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文学中,反史诗性是先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别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文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考察整个中国传统文学史,即可发现其文学发展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古时候很长期间,以诗为中心成就盛大的发展,而到某一时期,其发展停滞,显示失去自己文学传统的现象,传统的丧失,自然带来创造和发展能力的丧失.据此如果将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转变为"近代"的时期为北宋末年(1126)前后,这时不但在文学,整个中国文化都开始变化.这变化从安史之乱开始发动,发动这变化的是当时中国周边异族的影响与压力.又南宋的新儒学也有反文学反文化的倾向,结果支持这种中国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19、20世纪之交,日本的东洋史学逐渐成型,所谓"满(洲)、蒙(古)、回(疆)、(西)藏、(朝)鲜"之学迅速崛起。本文要讨论的是这一日本东洋学转变时期的学术变化及其政治背景,并通过这一变化反观中国现代学术史。日本东洋学界这一转变,一方面受欧洲东方学的影响,所谓"超越中国"的中国研究开始兴起;一方面由于日本的崛起和所谓"亚洲主义"思潮的影响,日本的兴趣从传统汉族中国偏向所谓"满蒙回藏鲜"的历史地理研究,与日本政界重建国际地位和扩张领土的野心有关。与此同时,中国对于"周边"的历史地理研究,虽然早已有西北史地与蒙元史研究,但此后的学术研究却没有能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以及政治领土的确立发生真正的交集,因而只是在欧洲和日本所谓"西域南海之学"或"满蒙回藏鲜之学"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绝学"。如果仔细对比日本东洋学界对"满蒙回藏鲜"的兴趣和中国学界对"四裔之学"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两国政治的巨大差异和两国学界不同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鉴于东方国家在世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出了"不要忘记东方"的话语,鉴于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对周边资产阶级国家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光明来自东方"的话语.他根据当时东方一些国家政治生活的不同特点,分别提出了"苏雏埃东方"和"殖民地东方"的概念.他还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性质,提出了"东方帝国主义"的概念和必须反对东方帝国主义的思想.他将中国革命与土耳其的革命作对比,认为中国"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一定会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5.
反生产行为呈现出多样性、普遍性、反复性、隐蔽性等特点,对企业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危害也日趋严重.本文对反生产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创造性地从三个视角解构了反生产行为内涵.通过剖析一个"中国式"新闻情景的典型案例,引出了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并提出四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西方与传统等多种思潮的空间压缩,使青年的价值生活呈现出多种取向的融合和冲突.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性主张对青年价值生活的重大影响或两者的天然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反正统"特点与青年对政治、共同理想和个人生活的观念转变;"反本质、非主流"主张与个体道德的新变化;"非理性、多元化"精神启发青年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进行反思.应该正视问题是非交织的复杂性,也应该加强青年价值观的研究,更应该坚持多元价值选择与一元导向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分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根源,认为其民族主义从提出"反满"到"反清"再到"反帝",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飞跃,而且每一次飞跃都是革命的需要和时代的反映;同时还对孙中山的新旧民族主义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从教化到启蒙——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与"文化"是构成现代中国人日常世界的重要概念.这两个来自西方的概念不是纯粹的形式和工具,而是必然带有西方的种种历史经验的.当我们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时,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观察问题的现代出发点和使用这两个概念必然产生的对中国经验的扭曲性再塑.当中国人将传统政治的理解转变为全盘接受西方对政治的理解时,中国的政治文化的自我理解也从教化变成了启蒙.这使得中国现代政治成了"模仿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革命派的宣传却非常突出“反满”.这是为什么?本文剖析了“反满”口号的社会、历史原因,“反满”宣传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及消极影响,从一个侧面论证了“辛亥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求突破封建制的藩篱,而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反满”问题的研究,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有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大陆政策"是日本对其周边国家,主要是对朝鲜和中国进行侵略的总方针.其步骤是先吞并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独占"满蒙",这是"大陆政策"的核心.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独占满蒙,最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结果实现了独占"满蒙"的侵略目标,为征服全中国和称霸亚洲,提供了总体战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论苏曼殊对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情僧”苏曼殊是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的创始者和推动者之一 ,他翻译和再创作的小说《惨世界》在中国侠义小说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爱情小说对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成熟有着巨大影响。本文通过介绍他的身世、他的侠义小说、他的爱情小说、他与其他作家的交往 ,论述他与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之间的渊源及对中国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对当代中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启示了中国的环境外交;“以人为本”的民本观指导了中国外交活动中的领事保护工作;“刚健有为”的进取观激励了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大国”;“贵和尚中”的中和观是胡锦涛同志建设“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观决定了汉语的直觉性和悟性思维。汉语在词法、句法以及篇章上注重意义表达的整体性。"天人相分"的西方哲学观决定了英语的逻辑性和理性思维。英语在各个不同的语言层面以形态和形式结构为主。汉英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汉语重语义和英语重语法的研究方法论差异。  相似文献   

14.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源头 ,由《易经》、老庄到《易传》所建立的一套完整而独特的东方哲学体系 ,塑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周易》、老庄哲学中宇宙生成的“元气”学说、“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人类进入 2 1世纪的今天 ,以“天人合一”观念为核心的东方哲学思想 ,是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的丰厚礼物。  相似文献   

15.
论"天人合一"对《三国演义》叙事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基本精神,它在审美旨趣上表现为对中和圆融之美的认同与崇尚."天人合一"促使<三国演义>等古代章回小说在创作构思和谋篇布局等方面追求一种中和圆融的审美理想,努力营造和谐完满的艺术境界.具体而言,天人合一对<三国演义>叙事系统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三国演义>的三大叙事特点叙事时空的自由灵活,叙事机制的摇曳生姿以及叙事结构的严整圆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它是古代先哲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于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认识和经验总结,又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在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中,“天人合一”及“阴阳互换”的哲学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文献、访谈、综述等方法,结合对中国古代养生思想整体观的探析,从“天人合一”及“阴阳互换”的涵义及其发展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总结,探讨“天人合一”和“阴阳互换”思想的指导意义,为现代人们养生实践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坛的一朵奇葩,不少翻译家译过该作品.文章对其中两部较有代表的中译本--大陆翻译家海观译本和台湾翻译家宋碧云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侧重于它们对原著简洁、凝练语言风格的再现程度.通过对两种译文的量和质的比较,可以看出,宋碧云的译本在再现原著语言风貌方面要优于海观的译本.  相似文献   

18.
吉林方言中满语词较多,包括地名、事物名、称谓以及常用口语词,以音译为主。当代社会,吉林方言满语词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或随客观事物的消失而消亡,或成为普通话词汇,或发生词义的变化。现存于吉林方言中的满语词仍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应当从语音形式、书写形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  相似文献   

19.
船山思想对辛亥革命时期人们思想的影响,主要在反对满清统治的民族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萌芽和维护汉文化正统的哲学思想等.这些思想的影响较为集中体现在以武装排满和种族革命为中心的民族主义,以反对专制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核心的民权思想,复苏中国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泛滥为宗旨的国粹主义思想等.  相似文献   

20.
天人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问题之一,汉代哲学就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董仲舒以"天"为本,运用阴阳五行说使"天"与"人"建立起同类相感、相应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