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时期的"于"字比较句除表示差比意义外,还能灵活表达异比、同比、平比、极比、比拟等多种意义,这使它在古汉语中能满足基本的表达需要,因此使用普遍。学术界长期以来的关于"于"字比较句功能的传统认识应该予以纠正。先秦"于"字比较句构成成分较为单纯,造成了其结构和语义表达的局限性,这是它后来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乎"字比较句的功能为"于"字比较句所涵盖,二者没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
对"于"字比较句和"比"字句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于"字比较句的句法结构和成分比较单一,语义语用功能较为狭窄;"比"字句对各种复杂句法结构的容纳性强,语义语用表达功能更加灵活多样;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体分布也不一致.两种比较句各有独自的语义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福建仙游话差比句从比较标记(marker,M)上可以分出双标差比句、单标差比句和零标差比句三种。从仙游话差比句与其他闽语的比较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仙游话差比句的句法特征,它们具有闽南方言的特点,同时又有自身发展痕迹。双标差比句"SJ+并+ST+厄+A"是方言与共同语杂糅的产物。单标差比句"SJ+厄+A+ST"属方言特殊格式。零标差比句"SJ+A+ST"是最古老的一种格式,与共同语的历史演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而"在古汉语中使用比较频繁,在词性方面,一般认为多数情况下可作连词,偶尔也作第二人称代词.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只举了连词"而"的用法和作用,甚至把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的"而"也作为连词来看待.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79年9月版)则将"而"字的释义分为四类,其中第一项为第二人称代词外,其余三项均作连词.  相似文献   

5.
形比句是比较句的一个类别,指谓语是形容词及形容词性成分的比较句.从调查的语料来看,东汉至宋时,差比类形比句句式的肯定形式主要有八种类型:XA焉、XA於Y、XA于Y、XA乎Y、XA如Y、XA似Y、X比YA、X比似YA.否定形式主要有七种类型:X无以A于Y、X未必A于Y、X非A乎Y、X不比YA、X不如YA、X不似YA.否定形式的用量要远远小于肯定形式.肯定形式中,"X比YA"型句式最终成为汉语差比类形比句的主要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为"字带双宾语的结构都是"为动用法","为"字不含授予意义,从而证明《春秋左传注·僖公三十年》中"为晋君赐"非"有赐于君",而是被动句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回顾秦汉出土文献中"是是"句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是是"句出现的语言和非语言环境,得出"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不是系词,而是副词"寔"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不比"句多义性动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比"句从形式上看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但在意义上是不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不比"句不仅从形式上看是"比"字句的否定式,同时从意义上看也是"比"字句的否定式。"差比"本身包含"胜过"和"不及"两个意义空间,"不比"句在否定"胜过"义时必然留下两个意义空间:"等同"和"不及";在否定"不及"义时也必然留下两个意义空间:"等同"和"胜过"。这是造成"不比"句多义性的根本动因。"没有"句的功能是表示"不及"义,是从"不及"的角度去说X、Y之间的差比关系,因此,严格地说它不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不具有否定功能。  相似文献   

9.
主谓间"而"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而谓"结构在古汉语中十分普遍.本文试图从古代汉语(以先秦汉语为主)"主而谓"结构的语法形式着眼,考察"主而谓"结构的语法意义,并对主谓间"而"字的来源及发展作一探讨,以期对主谓间"而"字有一个历时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及比句是表示比较主体在比较参量上达到或略微超出比较基准的比较结构,"达到或略微超出"两种意义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同于平比、极比和差比的切分方式,是一种意义较为独特的比较类型,主要分布于东北亚。河南上蔡方言的及比句使用频率较高,其及比标记有"撵上""赶上""朝(住)""聑[thi53](住)""扛(住)""抵(住)""顶(住)"等,数量繁多且富有特色,形成了一个显赫的语法语义范畴。这些比较标记的语源义有达到、抗衡和贴近三种,可以追溯到中古汉语;其语法结构形式可以追溯到上古和中古的差比句。汉语方言及比标记词以上蔡为最多,周边县市依次减少,外省仅见于山东、山西和四川。  相似文献   

