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藤野先生》是一篇著名的散文作品,是大纲规定的基本篇目。我教此文几年,仍觉有疑难之处:《藤》文第29节“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句中“中国人”究竟指哪些人?我认为很有商榷的必要。 文中几次提到“中国人”,第一次是“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里的“中国人”当泛指所有中国人,无庸置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是第二处,这句中“中国人”是指下文影片里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兵捕获枪毙的中国人;“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一长句中,夹在里边的“中国人”究竟包括哪几种对象呢?洪氏教参说是两种人,即要枪毙的和围着看枪毙的。我以为此说不尽周全,应该包括在讲堂里的“我”。 首先从语法角度看,“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前面用了分号,表明了后一分句与前面是并列关系。“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后面用了冒号,表示解释说明,到句末都属于提示的范围;再从所使用的几个副词来  相似文献   

2.
自省是中国古代君子和圣人必备的品格,也是当代中国人健全人格中积极自我观的优秀品格。中国人主要通过自察和自讼对自己进行自省,希望通过自省来改正过失、预防过失和提升自我。中国人的自省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影响,分别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对自省在古今、中外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表明中国人的品格源自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同时还具有时代性,以及跨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中国人自省品格的养成受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忍”作为中国本土心理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发展,尤其是以传统文化的“忍”为基础的心理思想,则成为中国人自我的核心要素。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忍”的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人和谐心理现和指导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方人的“中国梦”指欧美等人或企业家所具有的对中国的梦想,是相对于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梦”而言的。对西方人的“中国梦”历史发展进行研究、揭示与中国人的“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实现路径是本研究目的。研究表明,从古到今西方人的“中国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错误到正确、从向往到平和到欺凌、从一元到多元等的变化发展,目前呈多样性;中国人的“中国梦”决定着西方人的“中国梦”;西方人要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必须顺应中国文化、懂得中国历史、掌握中国对外与对内政策,以构建与中国人的“中国梦”一致的西方人的“中国梦”。同时,我国也需加大文化历史和现阶段国情的宣传力度、端正对待西方人的态度、营造更自由平等的良好圆梦环境。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我建构与中国人的休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Markus和Kitayama提出了独立型自我建构与互依型自我建构概念:独立型自我个体崇尚彰显自我价值和与众不同,愿意把自己从环境和他人中脱离出来;而互依型自我建构个体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关注他人的需求与感受,愿意把自己融入环境和他人关系中。自我建构概念对理解中国人的休闲非常有益。第一,互依型自我建构特征影响着中国人的休闲认知,大部分中国人认为参加休闲活动可以增进家人感情和促进人际和谐,该认知进一步影响了休闲活动选择和休闲制约。第二,互依型自我建构特征还影响着中国人的休闲情绪。中国人喜欢温和情绪体验,与西方人相比更喜欢静态的休闲活动。第三,互依型自我建构特征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休闲动机。西方学者认为休闲的核心特征是自由选择和自主性。但大量研究表明,它们最适于西方独立型自我建构个体,对处于东方文化中的互依型自我建构个体来说,人际关系和归属感比自由选择更重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忍而后发论之文化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文化视角分析了中国人的忍而后发论的文化心理成因及其现实意义。分析认为,中国人的自我观与西方人的自我观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人的自我观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自我内涵的外延更广,既包括了个体的我,也包括了关系我。同时认为,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的自我实现,是通过中国人的"忍"来实现的,这种"忍"被认为是一种德行、智慧和福气。  相似文献   

7.
"混融自我"是指在多元文化混搭背景下,个体在多维涵化过程中形成的多个文化自我之间的混融。本文以"混融自我"作为分析工具,以当代中国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作为分析对象,梳理了中国社会三种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国人三重自我(关系我、个体我和集体我)的关系,并从文化会聚心理学视角出发,提出了中国人"混融自我"的建构,即三类认同两种文化的二重"混融自我"和一类认同三种文化的三重"混融自我",进而指出中国人理想的自我系统应该是三种文化自我和四种混融自我的并存,最终指向"多元一体"的具有统整性的自我系统,其中,集体我或集体我为主导的混融自我与其他自我之间是并存、包容和指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人 ,“五四”以后 ,有一些人把祖先留下来的古诗文当古董看。但日本的现代大儒冈田武彦认为 ,儒家的“万物一体论”、“天人合一论” ,基于天人共存、人物共存的立场 ,是一种宽容的具有普遍性的思想 ,足以帮助免除现代社会的弊病。“新儒学”在全球兴起 :西方国家用儒家思想来打造自己的企业精神 ;“以德服人”、“协和万邦”的伦理型政治开始走上世界舞台 ;许多国家还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来维护和平 ,发展经济。这些都充分证明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仍是当今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一。历史证明 ,“只有多元文明相互作用的历…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的五觉观念与原初的美意识中国人的美意识,在其初期阶段,一般是起源于味、嗅、视、听、触所谓五党。就“美”字的《说文》本义来考察,它最初是表达“甘”这样的味觉美──味觉的悦乐感。与此同时,作为和这种悦乐感关系最密切的感觉的、感情的体验,嗅觉美和视觉...  相似文献   

