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初礼乐文明制度是儒家礼乐思想的源头。孔子继承和创新了西周制度文明的精神,并注入了"仁"的内核,构建了人文主义礼乐观,后经朱子的"变礼宜世",把内核提到"理"的高度,构建了终极意义礼乐观,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价值观,体现出儒家思想与时俱进,适应不同时代要求的学说风格。礼乐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理想,儒学的现代化转型,不是彻底改变其礼乐思想的基本框架,而是赋予内核新含义。  相似文献   

2.
"仁"与"礼"的关系问题,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问题.孔子对"仁"与"礼"关系的探讨,奠定了中国儒学的基础.后世儒学,或者注重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学,或者注重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到宋明时期,便形成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对峙.  相似文献   

3.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一方面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在社会政治结构的形成与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个方面,即儒学在思想、道德、宗教、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与儒学在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及政治发展、演化中的作用紧密关联和互动,不仅构成了儒学的特色,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孔子的仁-礼思想结构,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方向和社会秩序结构的基础,既是维护、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又是对社会治理的探讨。从思想与文化,社会制度与文明传统的角度来探讨孟、荀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及意义,孟子继孔子之仁,发展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道德伦理的思想基础,而不是宗教伦理的思想基础。荀子继孟子之后改造了孔子的"礼"(注:孔子之"礼"关注社会秩序,荀子之"礼"关注政治秩序,是为改造),主张隆礼尊君,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政教合一的制度文化的基础。孟、荀对孔子仁-礼学说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形成外儒内法统治思想的两条主线,即外仁政,内礼法。董仲舒在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实践中弥补了孟、荀对儒学发展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身体观的历史原型无疑是周代的威仪观,但威仪观诞生于儒学创立之前,威仪身体气象之形成并没有同时伴随着内在心性的自觉。孔子创立儒学,摄礼归仁,其身体观本于仁而达于礼,真正意义上的儒家身体观由此诞生。人性论在孔子思想中并没有充分展开,《性自命出》的性情论是儒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性论,它把情设定为人性的内涵,它重视诗礼教化对心性和身体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其独特的身体观即性情化的身体观,成为孟子心性化的身体观的历史前奏。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持在北京和山东召开的“国际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和学术讨论会”,充分肯定了孔子思想及其儒学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还认为孔子思想在今天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和在全世界人类文明新发展中仍然具有它的价值。因此,对孔子思想及其儒学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去研究、发掘它的现实价值和现代意义。本文就此将参加会议的大陆、港台、  相似文献   

6.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 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封建宗法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7.
<正>儒学的历史,一方面是统治者对儒学利用、改造的历史;另一方面又是儒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但孟子的思想并不完全等同于孔子的思想。同样,孟荀并称,两者见解也不完全一致。汉唐经学、宋明理学,都有自己的特色,侧重点各不相同。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孔子以及儒学的命题和思想范畴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构成了儒学发展的历史。因此“儒家文化的现代化”是名正言顺的儒家文化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封建宗法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9.
试谈孔子的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仁、礼思想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命脉,孔子的事迹与他独特的性格,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儒生儒士。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多从历史文化背景上探讨孔子思想的根源。本文试图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有关孔子事迹与学说的历史文献,探究孔子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历程。这一研究庶几能够说明孔子思想的心理根源。孔子的气质普通心理学中的气质学说是一种假设,研究者试图运用个人的自然秉赋或生理特点,解释个人的行为表现。而对个人气质类型的确定,仍需要从个人的行为表现和生理特点上观察。据此,孔子身材孔武,行为冲动,情绪热烈而直率。从传统气质…  相似文献   

