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小泉八云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创作中,再话文学创作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晚年的再话作品集<怪谈>最具代表性.从<怪谈>的创作背景和作品构造可以看出小泉八云<怪谈>选材来源及其西方思想倾向:<怪谈>虽取材于东方古典文学,但经过八云的再创作,便明显具有了西欧文学的特色,实现了东方素材与西方思想的融合.从"爱重于死"和"泛灵论"两个角度来探析西欧文学思想在八云再话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可以充分肯定八云<怪谈>创作中东西合璧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水浒》是一部深受人民欢迎的古典小说。但对它的评价又一直存在着分歧。照理人们应该很关心《水浒》问题的讨论,可现在人们却对评论《水浒》的文章兴味索然。《水浒》的评论引起这样的反响,是值得研究者们重视的。这种状况,无疑是“四人帮”实行封建法西斯专政造成的必然结果。但事情并不这样简单。粉碎“四人帮”之后,许多研究《水浒》的同志拨转马头冲破“禁区”写出一批新文章,但《水浒》研究中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影响很深,不进行彻底清理,研究工作很难能有生气。要拨乱反正,就得正本清源搞清《水浒》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症结所在,否则就“反”不到“正”上来。因此,本文想就解放前、建国后、文化大革命三个历史阶段《水浒》研究状况,探求一下《水浒》研究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自然美的追求由先秦发端一直影响至今,并长盛不衰。在《诗经》中就已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再现。《毛诗传笺》作为《诗经》的注释作品继承了对诗中所描写的自然美的欣赏,并在注释的过程中再现了自然美。这是注释者对自然美的审美体现,同时也丰富了注释的内容,使读者更好地去领会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4.
齐学东 《求是学刊》2013,40(5):142-148
在根据古代小说改编和新编的动画影视作品中,和《西游记》相关的作品最多、最成功。从解释学、接受美学的维度看,小说《西游记》在改编和新编成动画片时,因为小说语言转换成动画画面、原著文本的历史视野和导演们的当代视野的融合、观众的期待视野对创作和欣赏的作用,使得动画作品和原著不可避免地产生差异。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作品都尽量保留原著的情节、人物形象,通过作品传播古代文化,给人以教益。新编类型的作品,更关注娱乐性、趣味性,以搞笑为能事,但也能激起观众对原著的兴趣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潘慧琼 《唐都学刊》2008,24(6):30-33
王维和他的<辋川集>是后人评论王维以禅入诗的重要作品之一,但在现存的唐人选唐诗十三种中没有提到其中的作品.原因之一可能是<辋川集>没有得到及时的传播,但更重要的是和时代审美趣味相异.从整个唐代五绝的创作和评选情况来看,五绝在唐代已经在七绝的崛起中成为创作相对冷落的领域,而唐代五绝在审美趣味上更注重波动的俗世情怀,<辋川集>冷静的禅风在宋代以后才开始日益受到重视和欣赏.这一过程正说明文学审美趣味乃是随时而变的.  相似文献   

6.
《水浒》的基本思想倾向是什么?主要有三种意见:农民英雄史诗说,忠奸斗争说和 市民说。三种观点,都不能函盖《水浒》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全部内容。三家论点虽然 各异,但在研究方法上却有一个共同缺陷,即没有把作家的主观创作意图、作品的客观 主题思想和作品的客观艺术效果这三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在《水浒》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对这部书的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存在一些不同认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及作者的创作意图都是通过人物形象体现的。因此,我们解决《水浒》研究中的一些认识上的分歧,重要的一点是要着力具体地分析最能体现这部书的主题思想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8.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制约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因素,一是滞后的社会政策制约着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二是家庭的经济地位、职业背景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存在明显的影响;三是学校的差别待遇影响不同类型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9.
周荣 《社会工作》2009,(6):62-64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制约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因素,一是滞后的社会政策制约着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二是家庭的经济地位、职业背景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存在明显的影响;三是学校的差别待遇影响不同类型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0.
《我弥留之际》中《圣经》话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颂 《学术交流》2003,(2):136-140
福克纳是一个善于在其作品中体现《圣经》文化意蕴的作家 ,对他来说 ,《圣经》不但是一种作家自觉遵守的创作原则 ,而且也是一座庞大的文化博物馆 ,为作家的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在福克纳的小说中 ,主题的提炼、情节的展示以及叙述话语的选择和运用 ,都清晰地表现出《圣经》的原型特征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江春媛 《社科纵横》2013,(1):270-271
审美愉悦是小说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实际,思考当下意义,获得审美享受,产生情感共鸣。这是读者对作家和作品的肯定。作家通过多种方式可以带给读者审美享受,这需要读者去了解和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象征寓意和主题意义等等,分析的过程是读者走进作家作品的方式。一部作品的成功有多种原因,本文从小说美学的视角,通过对理查德·赖特《土生子》的赏析,探讨赖特的写作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凸显《土生子》背后的美学意义,指出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是《土生子》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李汝珍对《西游记》十分熟悉,《镜花缘》中有关女儿国的描写曾受到《西游记》的启发.将两部作品对女儿国的描写放在一起来看,在内容、情节设置、结构方式乃至风格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不过两书所写女儿国的类型、描写的重点不同,表达效果自然也不一样,这与各自创作动机的差异有关.两书对女儿国的描写都相当精彩,各尽其妙,自成一体,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3.
萧红,原名张 莹,三十年代初在萧军同志的影响和帮助下,踏上文坛,在东北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左翼文艺活动。笔名“悄吟”和“田娣”。从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到与萧军自费印刷的短篇小说、散文集《跋涉》的出版,萧红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她比较熟悉的东北农村社会生活为素材,用血淋淋的事实反映了在日伪统治下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打破了东北文坛上为日伪反动黑暗统治歌功颂德的汉奸文学的一统天下。作者还大胆热情地歌颂了在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因此,萧红受到日伪特务机关的仇视和迫害。在中共东北地下党组织的关怀下,萧红和萧军一…  相似文献   

