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提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这既是由我国的多民族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的内在要求。课题组以全国211所高校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为调研对象,发放“关于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状况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的5123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大体研判出我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观念、情感与能力,同时在教育中存在区域不均衡、内容不全面、进步不凸显的问题。有成效、有兴趣、有期待是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整体看法,重点围绕践行知行合一发力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整体要求。  相似文献   

2.
民族团结政策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总的政策之一,深入广泛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指导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在自身现实基础上,逐步探索出符合其发展的工作机制,整合了“教育”与“宣传”、“经济结构调整”与“民族团结”、“社区街道工作”与“治理主体能动性”等方面,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3.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隐性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特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自身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在受教育者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培养和行为规范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因素的总和。民族团结进步隐性教育可以分成四个层面:即精神层面的隐性教育(Spirit)、环境层面的隐性教育(Surrounding)、第二课堂层面的隐性教育(Second Classroom)以及制度层面的隐性教育(System),它们共同构成了"4S"隐性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2023年“石榴籽一家亲”辽宁·新疆·西藏青少年夏令营活动,通过“寻访伟大成就、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少先队组织教育、手拉手家庭体验、国防教育和励志教育”六大融情板块,引领三地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励志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动态发展的科学理论,新时代“一条道路”“中国梦”“两个共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全新发展;新时代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时代课题的回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步破解、对新征程的大力推进确立了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全新坐标。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通过“缩小政策差异”+“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共建良好的发展机制,运用法律手段创设“处理边疆民族事务”+“协调边疆民族关系”的有序法治机制,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同构建全面教育机制,借助边疆各民族“互嵌”+“沁入”共创共居、共事、共享的协同机制,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全新道路。  相似文献   

6.
[摘要]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方式和基础。民族高校很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的显性课程建设,但影响民族团结教育的因素早已突破课堂内的教学以及相关活动,隐形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民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将显性的课堂教育和隐形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的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民族团结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民族团结教育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以往的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在教育内容体系建构过程中客观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多强调差异性,忽视了共同性”“多强调民族性,忽视了国家性”“多强调个体性,忽视了交互性”,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以“一条‘纲领主线’”“一个根本原则”“三个具体原则”为逻辑结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体系,实现教育内容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以更好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动能。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理念革新、主体协同、方法拓展、评价改革等方面呈现出全新发展态势,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但相关制度和数据标准欠缺、技术至上、智能素养缺乏、数据主义弊端、伦理抉择模糊等问题给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带来了一定隐忧,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为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在制度保障、价值引领、素养培育、数据治理、伦理嵌入等方面加以改革,进而不断延展和深化传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视野和实践视域,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散居”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面对着更复杂、更离散的局面。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现代都市的多民族共生格局更处于现代化、强人口流动性的环境之中,令无锡市更适于研究和检验“散居”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和机制。通过对无锡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基于“族群”边界和场域的理论分析,归纳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外延”解构“族群”边界,以兼顾“调控与自由”的方式构建共同体场域两个主要模式,进而总结出“散居”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模式。最终对我国“大散居”的民族分布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出建议,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研究材料和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校招生改革并轨政策的实行与办学规模的扩张,越来越多的民族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越来越多的汉族学生进 入民族高校学习。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都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昌 学院作为民族地区的本科院校,坚持以“民族大团结”为主线,以“民族教育学生骨干团队和教师骨干团队建设”为依托,以课堂 教学、活动拓展、实践实训为教育模块,开展“民族文化四学习——学风俗、学语言、学歌曲、学舞蹈”活动,构建“1-2-3-4”高校 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团结教育,坚持用民族团结文化建设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引导学生明德、乐学、求实、至善,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相似文献   

11.
继2020年、2022年修订并发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测评指标之后,国家民委于2023年3月下旬又印发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测评指标体系(试行)》(后文简称《体系》),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回顾测评指标体系修订的历程,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不同时段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的主题与创建工作的侧重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成为2023年修订最为突出的特点,《体系》围绕“七进”细化充实为“2+6”测评指标体系,为今后一个时段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遵循。  相似文献   

12.
重在基层、面向大众,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努力方向,大众传播以其服务面向宽广、媒介方式灵活、内容呈现多样的特点,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平台支持。跨文化沟通、理解、欣赏是滋养民族团结进步良好心态的基础,蕴含民族因素的文艺形式在增进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较大潜力。依托大众传播载体,拓展民族文化交流的文艺路径是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可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内容之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适应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以"如何培养人"为重点,创新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向;以"为谁培养人"为最终效度,夯实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4.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新疆的伟大实践。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新的治疆方略“二十字方针”。文章认为,依法治疆,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的法治环境;团结稳疆,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条件;文化润疆,铸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富民兴疆,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长期建疆,深耕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天抒  罗曼 《新少年》2022,(9):8-13
<正>近年来,共青团辽宁省委以少年儿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切入点,持续开展辽宁·新疆·西藏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和三地青少年书信“手拉手”交流活动。截至目前,举办了7次三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活动,11个少数民族800余名少先队员参加了历年的省本级夏(冬)令营,13万余名辽宁、新疆、西藏少年儿童结成书信手拉手对子。  相似文献   

16.
算法推荐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编码程序,分析用户特征、兴趣及需求,有针对性地抓取、推荐信息的技术。这一技术表现出研发动机的逐利性、操作过程的隐蔽性和信息引导的片面性。算法推荐技术的发展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众化、生活化和精准化提供了技术可能。但该技术在现实中也有可能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网络阵地,纵容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隐性"内容,不利于营造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情境。为此,应当加强党的领导,开展技术纠偏,协调多元主体,完善法治监管,引导算法推荐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合理应用,使之成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强大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民族分布和交往格局的重大变化,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开展好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始终坚持"全民创建、为民创建",进一步加强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扎实开展民族特色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创建水平。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中国各民族的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民族团结事业的重要载体。经过多年实践,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从基层教育活动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民族工作内容,从单一宣传教育拓展到各个领域的各项工作,从思想认识方面纵深到实际行动,取得了一定的实实在在的成效。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重点突破引领是主要体现,创新工作模式是关键环节,加强宣传教育是重要途径,增强各族群众思想认识是深层内涵,全面、深入、持久是客观要求等六个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民族团结教育是应对西方和平演变、解决民族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手段。要凝聚大学生的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必须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中,并且通过构建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框架以及课堂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的三维教学模式,切实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影响我国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应注重国家认同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国家文化、国家历史的认同.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要推进国家意识形态建设、落实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政策、结合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