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记得是一九七五年,我走进纽约唐人街一家书店去搜购沈从文著作.没有料到书店老板这样对我说:“沈从文?谁也不读他的书了——他已是个老头儿.”等到惊魂初定,我就猜想,沈自己国家的书店老板会怎样回答我的提问,以此来聊以自慰.想来回答会是:“沈从文,谁也不读他的书了——他是资产阶级.”或者,“他只会描写旧社会.”甚至说:“他还在信仰上帝.”当时中国的书店里买不到沈从文作品(实际上那家唐人街书店里倒能买到).我知道沈在台湾倒受到重视(他的作品曾被查禁,因而非常珍贵),但一位图书馆长听说我在搜岁沈的著作,信口说了一句:“沈从文?他是共产党——他没有到台湾来.”我对自己说,这真是一份绝妙材料,可以让鲁迅写成小说,因为鲁  相似文献   

2.
<正> 沈从文先先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和物质文化史专家,是一位内涵丰富、深情而又深刻的哲人.他的成就和人格是不朽的.应该让更多的当代人和后代人理解沈从文先生,从他那里受到教益.我们这所地处湘西,曾蒙受沈先生关切的吉首大学,有义务在学习、理解、宣传沈从文先生方面尽力作出更多的有益的工作,为此,特约请海内外深知沈先生的亲友和学者撰文纪念,编辑了这本《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全书的组稿、编辑工作由沈从文研究室刘一友和向成国两位同志主持;参加组稿、编辑工作的还有沈从文研究室的孙韬龙、叶德政、张永中同志.  相似文献   

3.
<正> 文学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别人以叙自己,或以自己推测别人的东西.这就是白居易说的“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的道理.读沈从文的作品,可以窥见沈从文的为人.如能正确认识沈从文的为人,就能更好地科学地理解评论沈从文的作品.知人论文,首先要知人,才能把文论好.沈从文能走进神圣文学殿堂,建构起一座文学上独具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希腊小庙”,正象他自己所说的:“一半是正当生命成熟时,和当时新的报刊反映的新思潮接触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沈从文是一位在学术上有突出建树的学者.但他后半生所从事的学术研究迄今未见有人系统地介绍过、宣传过、研究过,甚至连他的学术著作也因印数不多、流传不广,知之者甚少.为了全面认识和评价沈从文,本文试对沈先生在学术史上的贡献作一疏理,以引起学术界在这方面对沈从文的重视.一、沈从文的学术根底沈从文先生仅受过小学教育,但生前却是国籍笔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历史学会会员,既是杰出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学者.沈先生为什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能成为大学问家,他的学术根底是怎样形成的?总起来看,沈先生的学术根底与他的刻苦自学精神分不开,和他所经历的客观环境分不开.  相似文献   

5.
读罢永玉老师给我的信,又细读了沈从文的《来的是谁?》,甚为惊喜. 我主编过《沈从文别集》,又参编过《沈从文全集·小说》10卷,为对得起那个"别"字和"全"字,曾与另两位同事不辞劳苦,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贵阳各高校图书馆和有关研究单位资料室反复进行过细细收罗,也曾翻拣过沈从文未发表过的大量文稿,结论是1950年后,沈从文从未正尔八经地写过一篇小说.  相似文献   

6.
清理旧物,偶尔发现了近30年前沈从文先生回复我的两封书信,信中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但都隐含着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有可能为一般读者所不能洞察.作为受信人,我有必要进行一番诠释,以期为文坛多少留存一点史料.  相似文献   

7.
<正>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辞世了.他走的十分平静.这与他的“临事庄肃,为而不有”的风格是一致的.87年冬天,沈先生患过感冒,很快就痊愈了.至88年春暖花开时,他身体一直很好.只是听说要召开全国沈从文研究学术讨论会,感到极为不安.他执意要姐止大规模的讨论会,他说;这与我所看重的、所珍视的完全不同.四月中旬,他几次要夫人张兆和先生代笔写信给有关方面进行劝阻.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刘文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文典是一位国学大家,他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坚守着学人气节,呈现出一副狷狂模样,但内心追求的却是独立与尊严。本文通过刘文典哲嗣刘平章的口述,从人生经历、为人处世、治学态度及世人关注等视角,展现了刘文典不全为人知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9.
<正> 沈从文先生逝世的时候,新华社于1988年5月19日发表记者郭邻春的文章,其中说:“历史跨进八十年代,沈从文与他的著作一道重返文坛.十余种作品的再版,使他在当代青年中以及在海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有几所大学要开展对他的研究,病榻上的沈老用歪歪扭扭的笔迹写下了三封信劝阻他们.……他写道:‘这与我所看重的,所珍视的完全不同.’中国现代文学史将怎样重新看待这位寂寞的作家?沈从文先生说过,让历史来作出评价吧.”《文艺报》1988年5月21日发表的记者贺绍俊的文章中也说:  相似文献   

10.
【文题在线】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上帝向两位天使提问:“我从来都不知道人间的生活怎么样,你们给我讲讲你们在人间的故事吧!”其中一位天使疲倦地说:“不,我敬爱的上帝先生,人间实在是糟糕透了,所有发生的事情我都记不起来了,真是前所未有的累!我发誓,在人间的Et子是我最不想回去的日子!”上帝听了皱了皱眉头,又去问另一位天使。“亲爱的上帝先生,人间很美好!”另一位天使这样说。  相似文献   

