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友》2008,(2):64-64
目前大众对"血脂"、"胆固醇"的认识仍存在误区,只有尽早澄清才能更好地帮助大众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远离心梗和中风。误区一:"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是多吃少动导致的不少人把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看作是多吃少动  相似文献   

2.
近日,英国科学家发现,防止胆固醇水平增高,不但与所吃食物有关,还与进餐次数有关。研究者提出,如果能把一日三餐的食量分成四餐、五餐或六餐来吃,对降低胆固醇更有利。研究显示,每天进食6次的人与常规进食3次的人相比,血液中的胆固醇要低5%,患心脏病的危险也较低。研究还发现,少吃多餐的人不管体重如何、运动量大小、吸烟与否,胆固醇水平都较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营养部主任孙孟里建议,在每天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吃4—6顿饭是比较合适的。老年人尤其需要一日多餐,因为他们活动量较少,胃肠蠕动缓慢,消化吸收功能也有所下降,所以一次摄入食物…  相似文献   

3.
如今,在我们生活逐渐富裕后难免会听到或读到有关“胆固醇”和“饱和脂肪”这两个词的文章。在美国,胆固醇和脂肪加在一起所害死的人比其他任何一个因素所害死的人都多。所有的胆固醇都来自动物食品,胆固醇在肝脏内生成,只有动物(包括人类)的细胞中才有。有人会问:“花生和橄榄油中含有胆固醇吗?”既然它们没有肝脏,也就没有胆固醇。有些人把胆固醇和脂肪搞混了。所有的食物中都有脂肪。不过,比例最大的脂肪,包括饱和脂肪,也是来自动物食品。脂肪所造成的问题不亚于胆固醇。反对动物食品的理由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与心脏病有直接联系,是导致动…  相似文献   

4.
翟边 《百姓生活》2014,(6):71-71
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亚太临床营养学会主席李铎教授,在一次膳食脂肪酸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呼吁,高胆固醇食物并没有那么可怕,没必要闻之变色。胆固醇过高容易引起心脏病,在西方人中发病率很高;而胆固醇过低则容易导致脑溢血,在东方人中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正(一)红葡萄酒可以预防多种慢性疾病1尧预防心血管病红葡萄酒中的抗氧化物能够防止动脉内的胆固醇氧化,这个氧化过程被认为是心脏病之源,氧化的胆固醇最终会在血管中形成很大的阻塞,让人中风或心肌梗塞,研究人员发现红葡萄酒的确会防止这种动脉硬块的形成,每周浅酌2~4杯约200cc红葡萄酒,能抑制动脉硬化与血管内膜增生的速  相似文献   

6.
徐澄 《百姓生活》2012,(4):73-73
胆固醇。胆固醇偏高没有明显症状,但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如果有以下情况之一,检查应提前至20岁:吸烟、肥胖、患有心脏病、糖尿病或高血压、直系亲属中有人分别在50岁和60岁之前发生过心脏病。建议:每年查一次胆固醇。血压。头晕、恶心以及早起头痛都是血压偏高的症状。高血压会导致中风、心脏病、肾病、眼病和心衰。  相似文献   

7.
东方 《山西老年》2008,(1):54-54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报告,每年有200多万人竟然死于"久坐"。这项报告还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将有70%的疾病是由坐得太久、缺乏运动引发的,如心脏病、糖尿病及肥胖症等。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布莱克教授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8.
一提到肥胖,人们总是和高血压、中风、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联系在一起.其实,我们对肥胖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有时,它可能对我们的健康是有益的. 2002年,美国心脏病专家卡尔·拉维发现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在他治疗的心脏病患者中,肥胖或超重的患者比偏瘦的患者活得更长,而体重偏轻的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是超重甚至肥胖的心脏病患者的2倍.  相似文献   

9.
罗发瑞 《老友》2011,(4):51-52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其实际指的是提供心脏心肌血流(即营养和血氧)的血管壁内膜下有胆固醇等似粥状的物质沉积,形成粥样的斑块。此种斑块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使血管腔变小、变窄,或血管发生痉挛而致血管严重狭窄(狭窄程度大于75%),或闭塞,以致心肌严重缺血而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0.
鸭梨     
《新天地》2011,(6):17
出处:"鸭梨"是"压力"的谐音。在百度网上某才子有意无意间将"压力"写成"鸭梨",引得贴吧中无数人模仿。而"鸭梨山大"一词也在网上逐渐走红。造句:且把"压力"当鸭梨,啃下它,你就是胜利者!面对生活,至少还要有"笑  相似文献   

11.
在晚清中国人眼里,英国不再是夷模鬼样的异国形象,相反成了"乌托邦"理想国。文章通过比较早期驻英使臣郭嵩焘和薛福成在其出使日记中对英国形象的塑造及其对英国和本国关系的摆放,论述了晚清去"夷"化后的英国形象。郭嵩焘笔下的英国成了一个处处胜过本国的典型的"乌托邦"异国形象,而薛福成则把其亲见的英国塑造成一个能够与历史上的中国媲美的"乌托邦"形象,以此方式尽可能地保存和维护了关于本国的神话。  相似文献   