11.
"A不了多少"与"A不到哪里去"都可以表示言者主观评述的有限程度量,但二者在语义上并不完全相同."A不了多少"用于量差评价,表示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别小,多出现在差比环境中;"A不到哪里去"用于量否评价,表示评述主体某一性状程度有限,可以出现在差比环境中,也可以出现在常式评价句中.同样在差比环境中,二者优势比较范畴不同,影响构式评价色彩的因素也不尽相同.组构成分的差异、结构划分与隐喻映射路径不同造成了两个构式在上述使用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被动句是上古时期才出现的一种句式,<吴越春秋>作为成书于东汉的一部著作,其中的被动句全面地反映出了上古时期被动句的各种情况:"于(於)"字式;"见"字式;"为"字式;"为……"式;"为……所"式;"为所"式;"被"字式;"受(于/於)"式等.对<吴越春秋>的标志被动句进行穷尽性的调查分析,对于研究古代汉语被动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所"字三题     
"所"字内容相当丰厚,它主要用作虚词,而又兼跨多种实词词类.本文选取其主要内容的三方面源流、所属词类及几种重要的"所字结构"加以探讨.《说文》与段注对"所"释义有欠妥当,其本义当为名词"处所"义,理清其词义引申发展的线索."所"字是古汉语中跨类较多的兼类词,计有名词、形容词、助动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连词、助词、象声词等十类.通过考察五种常见的所字结构中"所"字的用法,论述其助词性质及对实词的指示与强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于古汉语中"得"的研究已比较系统,主要有以下内容:"得"作为助动词时的性质和意义,"(可)得(而)V"结构;"得"作为助词时"得"字补语句的语义类型和"得"的性质,"得"字补语句产生的时间,助词"得"的来源,"得"字补语句的前后段成分,"V(O)不得"结构;"得"的语法化原因,专书中"得"的用法等。但仍然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诸如助词"得"的来源等。对于"得"的语法化原因的探讨还缺乏深度,对于佛经等一些俗语文献中"得"的用法的研究也比较少。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见"母字也称"牙"音字,用现代语言学的术语来表述就是"舌根音"声母字.从郑张尚芳先生等的构拟来看,古汉语不但"见"系字有丰富的"舌根音"声母,同时古汉语的"影"系字也有丰富的"小舌音"声母.而在我国现当代少数民族语言中,苗瑶语的"小舌音"声母是比较丰富的.尤其是在现当代黔东苗语里,"小舌音"声母不但成系统地保留...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中位于性状形容词之前的“其”字,就词性、意义和作用来看,学界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作者结合文献中大量例证的分析和考察后认为,“其”字在句中以副词的形式修饰和限定后面的形容词,以此来强调事物的性状程度。这种形容词前的“其”字在语义上相当于副词“甚”,有较为具体的语法作用和词汇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之于”在古汉语中经常同名词或代词组成“名词(或代词) 之 于字介宾词组”的结构形式,位于句子之前。这是一种比较特殊而又常见的语法现象。这种结构中的于字介宾词组同一般用于状语或补语的于宾介宾词组不同,它的后面大多有语气词“也”字煞尾。即使没有“也”字,也是可以用逗号点断,与其后面的谓语句隔开的。这种句型,在古代典籍中是不乏其例的。请看下面各句:  相似文献   

19.
西双版纳傣泐语差比句的典型语序为"比较主体+比较结果 +比较标记+比较基准",结构要素并不总是都出现。西双版纳傣泐语差比句的否定式存在两种形式,含差比标记的否定和固有结构的否定。本语的比较标记l55与傣语其它方言的比较标记没有同源关系,由方位义语法化而来。西双版纳傣泐语受汉语影响较小,并没有像傣语其它方言一样,有借自汉语的"比"来表示差比,因此,语序也相对单一,更符合SVO语言差比句的共性要求。  相似文献   

20.
释"句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释了"句"、"读"二字的古义和引伸义,推衍了"句读"组字成词的过程,并对其异读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