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谪仙"成为李白的社会角色既是当时所形成的"谪仙"形象与李白客观条件相契合的结果,更是李白主动投入其中并积极扮演的结果."谪仙"角色为建功立业的仕途雄心提供了合理化、使命化,长安三年和其后的二十余年李自在扮演"谪仙"角色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实现仕途雄心的机会,成为影响他命运的主要因素,也使得李白这一个体在当时和后世成为一个极具文化意义的符号.  相似文献   

2.
李白经常在诗中使用色彩词,这给他的诗歌增添了一种美感。这里,我想列举李白作品中尤具特征的白色,重点谈谈其在表现上的特色。一、比率的考察通读李白的诗歌就会发现,他经常在诗中描写白色(特别是用“白”字),有关这一点的评述已经很多。其中,大野实之助先生在《李太白研究》一书中所载的《李诗中“白”的意义》一文,就是评论李白诗中白色的最早论文。他着眼于李白所使用的“白”字数量之多寡,指出:“……李白的诗歌如此喜欢使用表示色彩的文字,在感觉上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而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无疑是白色。这一点,不是很值得注意吗?”  相似文献   

3.
女性之美在李白诗歌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展现 ,李白不仅关注她们的形体之美 ,更对她们的精神之美尤其是对违背父权文化的“另类”之美给予礼赞。本文并试图分析李白妇女诗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马齐是清前期满族大臣中一位颇具特色的人物。他身经顺、康、雍、乾四朝 ,亲历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而始终保持高位 ,在康雍年间长期担任首席满洲大学士。本文拟从马齐在仕途中的起伏得失 ,在康雍乾三朝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与康雍乾三帝的不同关系 ,其才力、处事风格对仕途的影响和他之所以得到诸帝保全的原因等角度 ,考察这位满族贵族在官僚体制与专制皇权的束缚控制下 ,显赫却又无奈的宦海生涯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家喻户喻的伟大诗人,他的山水诗是他巨星地位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后代仿效学习的榜样之作。千年之后,清代嘉靖年间的郑珍,即是学习李白山水创作而自成风格的诗人之一。比较二人的山水诗可以发现,内容上,二人描绘山水景物均以高峻奇险为主,亦不乏秀丽之作;艺术上,多用瑰奇的想象、形象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等手法,形成了雄壮豪迈的格调。  相似文献   

6.
梁瑜霞 《唐都学刊》2004,20(3):26-30
李白的诗歌个性十分鲜明,其突出特点可用"李白气"来概括,"李白气"的能指即清末评论家吴汝纶所说的"一片奇气"[1]。"一片奇气"在李白诗歌有三个表现层次:言奇、象奇、思奇。李白、岑参、韩愈三人的诗歌都具有"尚奇"的共同特征。但比较而言:岑参之奇,意在外物,奇在风光;李白之奇,意在情感,奇在心志;韩愈之奇,融进人力,奇崛险怪;李白之奇,得之天然,风神潇洒。这正是李白之奇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茅盾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文化背景.文章认为,茅盾童少年时期的时代条件和家庭影响使他在接受传统文化影响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五四"时期的时代条件,为他以后的政治事业和文学事业的双重定位准备了条件.大革命失败后,茅盾走上文学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又有时代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这一仕途生涯的跌落,使其人生发生重大转折,即从"宫廷"走向"东坡".同时其创作已发生明显的转型,即从"天马行空"的诗人到"豪放旷达"的词人,也造就了他作为大词人的真正出现.他的文学创作也由诗而倾向于词,并为词坛带来了大气纵横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诗圣杜甫在唐都长安生活十二年 ,为一生最重要时期。古今诸家论其故居 ,有杜曲、樊川、氵水、杜陵、少陵、杜公祠、下杜城等。这些缺乏根据。杜甫闲居干谒、为官上朝及陷贼皆在城中。居城南指城之南部 ,其故居在曲江西 ,雁塔南或西南 ,长安南城墙之内。  相似文献   