10.
论文通过古代童蒙读物《增广贤文》对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处世观进行了分析。论文认为,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处世观的要旨是“压缩自我”,而“压缩”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我”;中国人由“压缩”而达到“保护”这种“处世曲线”的形成则缘于个体“神经质的恐惧感”。  相似文献   

11.
由《诗经》诗句派生出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固定词组即"诗经成语"。以《汉语成语考释辞典》所收源于诗经的成语(共180余个)为代表,选取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对其逐一梳理分析,以深入挖掘其中的丰富文化信息,揭示"诗经成语"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诸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的民族意识在两国交往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人翁精神"强调"自我"--公司是我的,"爱社如家"则突出"集团"--我是公司的;中国人为强调"自我"而"见义勇为",日本人因置身"集团"而"安分守己";"男女平等"的口号说明,中国妇女业已实现平等的"自我","夫唱妇随"则表明,日本妇女仍未脱离从属的"集团".  相似文献   

13.
三十载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走过了"在困惑中突围,在探索中求新"的道路.五四文学研究是起点也是重镇;由此为基地拓展开去,纵横求索,以新文学史观与新框架在80年代致力于多种形态文学史的书写与重构;进入90年代重在建构文学流派理论、文学研究思维学和现代中国文学史学,试图把现代文学研究纳入新的学科体系和理论规范.探索有得有失、有喜有忧,丰富并延续了我的学术人生.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新诗的创作迄今已近百年。今天的"口水诗"与"散文化"泛滥,恐怕与"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这个口号下隐藏的某种进化论思维有关。现代意识不必尽由现代生活、尤其是流水账般的生活堆积来体现。重新思考并寻找真正的"诗质",即真正属于诗的元素因此显得必要。诗人沈奇的一组实验新作显示了汉语诗歌的独特魅力,也显示了与汉文化的深厚联系。这一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是:反顾"汉语字词思维","重新认领汉语诗性的‘指纹’及现代诗性生命意识的别样轨迹",并将之在汉语的血脉和族谱中予以消化与再造。  相似文献   

15.
历史地看,西学东渐使得"体用"之争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出现过"全盘西化"、"中体西用"、"中学之体开出西学之用"和"西体中用"等多种主张。比较地看,这些主张均表现出对"西学为用"的独重和对"中学为用"的轻忽。哲学地看,"人己"、"人我"和"天人"成为我们现代化过程当中的三大课题。面对这三大课题,对"中学为用"的呼唤成为一个迫切的时代问题。就"中学为用"的实质来看,依着儒家的基本理路,其主要脉络在"主体之门的开显"。"解铃还需系铃人","主体之门的开显"是化解上述三大课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联邦党人文集》作为自由共和主义的传承之作,对古典共和主义理念做了几个方面的颠覆,即由直接民主、“忘我”的美德观置换为间接民主、“勿忘我”的美德观。在法律系统上也完成了由大陆法系向普通法系的转换。并由此在共和主义理念中增加了宪政品质。  相似文献   

17.
作为法国当代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拉康解构了自我的中心地位,解构了主体,把精神分析学派带入一个新的领域。作为他的一切其它理论发展的基石,镜像阶段理论是研究自我的结构化,自己第一次将自身称为“我”的阶段。但是镜像阶段对自我的意识和对他者的认同虽然使人能够获得对自身的第一次确认,但是这种来自“镜中像”的确认却是视觉给我们的陷阱,一个影响一生的误认。   相似文献   

18.
人格心理学中的自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是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自我的跨文化研究和脑机制研究是未来自我研究的热点和趁势.百年来国内外自我研究存在精神分析取向、现象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种取向,以及"客体我"和"主体我"研究两大范畴.当前自我研究存在自我的综合性研究不足、客体我的研究多主体我的研究少、脑机制的研究局限于认知部分、对本土文化的自我概念研究重视不够等四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休闲问题引起了社会乃至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自著名休闲学者约翰·凯利提出:“休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 过程”以来,这一命题表现出了持久的生命力。但如今,究竟如何阐释和深化这一命题却成为当务之急。通过休闲活动中的 “认识自我”“解放自我”“创造自我”,从而使人成为“求真”“向善”“寻美”全面自由的人,已成为必要。这一探究对于深入休闲 本质与构建和谐社会均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禅宗以其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一种"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对中国文学产生全方位辐射,渗透和影响到审美及其他各个文化领域.在审美理论方面,禅宗在庄玄哲学影响的基础上,对"意境"理论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在言外等主要内客,以及意境的艺术创造,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促就了"意境"这一美学理论的最后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