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异化”(Alien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Alienatio,意为疏远、脱离、转让、他者化,主要指某者成为他考、某者将自己推倭于他者、某者把自己的东西移让给他考①。从此出发,该词逐渐作为科学术语固定下来而分裂为二:一是作为普通的、一般的科学术语;一是作为特殊的、具体的科学术语,即作为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概念。一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异化作为普通的、一般的科学术语的异化,即一物向他物的变化,就是事物自己向异己物的变化,也就是事物自身向异于自身的他物的变化。黑格尔用来构建其哲学体系的“异化”概念就是此意:自然界是绝…  相似文献   

2.
个体存在哲学视阈中的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克尔凯戈尔的个体存在哲学将人的存在状态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美学层面、伦理层面和宗教层面,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的三种存在类型:美学层面的人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完全沉沦于自己现实的直接给定性之中,一味屈从于自然欲望的摆布;伦理层面的人是一个伦理主义者,他把履行伦理的义务和责任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宗教层面的人是基督的信徒,他把对基督的信仰视为自己存在的最高使命。克尔凯戈尔将宗教层面视为人的存在可能达到的最高层面。  相似文献   

3.
<正>明成祖朱棣是篡位者和残暴的屠夫,在颠覆建文帝的政权之后,他虐杀了前朝皇帝的忠臣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等及其家族,又大规模起用宦官,开设东厂和恢复锦衣卫,形成太监政治和特务政治的双重体制;他还是历史话语的篡改者,三次修撰《太祖实录》以伪造自己的身世,证明自己是皇太后所生而不是  相似文献   

4.
曹操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千百年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各有说辞。若不论其忠、奸、功、过,仅把其作为一个平凡人来审视,曹操是一个志者,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躬行实践;而且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尚志者。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用人才能,充分体现了一个志者之智;他又能不图小利、不惧生死,充分体现了一个志者之勇;但他过于看重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锅抱负可以不惜一切,是一个尚志者。  相似文献   

5.
发端于现象学中的“他者”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场,它以关注他者的他性、抗拒主体性哲学的消融为特征。“他者”作为一种哲学观场,是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一种反抗;“他者”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主体性思维的一种扬弃;“他者”作为一种实践的指导原则,强调“区分”与“共在”两种向度;他者观场的核心旨归是尊重生命、善待他者、和解共生。  相似文献   

6.
宋荦虽非科举正途任官,但他凭着自己的恭谨任事和三迎圣驾的有利时机,君臣唱和,人所艳羡。同时他利用自己作为地方大员和文坛领袖的双重优势,主持各种文事活动,借机笼络江南文人,让他们自觉成为盛世元音的吟唱者;另外,他通过编订御集,宣示皇权的存在,进一步强化统治者所提倡的诗教功能。所有这些活动,对康熙后期乃至雍正、乾隆文坛的走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孟轲言利     
孟夫子轲终其一生,是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作为政治家,他是失败者,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又是成就卓著者。如果坚持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条原则,那么孟夫子仍然应该被称为大政治家,被称为杰出的政治设计师的。 三 说孟夫子是成功的教育家、思想家、本是后世的评价,他自然不知道;说他是失败的政治家,或者说他是空想的政治家,也是后世的评价,他自然也不知道。孟夫子本人确认自己是一个政治家,满怀着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想要有所作为。孟夫子一向是以导师型政治家的面目活跃于政治舞台的。虽说他也曾经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相似文献   

8.
英年早逝的庞统号称"凤雏",虽然无论是在史传、戏曲还是小说中,他与"卧龙"孔明都无法并驾齐驱,但是,在庞统身上寄寓着其他重要的意义:一者他是作为诸葛亮在现实生活中的对比与古今谋士在文学作品中的参照物而存在的;二者他是蜀汉政权甚至是《三国演义》悲剧的一个组成部分;三者围绕他的描写可以理析出三国故事素材流变的一条脉络。  相似文献   