11.
<正> 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沈从文有许多作家在他们的笔下写到了水,描绘了水的清澈秀美,叙述了水边人事的哀乐,表达了对水的某种情怀.但能把水写得极深透极富于感情的,还没有人能与沈从文相比.在沈从文以湘西人事为题材的诸多作品中,“水的存在给人的印象如此深刻,和情节的联系又如此紧密,有时简直起了主角的作用”.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沈从文笔下流泻出来的浓浓水意作一番观察,对他的创作与水的关系作一探究.水在沈从文的生活中,占据着鲜明的位置,从他知事到离开保靖北去京城,家乡的一条沅水,一派清波给予他的印象已铭刻心底.他说:“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祖籍家世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随着沈从文作品研究的扩展和深入,人们对于形成沈从文思想艺术特色的因素,从各方面加以探求和追溯.因此,沈从文先生祖籍家世的情况自然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但是,这方面的资料却极为缺乏,仅在《从文自传》里有一些零星记载.这些记载涉及而有限,又难以联缀;加之沈从文先生的亲朋大都作古,以致今天沈从文先生家乡的老一辈人也无法勾勒出它的轮廓.笔者为填补此空白对沈从文先生的祖籍家世做了近一年的调查考证,现将所得,撰之成文.  相似文献   

13.
路远不胜金     
有一天,我先生对我说,以前结婚的时候,也没送过你什么礼物,现在我补送你一个金戒指吧。我说,心意领了,但金器我是不要的。先生笑了,说你肯定是舍不得钱。其实买金很合算,戴在手上,是件装饰品,除了好看,本身的价值也还在。不喜欢这个样式了,还可以打成新的样子。你为什么不喜欢?  相似文献   

14.
<正> 没料到,在我愉快地访问沈从文先生后的第三天,——1988年5月10日,他竟与世长辞了.前些年,沈老在病中,我们从湘西去北京探望过几次.88年初,有人说他病重,很快又有消息说已好转,总不放心,想去看个究竟.我于4月底到北京,住在幸福大街一间小小旅社里.5月2日,到了沈家,见他神清气爽,脸色比先年好了许多.这天,凌宇也在座,谈话间,沈老说起前不久一位气功师为他治病的情形.一边笑,一边抬起那只因中风已不太方便的手,表演气功师运足气后,如何张开五指,在离他头皮一寸左右高处,一把又一把地抓病.气功大师俨然抓住了什么可恶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凤凰出了个沈从文!这事我知道得很早,但见到沈先生却很迟.在相当长的一段年月里,他曾使我暗中引以为荣或引以为辱.我父亲是个当兵的,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到凤凰.不知他从哪里学来一套读书法,一次向我传授说,读书可先博览,终归应读专集.读谁的?他不说要读他平日圈圈点点的《曾文正公家书》和《孙子兵法》,却说可读鲁迅或沈从文的,并告诉我沈从文是住在东门外大街上那位沈瞎子伯伯的老弟.  相似文献   

16.
正前些天,我在东京接待了成都艺术城的董事长王强先生,王强先生是一位很有情怀的企业家,他觉得房地产开发公司不应该仅仅只是建造冰冷的房子,还应该赋予业主们一种高尚的情怀,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与艺术素养。两年前,王强先生特地邀请我去厦门的国际  相似文献   

17.
浩气永存     
<正> 我曾读过沈从文先生写的《记胡频》与《记丁玲》印象很好.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一期刊登陈明同志的文章——《丁玲在推迟手术的一年里——关于丁玲复出后四篇文章的琐记》.文章约用一半的篇幅反复强调沈从文一而再地“对丁玲缄口不提“他写过《记丁玲》.原因是文章的“失实”“编造”,歪曲胡也频、丁玲与革命的关系.”我感到非常惊奇.为此我重读《记丁玲》,也找到了《诗刊》发表丁玲写的《也(?)与革命》,想懂得其中的真意.  相似文献   

18.
刘文典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虽然他不是以藏书而闻名,但是其藏书活动还是值得肯定。由于刘文典一生从事校勘古典文献方面的工作,因此收藏书籍也成了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期间因为时局动荡,刘文典寄存在香港的图书被日军劫走,从此了无音讯。其后,经过相关人士的努力,终于将被劫图书的下落查实,也完成了刘文典先生的一桩遗愿。  相似文献   

19.
毕生致力于美的发掘和传播的沈从文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建国以后,沈从文一直从事文物研究,四十年间他独僻蹊径,为我国物质文化史的研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我国自古注重“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然而要为沈从文先生在建国以后这四十年的后半生“正名”却颇不容易.他的前半生(1948年以前)是“作家”,这是没有疑问的.至于他的后半生(1949年至临终)却似乎还没有公认的“名分”.他是全国政协常委,但似乎没有参加过多少社会政治活动,自然说不上是“政治活动家”;他虽以老作家身份任全国文联顾问,却又似乎既未被“顾”也未被“问”,且未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因此不能继续称为“作家”;萧离同志称先生为“考古学家”,先生后半生潜  相似文献   

20.
我听过这样一则幽默:一位先生在书桌前写文章,坐了大半天,也没写出一个字,急得先生抓耳挠腮,唉声叹气,眉头皱了一个大疙瘩。妻子问:"难道你写一篇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先生瞅了妻子一眼,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你们女人生孩子难,肚子里有啊。我肚子里什么也没有,怎么叫我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