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中考虑价格因素及PDL(承诺交货期)的供应链协调问题。并在线性需求函数下,构建了涉及PDL与价格因素的供应链批发价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研究表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批发价契约不能使供应链达到协调,而当供应商的批发价等于其生产成本时,收益共享契约能够使供应链达到协调,零售商在此时获得总收益的λ,供应商获得余下的(1-λ)。  相似文献   

2.
读了王新龙同志在《山西大学学报》一九八五年第三期上发表的《如何看待资本主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阶级属性》(以下简称《如文》)一文,觉得他在如何看待管理人员(他强调的是高级管理人员)的阶级属性和工资来源这两个问题上的观点,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我在拙作《春秋时代思想家的价格理论评介》(载《人文杂志》1980年第6期)和《战国时代思想家的价格理论评介》(载《中国经济问题》1980年第5期)两文中,对先秦思想家的价格理论作了初步评介。汉代思想家基本上继承了这些理论,但有着时代的特点,现简  相似文献   

4.
华人的第一代、第二代乃至第五代虽然取得了合法的美国公民资格 ,仍不得不面对“他者”的现实生活 ,经常受到“我是谁 ?“我从哪儿来 ?”等问题的困扰。在其《女战士》( 1976 )、《中国人》( 1980 )和《猴行者》( 1989)三部作品中 ,汤婷婷反映了种族问题以及美国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造成的华裔族群的“他者”感 ,从而强调了民族属性的重要性。汤婷婷试图透过历史 ,再忆传统文化 ,找回并重建华裔美国人的种族记忆 ,以此界定华裔美国人的民族属性。本文拟就牙买加裔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后现代属性理论探讨汤婷婷如何在其作品中书写自我 ,如何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建构华裔美国人的民族自我。  相似文献   

5.
在普通逻辑中,概念这一思维形式是传统词项逻辑首先要管重阐明的。但什么是概念呢?从流行的逻辑教材看,却没有统一的回答,没有取得共识。笔者认为,要正确回答什么是概念,关键在于解决概念这一思维形式倒底是反映对象的什么属性的认识问题,因为对于思维对象的把握,必须通过思维对象的属性的把握方可实现。但思维对象的属性并非都是单一的或简单的,而往往是众多的或复杂的,它们对于形成概念并非都是充分而不可缺少的。因此在讨论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什么属性时,就必须将属性(根据对形成概念的不同作用或地位)进行分类。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就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6.
最近阅读一本《形象思维问题参考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翻开正文的第二页,有这样的议论:“感觉是只能反映客观现实的个别的属性,表象也只能反映个别的客观现实的现象,诚然这种低级形式的认识是高级形式的认识的基础,然而单纯的感性的认识,并不是艺术的认识,就好像照相机所摄取的相片不是艺术品一样。”在另一篇《形象思维方法论》(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通讯》1978年第六期)中也谈到:“形象思维决不是单纯的直觉活动,决不可停滞于感觉阶段,决不能象资产阶级自然主义那样只要感性不要理性,照象式地反映生活的表面。”在人们平时交谈中也能听到类似的议论,如谈到一幅优秀美术作品或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来之不易时,特别是谈到创造形象  相似文献   

7.
自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篇章语言学和话语分析蓬勃兴起,它使语言学从对语言系统的研究发展到了对语言使用的研究,对语言使用的研究则超出了句子的范围,对大于句子的结构——句群、段落、篇章等进行研究,研究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反映篇章结构成分之间联系的衔接研究在现代语言学中引起了普遍重视和关注。一、衔接研究的提出率先提出衔接研究的主要是韩礼德。韩礼德受弗斯(J·R·Firth)搭配概念的启示,在话语结构中揭示了衔接范畴。有关衔接思想的最初萌芽,见于他的《文学研究与描写语言学》(1962)和《文学话语的语言学研究》(1964)二文。韩礼德(1962)在用语言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8.
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只有藏族史诗《格萨尔》的叙事结构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相类似,是天上→地界—天上的圆形结构,《玛纳斯》呈半圆形结构,即英雄在人间诞生→立功→牺牲→死而复生结构;《江格尔》中英雄在不同的章节中与不同的敌人斗争,人物是中心,串起时间和不连贯的事件,可视为串珠型结构。英雄史诗情节的最小单元是母题,但除母题这个最小的情节单元外,也可以采用比母题大的一种情节单元———史诗母题系列进行分析。由此又可得出:单一情节结构的史诗(单篇型史诗);串连复合情节结构的史诗;并列复合情节结构的史诗,而这三种结构其实是反映婚事(情事)斗争系列和反映征战系列的四种不同排列组合。  相似文献   

9.
宋人词集(包括别集和总集)的名称,除直题为《××词(集)》(如《张子野词》、《梦窗词集》)之外,尚有其他许多称呼。这些称呼,有的反映了词在形式方面的某些特点,有的反映了它的题材和内容方面的问题,还有些则反映出宋人对词体的看法和认识。现据《直斋书录解题》以及几部词丛编中所收宋人词集的名称加以归类、分析如下:一、词的合乐性和长短句式词在形式方面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它的合乐可歌,其二是它的长短句式。这在词的称呼上可以充分显示出来。(一)、合乐性方面:  相似文献   

