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多年从事东南史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中外文献资料,吸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滇越”的族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否定了史学界通常采用的观点,得出“滇越”并不是傣掸民族先民建立的国家,“滇越”与傣掸民族历史没有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百越民族史整体研究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认为分布在中国南方及中南半岛的壮、傣、佬、泰、掸等族共源于古代的百越民族 ,因此 ,可以从地理生态环境、考古学材料、民族分布、民族形成等不同视角进行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壮侗语诸族已确定的有壮、布依、侗、傣、水、黎、仫佬、毛南8个民族,人口2300多万。关于它们与泰国主体民族泰族的关系,上世纪末即引起关注。但直到40年代,主要注意的是基本词汇共性。如李方桂所构拟的“侗台语族”中的台语支,其西南语群包括了泰语、傣语、老挝语、掸语、阿将含语和越南西北部的白泰、红泰与黑泰语;北部语群主要是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中部语群为壮语南部方言及越南北部的依、土、岱诸语言。近20多年来,学者开始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它们的共性,本文拟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越族先民自古就居住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一些海岛上。长期的水上活动,炼就了越族先民善于驾舟的本领。《越绝书》说:“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是“越之常性”。从江河和沿海活动,逐渐到进行远距离的海上航行,是古越人水上活动能力的必然发展。百越先民是开拓我国南方海外交通的先驱,他们同南迁的汉人一道,共同开发了海外经济文化交流事业。 1 秦汉时代,番禺、合浦和徐闻等港口,已是我国南方海外交通贸易的门户。番禺(今广州)濒临南海,扼三江(北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汉族、南方少数民族的悠久交往,壮语方言及其口语,汉、傣等邻族语言的同源及底层,地名的"化石"特性,民族习俗的文化内涵及文献记载等方面对今壮语"板"与今汉语"蛮"的历史渊源再次进行了考察.认为壮语"板"原为古代壮族先民的族称,汉语"蛮"最早只是"板"这个古代壮族族称的音译而非古代汉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相似文献   

6.
:《华阳国志》在汉文史志中首次明确记载了纳西族先民的活动。本文通过字义与有关问题的探讨 ,对这一记载中的难解句提出了新的看法 ,认为“刚”之“刚”取自《易·说卦》 ,并进一步辨明“摩沙夷”即今纳西族 ,其分布区域在今盐源西至宁蒗一带  相似文献   

7.
古代民族志     
百越越族本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它的支系繁多,分布很广,所以又称“百越”(古代越、粤通用,“百越”,有的古籍上也称“百粤”)。“百越”一词首见秦人所著《吕氏春秋·恃君览》。见于史籍的百越支系主要有春秋时的于越,战国时的扬越,汉代的瓯越、闽越、南越、骆越、三国时的山越。它们与现代的壮、傣、黎、侗、水、仫佬和  相似文献   

8.
结合有关越族的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文章提出了一些与传统看法不同的结论。认为“越”、“于越”之称均来自中原华夏族,而非源于越族本身。春秋后期,越族的活动区域北至今江苏北部,西至安徽中南部和江西东北部,南至浙江西南部,东至大海;战国前期,扩大到今山东南部和福建中部;到战国中后期,进而向南迁徙至今广东东部一带。  相似文献   

9.
长沙蛮初考     
东汉时,“长沙蛮”同“武陵蛮”一道,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早的记载同样见之于范晔《后汉书》。范氏在书中转述了关于盘瓠的传说,认为长沙蛮和武陵蛮均属盘瓠之裔,并多次记载了“长沙蛮”的活动情况。但自东汉末年以后,“长沙蛮”一词却又从史籍中消失了。这支“蛮”族是否不存在了呢?显然并非如此。另外,长沙蛮与武陵蛮虽同属盘瓠集团,其实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他们分别属于不同民族的先民。笔者已撰有关于“武陵五溪蛮”的专文,这里拟再就长沙蛮的源流、归属诸问题,初步作些考察。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政权先后兴起于云南,版图包括今云南及其附近地区。傣族是自古居住在云南的一个兄弟民族,亦曾建国称王。国内学术界对以彝族和白族为主体建立南诏、大理政权的看法,已经成为定论。但对南诏统治者是彝族还是白族,尚有不同看法。国外研究者中流行较普遍的观点,则是南诏、大理政权为泰族所建立。他们所谓泰族,实际包括了同属一语族的不同民族,且把我国傣族亦包括在内。如果从语言系属的角度说,傣语和  相似文献   

11.
河姆渡文化是东南江海文化的代表,它具有开放性特色。河姆渡人即是越族先民,海洋是他们的驰骋之所。他们带着水稻向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发展。历史上的“有巢氏”、“姚墟”、“羽人”国等,指的都是河姆渡地区居民,就是越族先民。  相似文献   

