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长篇小说 《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所揭示的上流社会、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处境, 以及女主人公莉莉·巴特的性格弱点, 探讨了莉莉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珍珠》女主人公胡安娜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文本开始时,胡安娜处于无话语权的被叙述地位,之后逐渐在寻找自己女性力量的道路上踽踽前行,最后达到男女平等的平衡状态。作者用其卓越的写作技巧把对女性深切的人文关怀隐藏在文本中,情节看似平淡合理,实际上彰显出人物形象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 一位年轻的电视台助理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三个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临终时的实况”的电视片,这就是匈牙利作家伊什特凡·艾肯的中篇小说《玫瑰花展》(载《译林》八二年第三期,张铁夫、廖子高译)的基本情节。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然而,通过这简单的情节,我们却看到了三个在死亡面前一无所惧的乐观、悲壮、崇高的艺术形象。作者描绘了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几束喷香吐艳的生命的玫瑰。(一) 生命,是宝贵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无限期地拥有它。在生命的尽头,死亡正在默默的等待着每一个人——很遗憾,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就正面临着这种威胁。这是三个身份、经历都各不相同的人。加波尔·达尔瓦什是一位在学术界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4.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大都注重描写人物情感纠葛 ,似乎从不涉足社会思想政治意识。其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情节简洁 ,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的情感成长历程———由一个庄园上被人忽视的小女孩到后来与自己一直喜欢的庄园二少爷埃德蒙·贝特伦结婚 ,最终成为庄园上的精神主人。然而 ,以后殖民文化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剖析 ,就会发现 ,在这些美丽的爱情故事背后隐藏着简·奥斯汀强烈的文化帝国主义思想。生长于英帝国殖民扩张时期的简·奥斯汀 ,具有显著的资本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文化观和价值观 ,其作品中流露出对英国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支持和赞扬。  相似文献   

5.
女性哥特理论认为,女性哥特小说在情节、叙事技巧等方面,与男性哥特小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说的情节多围绕女主人公逐步揭开男性社会向她隐藏的秘密而展开。《吕蓓卡》中,达芙妮·杜穆里埃通过对女主人公在逐步揭开秘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从无知少女到成熟女性的蜕变的描述,延续了女性哥特创作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达吉雅娜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长篇《安娜·卡列尼娜》中着力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在世界文学艺术画廊里占有突出的地位,至今仍然保持着强大的艺术魅力,依然能够扣响着亿万读者的心弦。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这两个艺术形象的评价,却一直褒贬交错,毁誉不一,相互龃龉。推崇备至者有之,竭力诋毁者有之;两种极端。时有发生。对于达吉雅娜,有人誉之为“道德的象征”、“不夹杂任何杂质”;有人褒她“具有一颗正直良心的少女”,“属于那个时  相似文献   

7.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作者约翰·福尔斯在小说中运用后现代主义叙述技巧,利用和变用了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一些常见的人物主题--阅读浪漫传奇故事的女主人公、掩盖事实真相的女主人公、身为家庭教师的女主人公以及身为孤儿的女主人公,并在这种变用中对维多利亚时期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和质疑.  相似文献   