10.
关于概念的定义问题,李先煜同志在题为《概念反映什么》一文中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其中否定“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的定义的观点,我们是赞成的。但是,李先煜同志否定这个定义的论据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不赞成“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的概念定义。但是,我们并不否定有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念存在,当然也不否认对象有本质属性,不否认“本质属性”这个概念本身。 李先煜同志是从否认事物有本质属性,进而否认“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这个定义的。他认为,“本质属性”这种提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的主要理由是:本质是内在的一般的东西,而属性是外在的特殊的东西;本质与属性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以“本质”来限定“属性”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 李先焜同志的这种观点是不能够成立的。 首先,李先焜同志关于事物属性的定义是不确切的。他说:“所谓属性,就是事物的本质(或事物的质,在这里本质与质是属于同一序列、意义基本相同的概念)在与其它事物发生某种关系时的外在表现。” 这个定义有两处不确切: 第一,在这里,发生某种关系的不是事物的本质与其它事物,而是事物与其它事物  相似文献   

11.
《经济研究》1963年第12期和1964年第5期,发表了杨坚白同志的《国民经济平衡和生产价格问题》和何建章、张玲同志的《试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价格》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的基本观点一致,都认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不仅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而且是一切社会化大规模经济所共有的,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存在的,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客观经济范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道路的问题,应该弄清楚。下面谈谈我们的不同看法,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1982年7月出版的《国民经济管理概论》一书的作者说:“任何社会的经济管理,均有二重性,即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社会属性,就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1982年9月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和1983年1月出版的《工业管理知识手册》的作者,也阐述了同样的见解。后来,在1983年6月出版的《国民经济管理学》(即《国民经济管理概论》的修订第2版)中,作者又补充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反复阐述管理的二重性原理。他认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  相似文献   

13.
关于“葆塞蛮夷”一词《史记》和《汉书》均有记载且附注释,国内史家也有提及和结论。就“葆塞蛮夷”的相关问题。英国汉学家迈克尔·鲁惟一在其《汉代行政纪录》一书中对“葆”行政属性和“葆”的地形学意义、武威汉简中“葆”字反映出的时间断限等问题提出了新曲观点。鲁惟一的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笔者根据简牍资料并结合传世文献相关内容认为其观点不乏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4.
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不仅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及其增长,而且在核算方法上通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从生产、分配、使用3个方面反映经济发展的全貌,反映经济的结构、经济增长的动力状况.  相似文献   

15.
李贺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写天上的“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地上的“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将进酒》)等等,惹人喜爱。李贺诗中的现实主义精神,针对着唐宪宗元和年间的形势而反映了史实,也应受到人们的珍惜。李贺诗中反映了不少史实。下面谈有关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李贺为什么和怎么样在诗中反映史实? 李贺为什么在诗中反映史实?清代宋琬《昌谷集注序》中有着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几  相似文献   

16.
《甘肃师大学报》1980年第2期刊载的陈炳应同志《西夏的诗歌、谚语所反映的社会历史问题》(以下简称陈文)是国内发表的唯一一篇涉及西夏诗歌,谚语的论文。这篇文章译引了苏联著名西夏学家聂历山撰写的《西夏文字及其文献》(以下简称聂文)一文中的六首西夏诗歌和二十七条西夏谚语,並对其反映的社会历史问题进行了探讨,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是文中一些译文  相似文献   

17.
王立亭同志在《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上,以《马克思关于价值和价值规律的理论准确吗?》为题撰文(以下简称王文),提出“价值和价值规律并不存在”,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不存在价值规律,只有价格规律。实质上,王文否定了马克思的价值和价值规律的理论。他的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1)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着价值范畴。(2)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本文就政治经济学这两个常识性问题与王立亭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并非人类独有的特征,而是生命的一种属性,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物质世界本身的属性。论文第一部分按照顺序反映了物质与心灵、自然与文化之间创造性出现的各个进化阶段及其差异:创造性物质、创造性生物界以及创造性心灵。接着论文主要探讨文学创造性(文学创作)问题。通过各种文学史中的例子,尤其以美国诗歌与小说为例说明,在一个重要意义上来说,文学创作可以描述成对物质自然本身的产生与创造过程的自我反思式的呈现与审美转换。然而,想象性文本具有的这种自我反思与转换力量,正好显示出自然创造形式与文化创造形式之间的互联性与区别,其中,文学无疑是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沃特·惠特曼的《自我之歌》、伊丽莎白·毕晓普的《鱼》、赫曼·梅尔维尔的《白鲸》以及唐·德里罗的《地下世界》都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逻辑学界,关于概念的定义,很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按这种意见,概念的反映对象就圈定在“客观事物”之内,而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又必定在“本质属性”方面。这个定义反映了思维实际吗? 我们知道,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一切,哲学上名之曰“客体”。细加考察,不难发  相似文献   

20.
章法论是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属于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文章学专著,书中虽然没有提出“章法”的概念,但他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却明显地存在着。可惜,章法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和评价。郭晋稀说:“《熔裁》是探讨熔意和裁辞的。”(见《文心雕龙注译》408页)詹瑛把《章句》列入“修辞学”。(见《刘勰与(文心雕龙>》76页)牟世金认为:“《附会》近于所谓篇章结构问题。”(见《文心雕龙译注》88页)周振甫宽泛地说:“《附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