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区域经济如何加快发展的已成为各级领导关注的焦点问题。“区域经济”,一般来说有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它是按照地域特点划分,跨越行政区域的经济协作区域。比如,环渤海经济区,它包括了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北京等省市;再如,我国南方的“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都是跨越包括几个省市在内的经济协作区。第二个概念,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区域经济。比如,  相似文献   

2.
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将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整体发展战略布局,天津滨海新区有望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之后列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三增长极”。为此,我们整理和分析了近几年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经济区域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和发展状况,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AHP-EW组合权重优化模型,测算2008—2018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以全国、三大海洋经济圈以及沿海11个省份等不同层次空间尺度为视角,全面描述我国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2008—2018年我国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且地区间差异呈先缩小后小幅扩大的态势。(2)研究期内我国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创新和开放维度差异显著,呈两极分化现象,其余3个维度地区间发展相对较为均衡。(3)依据系统聚类分析原理,进一步将沿海11个省份按梯队划分成引领型(上海、广东)、短板型(天津、山东、江苏)、追赶型(浙江、辽宁、福建、海南)和落后型(广西、河北)4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类型区。  相似文献   

4.
成渝经济圈是我国区域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基于成渝经济圈构建的制度背景,以2006—2020年成渝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否能够促进成渝地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发现,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能够促进当地制造业企业创新,具体表现为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的双重增长;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该效应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促进产业集聚、缓解融资约束是成渝经济圈一体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张璞 《统计教育》2009,(6):55-59
本文在传统的新古典收敛理论的基础上,以增长回归方法为主要分析框架,采用2000—2006年“呼包鄂”三市的截面数据,探讨该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呼包鄂”经济圈内部进一步提高市场化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中进行合作谋求多赢。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长三角经济圈与京津冀经济圈在全国的地位及比较分析,讨论两大经济圈发展状况和在各自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长三角经济圈需要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解决产业同构问题,协同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京津冀经济圈则亟待完善区域一体化设计,强化市场调节作用,形成整体产业互补和分工。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理论正在继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发展理论后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区域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随着其地区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造业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其制造业集聚程度与地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结合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的计量方法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工业增长集聚弹性进行估计并就三大经济圈的增长集聚弹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正>为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下简称“双城经济圈”)建设及发展的现状、特征,川渝两地统计局构建了包含三级共45项指标的双城经济圈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监测结果显示,双城经济圈发展总体处于平稳态势,高质量发展势头向好;各子系统发展差异较大,现代经济、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子系统发展较好,而由于疫情期间民航运量减少,基础设施子系统受疫情影响比较明显;区域集聚效果明显,双核引领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9.
推动绿色制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以网络拓扑结构模型为基础,从绿色经营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环境共生能力和绿色创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区域绿色制造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绿色制造发展指数进行综合测度分析,并进一步采用系统聚类法对各省份进行梯度划分,进而探索区域绿色制造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绿色制造发展指数常年处于较高水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指数普遍较低,我国绿色制造发展水平从沿海向内陆递减,梯度差异明显;各省份绿色制造发展水平可依次划分为五个等级,省际差距较大,且绿色创新能力是区域绿色制造发展水平的首要影响因素;三大经济圈绿色制造发展特征各异: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效应”显著,珠三角经济圈的“虹吸效应”明显,而环渤海经济圈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0.
李牟 《四川统计》2014,(4):30-31
泸州地处四川省东南部川滇渝黔结合部和长江、沱江、赤水河交汇处,是成渝经济圈、泛珠三角合作区、攀西一六盘水等区域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煤、煤层气、硫铁矿、天然气等能矿资源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以酿酒、化工、能源、机械为支柱产业,是全国著名的化工基地和闻名遐迩的酒城。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对比国内外研究差异,对区域品牌进行了狭义和广义界定;在此基础上按照区域特性和品牌特性对区域品牌类型进行了划分;然后依据区域品牌不同类型,构建了区域品牌形成与成长的概念模型,分析了区域品牌形成与成长二阶段的影响因素;接着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选择区域品牌类型中特征最明显的区域农产品品牌,进行了定性的因果回路图和定量的存量流量图绘制,构建起区域农产品品牌系统动力模型;最后以山东日照绿茶的实际调研数据为例进行了仿真模拟与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通过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益能够降低成本,从而额外获益。运作良好的区域物流系统能够为产业扩张奠定基础,但同时其自身又具有一定脆弱性,因此可以考虑这二者协同发展。随着京津冀协同被纳入国家级发展战略,北京-天津-河北经济圈的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文章从协同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基于序参量的协同度模型,对近10年的京津冀产业集群与物流系统间协同情况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系统改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定量测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各级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以容量耦合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系统及其耦合发展效率测度模型。以2010年度横截面数据为样本,对中国31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进行实际测度,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依次降低;31个省份中,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安徽6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领先于区域经济空间的发展效率,其余25个省(市)的发展效率则滞后于区域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14.
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空间经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泛珠三角经济圈11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状况、技术水平的差异程度,对泛珠三角经济圈进行空间上的分类,把空间特征相似的地区聚成一子区域,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泛珠三角经济圈各子区域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5.
胡占琪  宋辉 《中国统计》2007,(10):40-41
京津冀区域作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发展的第三大经济圈,近年来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本文应用投入产出模型对该区域2010年的的产业发展进  相似文献   

16.
《四川统计》2011,(6):4-5
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要加强合作与竞争 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向纵深发展,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历史也证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就越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要考虑整个区域的生产力布局,考虑区域范围内,怎么做到要素配置最经济、区域整体竞争力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7.
刘璐 《浙江统计》2011,(8):48-49
近年来,长三角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坚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的指导思想,通过对杭州经济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明确了杭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圈副中心城市之一的发展目标,提出强化“文化长三角意识”、提高制造业影响力、加快建设金融中心、壮大信息服务和软件业、提升会展业发展质量、强化城市发展空间等策略。  相似文献   

18.
钱方明 《浙江统计》2011,(11):23-24,29
节能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近年来我国区域间产业竞争的重点领域之一,其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等特征。区域节能产业形成与发展涉及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面市场主体。从价值链角度探讨区域节能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机制,并分析了制约其发展的地方政府政策偏好等四个因素,从而得出:在国内节能市场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区域节能产业发展时应加强国内价值链的构建,促进区域分工与协作,提升我国节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时期是内蒙古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内蒙古的关键时期.京津冀经济圈加快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为内蒙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文化产业的悄然兴起凸显着统筹发展的新亮点。为了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进程,增强山东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