14.
1957年作家曲波根据自身战斗经历改编而成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出版,当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林海雪原》的文本几经再创作,由此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1958年首演后被改编成样板戏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2003年上映的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可称为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各个时期被国家给予了支持的作品,它们在主旨上一脉相承,但在艺术上又各具特色。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谱系,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朵奇葩。同时《林海雪原》的文本流变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影响也是新中国社会演进的一个缩影,《林海雪原》的文本流变终究反映了主流思想与大众文化的互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阐释方式正是这种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牛建伟 《社科纵横》2007,22(5):164-166
曼斯菲尔德与契诃夫同为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他们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圈,但他们的作品在叙事手法方面有着惊人相似之处。他们的作品都以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生活为素材,揭示生活的本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偏重于感性,契诃夫的小说则偏重于理性。  相似文献   

16.
一忠实与超越在由一种艺术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创作中,素来就有“忠实说”与“创造说”的尖锐对立:一说要忠实原著,改编者不得改动原著的情节乃至于细节,每一部小说搬上银幕,都会因某些情节的改动、增删而争论不休;一说改编是再创作,改编者有权根据自己艺术表现的需要对原著作自由的改动。国外就有一种改编理论,认为改编不必照顾全篇,仅凭原著的某一点就可以生发开去创作一部新作,有极强的主观随意性。匈牙利的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要求改编者“把原著仅仅看成是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过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在美国文坛上的杰出地位和他对美国文学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海明威作为一名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却一直是评论界论争的焦点。无论是认为他的作品中只有硬汉形象、具有厌女情节,或者认为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个男性作家强烈的女性意识,又或者将他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简单分为妖女和天使,都过于笼统、简单。本文试图以《太阳照常升起》这部长篇小说为解读对象,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阿什利.勃莱特与众多男性角色的关系,从而较为客观地探究海明威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盛晓玲 《社科纵横》2013,(9):140-142
文章针对文化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在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中运用原著与影视改编、不同作品之间、同一题材作品等三种对比式教学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欣赏和理解能力,并且增强对专业的实践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王丹 《社科纵横》2007,(9):99-101
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文心雕龙》和《文选》为后世的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和欣赏提供了蓝本。诔文作为一种哀祭文体,刘勰和萧统均对其进行了深入地评述和精心地选取。刘勰和萧统在诔文观念方面所表现出来相异之处,反映了他们文艺理论内涵的不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共同的文艺背景下相通的文艺思想。通过对现象和原因的分析,来辨别《文心雕龙》和《文选》的诔文观念。  相似文献   

20.
陈天竺 《社科纵横》2006,21(1):101-103
莫言一直是新时期作家中勇于探索的一位,他自称《檀香刑》这部新世纪力作是其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本文从“猫腔”着手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莫言正是用地方小戏“猫腔”的声音给作品定调,帮助作品实现了“大撤退”———作品民间性的更大回归,同时带来了整部小说的音乐性、通俗性和丰富性,促成作品悲剧主题的转化和升华,并预示着民众的觉醒。莫言由此实现了对以往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