10.
吴功正 《学术交流》2001,(2):109-112
从陈子昂提倡"风骨"论到李白再次提出"风骨"论,形成了初唐到盛唐的一股美学思潮.李白以美学史家的巨深眼光,充分认识到美学史的发展状况,善于进行思想的融合.他推崇建安时代的"风骨"美学,成为他的理想目标.天然、清新是李白的又一重要的美学思想.它要求审美形态回归本体.它宣告了六朝美学的终结,同时宣告了另一个美学新时代的到来.因而,它具有盛唐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大华 《浙江学刊》2008,1(2):64-71
张君劢的思想主要由三方面构成,这就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经济上的社会主义.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大致经历过三个时期的演变.五四时期,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和主张.三十年代初,在吸取俄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欧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经验以及教训的基础上,他主张以国家社会主义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根据张君劢的解释,"国家社会主义"是"将公私经济立于国家之下,以造成我国之集合的经济".抗战胜利后,他又回到了五四时期所持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立场,强调实行社会主义要顾及个人的基本自由,使社会主义与法律(保障人权)、智识三者结为同盟,并认为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并不构成矛盾,也就是说,完全可以在民主政治下,通过改良的方式,逐步走上社会主义,而不需像苏联那样通过暴力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然后运用政权的力量,来推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方夏 《东西南北》2009,(2):26-26
我有一个朋友,在一个县很有实权的局当局长。人年轻,能力强,在仕途上走得很顺,可就在前途一片看好的形势下,他动了一份不该动的感情,和本单位的一位有夫之妇发生了“办公室恋情”,这种“地下爱情”一直保持了三年,两人相约各自离婚,重新组合。结果是朋友决心大,坚决地义无返顾地和结发了12年的妻子离了婚,就等女方行动了。  相似文献   

13.
叶碧云 《唐都学刊》2007,23(4):12-16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为人和创作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一生屡遭困厄,无论是个人家庭生活还是政治仕途,都遭遇了许多不幸与痛苦,而佛教的信仰为他找到了解脱的方式。对王维的痛苦内容及解脱方式的探讨,可得知其受到后人膜拜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马跃 《学术交流》2003,(11):156-159
柳永其人其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是一抹鲜亮的色彩,他的情感经历与心灵体验都漫润在他的词中,特别是他的恋情词中。在官场上,他是一个失意者;在情场上,却又是一个“幸运儿”。他重情而又痴情,因而他的词作多抒写男女之情的深挚婉曲。官场失意的辛酸与对恋情的痴迷,构成了柳永带有某种悲剧美的恋情词。因此,对柳永的情感世界与心路历程进行审美阐释,对认识和把握柳词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两汉之际政权更替、政策多变给士人生存以巨大影响,这在冯衍身上得到典型的体现。家族与政治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不仕王莽新朝,甚至充满仇莽情结。功业不立、职务多变、善言不实,使得他不可能受到尚功利的光武帝重用。汲汲富贵、躁动短视,使得他入为外戚宾客,也使得他因此而完全断送了自己的仕途。冯衍不遇典型地体现了两汉时期一代士人的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16.
中古时期上党雍氏家族,以上古时期的仲雍或雍伯为“远祖”,以西汉开国功臣雍齿为“中祖”。在北朝隋唐时期,雍氏家族大部分居于上党地区,有能力出仕的族人不多,即便出仕。也仕途不畅。盛唐时期,凭借中央政治斗争而走入武途,并在藩镇时代习染河朔风气,始以武显。不过雍氏家族的婚姻对象依然局限于北方地区下层人士,与博陵崔氏的一次联姻也告失败。不过正是无数这样的家族之存在,才构成了藩镇时代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书法》杂志八二年第五期载胡济沧先生《李白<草书歌行>辨伪》一文,提出了五条理由,最后断定《草书歌行》决非李白所作。我以为他的论据是欠妥的。 该文说:“今按李白集子里确有贾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一诗,但事买上李白未果此行。”因为他们又恰遇李晔,三人有同游洞庭湖数篇之作;又碰到杨召卿、陈太守“话旧迎送,到岁暮还留在岳阳”。“我在集子里遍找李白的行踪,除了这首有争议的诗以外,看不出他和怀素  相似文献   

18.
张良在汉兴后"隐居静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政治、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张良深受秦汉之际道家思想的影响:秦汉之际的道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思想有所不同,道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法家及神仙方术等思想的影响,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政治、社会、策略、修身养性等各方面均有所侧重。所以,在张良身上存在着入世之"道"和出世之"道"两种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并不矛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钱冰 《社科纵横》2008,23(9):169-170
奈保尔穿行于"两个世界"、多种文化之间,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文化身份,而是经受着一个个痛苦矛盾的过程,成为在思想、感情、信念和价值观上自我分裂的人.他的文化身份建构因而处于一条挣扎之途:一边建构一边摧毁、一边接受一边拒绝、一边肯定一边怀疑.了解奈保尔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和矛盾性,是把握其作品和心路历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李白(公元七○一──七六二)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具有鲜明的尊法反儒倾向。他敢于对孔丘、对反动儒家进行辛辣的讽刺和大胆的嘲笑,对历史上进步的法家人物则能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在尊孔思想异常猖獗的时代,李白能够顶住这股妖风,这说明,李白确实有一种反潮流的革新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从表面繁荣逐渐走向衰败的历史转折时期。为了维护唐王朝已经动摇了的统治,唐玄宗李隆基极力提倡孔孟之道,妄图勒紧这条套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索。李隆基还亲自扮演过“祭孔”、“朝圣”这一类丑剧,并把孔丘扶上所谓“文宣王”的宝座,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