化中提取出来 ,转换为一种具有理论指导性的批评话语 ,而是从西方舶来的宗主国理论话语在变体的态势中为大陆学界所用。在这个意义上 ,大陆理论界以“后”话语在批评中所定义的后现代文学、后现代文化与文化艺术中的后殖民现象是西方两套“后”话语过度诠释的牺牲品。王国维《人间词话》以“隔”与“不隔”来界分主体在创作中能否获取“境界全出”。笔者以为 :就当…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理论进入中国语境后发生了一系列变形,由文化激进主义变为文化保守主义;由反本质主义变为本质主义;由消解中心变为建构新的中心。中国的后殖民批评属于后殖民理论的越界使用,必须以超越后殖民理论的框架为前提,否则会引发逻辑矛盾。后殖民理论作为有明确边界意识的西方理论并不能直接移用于中国语境,但是它的理论思路却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批判西方女性主义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分析庶民主体意识构造的复杂性,关注全球化时代的庶民权利是斯皮瓦克后殖民理论的主题.在借用各种异质性思想的同时,斯皮瓦克体现了后殖民知识分子反霸权和追求正义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理论是多种文化理论与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利于民族文化重建的理论方法。后殖民理论在中国民族文化重建中的理论实践,首先要“各美其美”,即重视民族文化重建,弘扬民族文化势在必行;其次要“关人之美”,即心系民族性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建立一种具有普世性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全球化语境中的赛义德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富 《学术论坛》2006,(7):169-172
文章探讨了赛义德与后殖民-全球化语境的互动关系,指出赛义德生活在双重后殖民语境--内部后殖民和外部后殖民语境之下.内部后殖民语境使西方话语内在化于赛义德并使赛义德在西方获得认可,而赛义德思想随着外部后殖民语境迅速在第三世界流传,最终形成赛义德现象.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产生的历史不同,精神不同,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差异。只有认识并理解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才能促进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体育文化,并以体育文化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经160多年,全球一体化虽然与马克思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马克思关于全球一体化的本质、动力、过程、前景的分析方法以及基本观点,依旧具有指导意义。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受害最深的仍然是落后国家。落后国家人民反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冲击和压迫的斗争在殖民时代结束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后殖民批判主义就是这种文化抗争的形式之一。我们要反对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行径,这与后殖民批判主义的主张基本一致。在全球化趋势的今天,正确对待后殖民批判主义所坚持的立场和观点,冷静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有必要提出我们应对全球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刘鹏 《江淮论坛》2005,(5):71-73
后殖民主义是在近几十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理论思潮,它最初在西方国家出现,并不断扩展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殖民主义的思想家大多是西方世界中具有东方血统的文化精英.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特殊性,再加上后殖民思想家的尴尬身份,造成了后殖民主义思想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学理依据是文学的横向发展。文学横向发展的观念与后殖民理论的旅行杂糅观念异曲同工。旅行杂糅理论对于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阐释文化身份建构的维度。身份建构不仅仅依靠自身传统的承递,还有他者的参照。通过理论旅行,外来文论话语与中国文论的学术规则相结合,外来文论逐步内在化于中国独特的言说方式之中,最终实现外来文论的中国化。但是各民族文化飘移杂糅的最终结果不仅不会消解西方文化霸权,而且还会继续陷入中国文化失语的陷阱。旅行杂糅理论给我们的出路只有一个:在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积极接纳外来文化的飘移和杂交,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卫慧、棉棉采用身体写作这种激越的书写方式,大胆展示被男权文化遮蔽的女性身体和扭曲的灵魂,从边缘处尽情诠释女性独特的经验;她们用决绝的姿态,颠覆传统道德秩序,打破父权神话,挑战整个男权文化机制。同时,女性文学在实践身体写作这一富有探险性意义的举动时,要保持一份清醒的认识,避免被男权文化“反攻倒算”为满足和挑动消费者窥私欲望的符号,只有这样,身体写作才能成为解构男权文化最有力的冲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择了一本在东西方后殖民文学研究中极少被提及的小说《鲁滨逊漂流续记》 ,试图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文本解读 ,探讨其中所构造的作为“他者”形象的中国的本质特征。本文通过分析指出 ,今天西方关于中国的一些偏见和固定观念 ,是长期积存的西方传统文化概念的一部分 ,在西方历史和意识形态中有很深的根源。正是其中的后殖民性因素才使得这部被“尘封”了多年的“边缘”小说在今天的语境下显示出其理论批评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后殖民目前和未来的状况,并提出,目前阶段的新现代性、尤其是亚洲新现代性的成长,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文章认为,由于共产主义崩溃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权出现内部衰落,后殖民性从它代表发展中世界的知识界和文化批评特性这一点来说,有别于非殖民化。这一背景引发了一种不可知意识,所代表的是一种已经迷漫于发展中世界的后现代忧虑。本文通过考察“外部”和“内部”人类学家的著作和评述,对这种后现代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分析。亚洲的崛起极大改变了这种争论,因为“亚洲的理性”——当然是指日本———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现代性。单纯从理性和物质的角度看,这种现代性超过了西方。这种多极的现代性的出现为建立一种多极的、摆脱任何形式的种族优越主义的人类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