12.
巴人族源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古代巴人的族属,历来各家之说相去甚远,但这个问题又是治巴史的人必须弄清楚的。如果大略地归纳一下,从前有关巴人族属或族源的说法约有以下数种: 一、徐松石在《粤江流域人民史》中,认为巴是壮泰系民族的先民。①二、丁辅在《西南民族考释之二》中,认为巴是苗瑶系民族的先民。②三、童恩正在《古代的巴蜀》一书中,认为巴族的一部份成为后来僮傣语族诸族先民集团之一,另一部份成为后来的苗瑶语族诸族先民集团之一了。③  相似文献   

13.
“于越”是百越中较早与中原的华夏族发生关系的支族,因而较早为华夏族所了解。关于于越的历史,史籍上记载也比其他支族多些。由于这种关系,许多学者在研究越族历史和来源的时候,往往用于越代替整个古越族,把于越的族源当作整个古越族的族源,以致造成了一些失误和不必要的争论。我们认为,于越是百越中较  相似文献   

14.
傣族自称Tai~2,泰族自称Thai~2,根据泰文的写法来构拟,其古音可能是Djai~2。傣、泰不仅在风俗习惯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在语言上关系更是密切。傣语和泰语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语音上有许多共同点,即使某些方面不同,其内部也是很有规律的;词汇上都保留着早期共同的基本词汇(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同源词就有2千余个);语法方面也是基本相同的。傣、泰还有历史悠久的文字。在泰国发掘到的第一块用泰文写的著名的蓝甘  相似文献   

15.
国内学者大多主张泰人起源于越人,但对于从越人到泰人的演变过程绝少论述。本文希望“填补”这一空白,提出了“百越文化区”的概念,将古代“百越”划分为A、B、C三个区域,通过区域文化发展演变的不同道路,追寻泰族形成的一般过程。结论是:泰族在C区形成,不是从A区搬来,也不是从B区搬来,迁徙并不是民族形成的原因。国内学者对“泰族南迁说”或“泰族建立南诏说”多有批判,但对于抽去南诏史以后的泰族古代史较少论述,本文希望“填补”这一空白,安排了泰族古代史的一般序列,并提出了泰族形成的时间及其依据。“填补”两个空白,是本文希望达到的目的。本文上篇载《思想战线》1990年第6期。  相似文献   

16.
“架壑船棺”是我省考古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曾先后二次参加了调查,现就调查所得,结合文献、考古、民族学资料,就族别、葬制、年代诸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由于水平低,寡闻陋见,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族别问题的探讨关于武夷山架壑船棺的族别问题,目前分歧较大,或曰属“山越”,或曰属“闽越”。据我看来,二说均美中不足。越,史称“百越”,支族很多。有见于史籍的,有未见于文献记载的。故武夷山架壑船棺究系属于越族中的那个支族,应予辨明。  相似文献   

17.
吐蕃以前,汉文史籍通常把青藏高原各部落划分为羌和氐,有时称为戎者,也就是羌,并且羌氐互用,有时把羌称氐,有时把氐称羌。羌和氐实际上就是吐蕃以前今藏羌两族先民的两个历史民族区,诸羌发展成今藏族,氐发展成今羌族和“白马人”。在这两个历史民族区中,还有若干小历史民族区和众多的部落,汉文史籍列了许多名称。  相似文献   

18.
在祖国群山绵延,沟壑纵横的西南高原上,曾纵贯着一条联结中国与西亚、海外国家的重要国际交通路线,即“西南丝绸之路”。至迟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地(四川)商人就历尽千辛万苦、驱赶着驮运丝绸等物的马帮,沿羊肠小径,过青衣(今四川雅安)、邛都(今四川西昌),渡金沙江,再经过叶榆(今云南大理)、桐师(今云南普洱、思茅)、滇越  相似文献   

19.
早期泰北泰庸人属于傣泰民族群体中的分支,是后来泰国北方主体民族的先驱,对早期泰国北方政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学者由于受对泰国相关文献资料掌握不够全面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对早期泰北泰庸人的渊源及形成过程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结合泰文文献的研究表明,从中国南方迁徙到中南半岛地区的傣泰民族中的不同分支在不同的时期先后迁到了泰北谷河流域清莱、清盛一带,与当地的拉瓦、克伦等民族相互杂居、通婚,最终形成了早期的泰庸人。  相似文献   

20.
《史记·大宛列传》说:“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能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根据这一记载,有关专家对乘象国或滇越这一地名进行了研究,认为乘象国或滇越应是当今云南省德宏州及其附近的大片地带,其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