10.
颜炳罡 《文史哲》2002,(3):75-81
自孔子始,仁礼关系就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涉及到儒学发展的不同方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一思想系统存有向依仁以成礼和设礼以显仁两个向度发展的可能性。后世儒者如孟子等尊仁,依仁以成礼;而苟子等崇礼,设礼以显仁。两汉以下,降至明清,两种方式此消彼长,不断争胜较长。儒学在当代只有仁礼双彰,双向并进,实现依仁以成礼和设礼以显仁的有机结合才是自身发展的健康之道,才能为人类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1.
试论儒学对日本古代法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儒学对日本古代法文化的影响何勤华孔子创立、并经其弟子们发扬光大的儒家学说,经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中国官方的统治思想之后,也开始浸入中国的法律之中,成为中国法文化的基础。这一过程至隋唐得以完成,中国的法律"一准于礼",儒学与法律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2.
孔子政治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其思想方法上的伦理性,政治以道德为依归;孔子为实现其大同与小康的政治理想,确立了以仁与礼为基本精神的政治思想体系。仁与礼密切相关,各有其政治功用。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仁与礼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人际心理逻辑及庄子的反思谢阳举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一、仁作为孔子人际心理机质及其本源和效用我们先追寻孔子的礼与君子之道,来探求一下孔子式的人际心理是什么。孔子很重视礼,这个礼依赖的心理根据何在?《礼记·效特性》说:“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相似文献   

14.
鞠荣祥 《齐鲁学刊》2000,3(1):13-19
殷、周之际的文化转型在宗教意义上表现为由殷文化“尊神”传统向周文化“尊礼”传统的历史转换。孔子的文化选择及其相应的诗学思想是在“吾从周”的历史原则的具体引导下完成的。在宗教意义上,孔子诗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尊神”文化向以“尊礼”为实践理性目标的儒家文化传统转化的过渡性的思想标志。孔子诗学思想对古代宗教、神话的彻底的实践理性态度决定了“天人合一”观念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朱熹(1130—1200)是南宋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先秦以来儒学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继孔子、孟子、荀子之后影响较大的一位文化巨匠.本文就朱熹继承和发展儒学以及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谈点看法.一、朱熹儒学的新贡献(一)孔子儒学的贡献孔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开创人,而且开创了战国重知识、重人才的繁荣时代,他在文化史上的伟大贡献难以估量.孔子儒学的贡献是创立了以“仁、义、礼”为核心的儒家学派.  相似文献   

16.
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享有独尊的地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孔”的实质是反对孔子的偶像地位以及定儒教为一尊的形式,而不是反对孔子及其全部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些新文化知识分子从不同角度将儒学纳入现代化学科体系如伦理学、哲学、历史学等进行研究。它实现了孔子的真正平民化,恢复了孔子在历史上的诸子学地位,而且还在学术研究方面确立了一种新范式,为以后客观、公允地评价和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创造了条件并直接导致了儒学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仁在儒学中的地位问题,近年来在学术界争论颇多,本文就蔡尚思先生关于孔子学说中礼高于仁的观点质疑,充分肯定了仁在孔子学说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8.
儒学与中国封建政治吕明灼孔子、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与古代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各方面的结构与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孔子、儒学也就不会形成具有特殊历史特征的古代中国,甚至现代、当代的中国。孔子、儒学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几乎达...  相似文献   

19.
学界一般认为,孔子仁礼并建,孟子主要发展仁,荀子主要继承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仁"在荀子思想中则处于从属的地位。笔者经过对荀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发现"仁"在荀子思想中仍然处于基础性地位。荀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继孟子之后,着重发挥孔子"礼"的概念,注重从外在规范上展开,以"礼义"为核心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礼义构建中,荀子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以仁义为本,以礼义为用,更细致地分析了仁、义、礼、乐之间的复杂关系,传承孔孟仁政思想。荀子的礼义体系是一个以"仁"为基础,包含了仁、义、礼、乐、法、刑在内的博大体系,注重人道为本的礼义道德,强调体道与修身,发挥礼义的社会政治功能。荀子的礼义构建还担当了对儒家王道思想的传承,他既法先王也法后王,以圣人的理想人格传承和守护王道理想。荀子是一个与孟子有共同思想基础,有许多相通一致之处的儒学大家,是先秦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0.
论孔学的主体思想与秩序和谐理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贵礼重仁”是孔子思想的主体。春秋时期礼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仍充当重要角色,也给普通士人提供了进身的阶梯,孔子贵礼是和当时的礼治思潮相适应的。尽管礼是社会和谐秩序建构的重要手段,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新的整合,因此儒家的秩序理想难以化为现实,但孔子的秩序和谐理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