9.
"第三极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文章将"第三极文化"置于他者的语义下,讨论其作为他者的民族性与作为自我的排他性,探讨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 "第三极文化"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一生有志于仕途 ,希望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并未真正获得各诸侯国执政者的赏识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 ,尽管孔子是以“仁”作为其学说的核心 ,但他好周礼 ,把“礼”视为“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欲以“礼”规范“仁” ,并以“复礼”作为其政治纲领 ,不合时宜 ;其二 ,孔子迂阔、直傲、不苟且的性情虽然难能可贵 ,但却使自己显得更象个狷者、狂者 ,而不适合从政 ,他既不愿降志辱身以求进取 ,被排除在官场之外 ,实乃必然之事。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吴宓从文化保守主义的角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批评,其主要观点有三个方面首先,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有过于追求实用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其次,对他们把新文化运动强行纳入政治轨道不满.第三,吴宓对如何引进西方文化以及引进西方文化中哪些有价值成分等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而作为吴宓等人思想之理论基础者,正是以白壁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2.
《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因其丑陋而不符合浪漫主义审美观念,被其主人作为浪漫主义的他者形象加以排斥、憎恨,以此达到塑造自我、巩固浪漫主义话语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玛丽·雪莱多次暗示,怪物在本质上与浪漫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而非真正的他者,从而暴露了弗兰肯斯坦为了奠定自己话语的权威,不惜创造假想一个"他者"的真正本质。由此,她对浪漫主义盲目争夺话语权和审美观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形成了一种"他者的镜像",在"他者"——汉民族文化的参照下,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中呈现出异域风情化与历史化的取向。在创作的具体内容方面,异域风情化既是汉族作家作为"他者"的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取向,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映照;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书写传达出的是一种"他者"的观感和态度,无疑影响到了作品与历史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在创作的姿态与自我意识方面,汉族作家多以旁观者的姿态书写少数民族,并显示了相当一部分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表述中内在的自我意识。作为他者的言说,汉族作家只有承认自己是他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立足点,客观地阐释他者认识到的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14.
修辞的层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辞活动是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修辞活动是多层次的。修辞研究的领域是广阔的。一修辞活动首先由下列三个层次所构成:说写者—话语—听读者;说写者—前提—听读者;说写者—社会—听读者。这三个层次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着的。“说写者—话语—听读者”这个层次是显性的,最容易把握,向来为人们所重视。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的信息流通、感情交流是凭籍着话语才得以实现的。在说写者方面,作为信息源,作为信息的输出者,他进行编码活动,把信息转化为代码,其产品便是话语,这话语便是他力图控制听读者的定向思维的一组指令的集合。在听读者方面,作为信息的接受  相似文献   

15.
西方在晚清作为一个先进的"他者",打破了中国作为世界中心的迷梦,成为"现代性"的象征。梁启超的现代性思考在思想冲突与开阔眼界的交互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对传统文化由批判到回归,最后形成化合他者的"第三种文明",这是一个对他者仰望、参照再到反观、对话的过程。面向他者、共同发展的"第三种文明"思路,表现出可贵的主体独立性及与他者的协调发展空间,它构成了非西方区域独特的现代性经验,为现代性研究提供一种最有力量的反思维度。  相似文献   

16.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本文试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通过对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的三代女人作为父权和主流文化的“他者”的经历进行分析,探讨她们是如何在双重边缘性境地中认识和找回自己的身份,发出表达自己的声音,并实现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7.
在<东风·西风>中,赛珍珠运用双重视角,同时塑造出了两个"他者"形象.首先,她以叙述者的视角为西方受众塑造了"意识形态"的中国他者形象;其次,她在东方语境中为自己国家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他者形象.而这两个他者形象的参照系则是赛珍珠心目中虚幻而完美的美国.  相似文献   

18.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9.
《应邀而来》是波伏瓦小说中的成名之作。它将复杂微妙的人类情感植入存在主义哲学的主体—他者二元框架的现象学描述中,探究"三重奏"关系和谐理想的虚幻性。三个主人公在既想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并渴望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矛盾中精疲力竭,导致在他者主体性把握中不同程度地丧失自己的主体性;他者意识的引入提供了反观并解构知识分子"共享的谎言"的视阈。弗朗索瓦兹和伊丽莎白作为知识女性的精神解放之路只走了一半,是内化为无意识的性定向的无限循环击溃了她们意欲获得新身份和投入创造性活动的价值感。  相似文献   

20.
安娜与贞子     
(一) 日本现代的著名作家德富芦花(1868—1927),在给其长兄德富苏峰的信中写道:“是以强健如兄者必然同情强力,孱弱如弟者必然同情弱者矣。”“兄重视国力之膨胀,走帝国主义道路;而弟则愿承雨果、托尔斯泰、左拉诸先生之教诲,执人道主义之大义,因循自己之社会主义。”(此信后作为他的长篇小说《黑潮》的“代序”)。德富芦花遵循世界文学三位大师的人道主义思想,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黑潮》(1903)。当我们研读《黑潮》时,发现它与《安娜·卡列尼娜》(1877)在反映社会现实、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