12.
正心脏健康与哪些健康指标最密切?美国《男性健康》杂志最近载文,介绍多位专家总结的"健康心脏四大关键指标"及专家具体建议。一、胆固醇:坏胆固醇(LDL)低于130毫克/分升,好胆固醇(HDL)高于40毫克/分升。措施:1.早餐一杯橙汁。橙汁富含黄酮类物质柑橘黄甙,可以使LDL水平降低17%;2.将核桃仁加入酸奶或谷物食品中食用。吃核桃可使HDL水平提高9%。二、血压:低于120/80毫米汞柱。高血压会增加中风、心脏病发作、心衰和肾衰竭危险。措施:1.缓解压力;2.睡前服  相似文献   

13.
《新天地》2012,(8):31
一、屁股大心脑血管好。多项研究显示,臀部大的人体内"坏胆固醇"水平更低,"好胆固醇"水平更高,因而心脑血管硬化的几率较小。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还发现,大屁股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很低。二、长痣多老得慢。身上痣多不仅难看,而且会使皮肤癌危险增加10倍。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科学家最新完成的研究表明,与无痣者相比,多痣的人一般比实际年龄年轻6~7岁,而且患心脏病及骨质疏松症等衰老性疾病的几率比较低。  相似文献   

14.
正不久前,朋友圈里有一则轰动性新闻:在英国的一个中国朋友的儿子,被著名的伊顿公学录取,成为雪莱、乔治·奥威尔和威廉王子的校友。在英国,上伊顿比上牛津、剑桥还要难,学生家庭一般非富即贵,学费也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负担的。这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凭的是什么呢?凭他的特殊才能。朋友夫妻两人都有博士学位,但由于是在压力巨大的读博期间生养的孩子,小家伙基本是"放养"长大。按朋友的话  相似文献   

15.
《老友》2012,(9):59-59
胆固醇往往被认为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是很多人对胆固醇的基本认识。这种心态往往使人们产生这样的感觉:希望吃的胆固醇越少越好,最好没有。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对胆固醇的看法,无论是血清胆固醇.还是膳食胆固醇,均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客观评价胆固醇的“功”与“过”。  相似文献   

16.
正俗话说,赚钱去美国,居住到英国。意思是,美国商业发达,是挣钱的好去处。而说到宜居国家,英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风景怡人,是享受生活的好地方。人在伦敦,我立即就深刻地感受到英国人对于环境的爱护之心,让我对英国人的"微环保"生活,大加推崇。英国的垃圾箱共有4种。颜色不同,易于辨认。所以,虽然每个箱子上都写着相应的说明,但其实不看也无所谓,只要一看颜色,就知道哪个箱子是  相似文献   

17.
英国人非常重视新闻出版自由和表达自由,但他们对于这一自由价值的认识是逐渐形成的,对此加以法律上的保护也是逐步发展的.到目前为止,英国对媒体的控制仍然有较严厉的法律规定,不过,政府当局却很少使用这种严厉的法律来限制新闻出版自由.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保守的英国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了来自欧洲人权公约和欧洲人权委员会的压力,并已经着手缓慢修正原有的法律条文.他们的思考是全面而深刻的,行动也是相当谨慎的.对于中国的社会变革来说,英国的范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低血压预示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能存在着某种慢性病特别是老年人,持久的低血压可能预示有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脏衰竭、脑梗塞、早搏、甲状腺疾病和某些严重感染。因为,当低血压伴有头晕、头痛、虚弱、嗜睡、视力模糊,甚至有一过性晕厥时,应及早就医,寻找病因并治疗原发疾病。预示第二次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大在第一次心肌梗塞后血压持续降低者,心脏病第二次猝发的危险性明显增大,而当舒张压上升到75-79mmHg时,这种危险就会明显减少。这是因为,持久的低血流灌注使心脏缺血增加了再次梗塞的危险。有猝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一些人在饱餐后35分钟,血压便降…  相似文献   

19.
AA制的来源     
"AA"是"Algebraic Average"的缩写,意思是代数平均,也就是按人头平均分担账单。这个意思首先来自英国人对荷兰人的偏见,古荷兰人是平分账单的,英国人认为荷兰人没有绅士风度。荷兰人喜欢算账,无论和别人做什么事,都要同对方把账目算得清清楚楚。英国人就幽默地把"go  相似文献   

20.
英国医生说,温和运动,不管是哪一种或年龄多大才开始,都可大大减低中老年人面对死亡的危险。研究人员认为,经常步行、从事园艺活动、骑自行车和游泳能给健康带来莫大的好处。即使是从未运动的男子从事某种运动也可改善健康。研究人员发现,患心脏病或不患心脏病的男子都因运动而受益,但给健康带来最大益处的是持续的温和运动,而不是剧烈运动。英国《柳叶刀》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调查报告,对7735名年龄介于40至59岁的男子进行调查,那些在70年代平日少动,到90年代接受调查时已从事某种活动的男子,面对死亡的危险减低了45%。专家说:“我们是说上了年纪才开始运动的人也会获益,而且不管他们事前有没有患病都会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