8.
《觉醒》是十九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183;肖班的代表作,讲述了女主人公爱德娜&#183;蓬迪里埃不断觉醒的故事。在格兰德岛度假期间,爱德娜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在宇宙间的地位。然后,她离开家庭去寻求自由。最后,她在大海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爱德娜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她没有正确处理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自由意味着责任,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的外国文学形象画廊中,要论刻画得最生动美丽、最能撼动人心、使人过目不忘的女性形象,当属安娜·卡列尼娜和简·爱.她们一个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于1877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一个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虽出自不同国度,不同性别的作家之手,但在她们身上却不乏其共性,皆以其独立的人格力量及对爱情的矢志追求,激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其作一浅要分析,揭示出她们永具魅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是一部惊世绝俗的爱情小说。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用两条线索四组婚姻位男主人公煎熬在爱情中的孤独曲尽其妙。小说的主人公真正意义上应该是凯瑟琳。作家的浪漫主义手法有得有失。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人类感情的更高意义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中反讽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曼·赫·艾布拉姆斯对反讽的定义和德·柯·缪克的反讽学的理论,结合叙事学的阅读方法,重新观照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解读出小说的美学意义主要在于其反讽结构:即通过塑造一个幼稚而自负的女主人公并使她成为一系列反讽的对象(因其自以为是的臆测一次次在现实中遭受挫败),而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并最终获得幸福的女性的故事。同时指出,结构反讽的运用也使读者成为反讽主体而能够积极参与小说的反讽——亦即它的艺术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欢乐居》是 2 0世纪初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劳伦斯·塞尔顿是《欢乐居》中女主人公莉莉·巴特的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朋友 ,他那脱离实际的“精神共和国”的理想以及他对莉莉的苛刻与冷漠是毁灭莉莉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他们的眼睛看上帝》是著名黑人女作家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小说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家对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作家通过这种多视角的写作手法 ,成功地完成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的过渡 ,从而较全面、客观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珍妮无所不在的声音 ,即整个黑人女性声音这一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4.
浅析《紫色》的书信体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色》(TheColorPurple)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AliceWalker)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采用书信体形式,全书由92封书信构成。在小说中,艾丽斯·沃克娴熟运用现代叙述技巧,采用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但又不局限于第一人称,并从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让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随着人物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人物的思想情绪与主观体验,从而清晰透视到女主人公茜莉从麻木、觉醒、抗争到独立的心灵感受和生活历程。本文从《紫色》的叙述技巧和主人公个性的成长两个方面分析《紫色》的书信体风格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曹禺的话剧《日出》和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都对金钱社会进行了深切的揭露和批判,并且都对“日出”所包含的希望表达了期许,有展开比较研究的价值。最能体现两部作品的可比性的是作品的女主人公陈白露和纳斯塔霞,这两个艺术形象体现了各自时代女性解放的艰难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的小说《浮升》塑造了一个在现代文明条件下的加拿大人的形象。小说中巧妙地充斥着多层主题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自于祖先和原始文化的影响及语言隔阂都在小说中得到展示。经过一系列的心灵的启示 ,小说的主人公终于罢脱了困惑 ,走完了她苦恼———反思———醒悟———升华的心灵历程 ,主人公不仅找到了自我 ,还找到了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道德、情感与认知是简·奥斯丁小说的三个核心要素,也是困扰小说中所有女主人公的主要问题之一。与其他几部作品中女主人公不同的是,《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范妮·普莱斯虽然从小寄人篱下,却养成了同时代女性难得的独立人格和智慧。在面对道德绑架和情感冲突时,范妮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独立的认知判断。《曼斯菲尔德庄园》所展现的女性独立不依赖于物质条件、不为世俗道德所束缚、不为情感所羁绊,是一种认知和心智的独立。  相似文献   

18.
在凯特·肖邦的长篇小说《觉醒》中 ,“一个孤寂的灵魂”是作家给予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最贴切的标签。爱德娜的“孤寂”不仅体现在她的自我感觉上 ,还体现在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上。爱德娜在孤寂中思考 ,在孤寂中存在 ,在孤寂中觉醒。她对“妻业”、“母业”、贞操观的怀疑和否定成为后来女性文学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母题。  相似文献   

19.
对《呼啸山庄》主人公希克厉的再认识袁若娟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问世半个世纪以来,遭受了种种非难,其原因大多在于它的主人公希克厉。人们实在不明白,女作家何以要让这么一个人间恶魔占据小说的中心地位。为此,有人特地“奉劝诸君,……把《呼啸山庄》烧了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人情一派的分支狭邪小说曾经风靡数十年.其繁盛局面打破了乾嘉“红楼”之后小说界的沉寂.使小说创作从低谷里走了出来。据外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当时流行的狭邪小说有几十部之多。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冲专门论述了《品花宝鉴》、《青楼梦》、《花月痕》、《海上花对传》四部狭邪小说·而将张春帆的《九尾龟》界定为“溢恶”之作·胡适、阿英也日其为“嫖界指南”而斥之,这使后世论者多不敢问津于此书而专注于《青楼梦》等其它作品的研究。本文意图通过对史料的征引和分析·重新确立《九尾电》的文学地位·驳斥那些妄加之辞.还其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辩证地、科学地挖掘作品所包含的认知价值.探求流氓才子章秋谷这一新形象的典型特性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认为.作为耶小说的“溢恶”之作.前人对其看法多有误.所论失之公允·兼之没有能够全面理解鲁迅对《九尾龟》的论述,因而都把视点投向别处,埋没了其地位和价值。实际上·鲁迅对《九尾龟》这部小说还是特别重视的,他把《九尾龟》作为狭邪小说的一个重要层面.归入“三变”(溢美、近真、溢恶)中的末一变.并以如炬目光透视出了小说及其主人公流氓才子章秋谷形象的时代意义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