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维明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68-76
在苏州西部山区发现的木渎春秋古城遗址群和许多高规格春秋墓葬,印证了宋代方志所记“吴故都在馆娃宫侧”的传说,从而使春秋晚期吴国都城显露出本来的面目:西为吴国故都,东为新都吴大城,中部郭城之内则有姑苏台,东西绵延约20公里,显示出一方霸主的强盛国力。 相似文献
2.
陈东林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0-50
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柳亚子、陈去病等十七个文人在一起雅集,饮酒作诗,抨击时弊,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文化团体——南社。当时,正值清朝末年,文人聚集或结社,是被当权者严格禁止的事情。其实,早在清朝立国之初,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特别是为了防止知识分子进行反清活动,清政府就严禁文人结社。“顺治九年,礼部颁天下学校卧碑第八条云‘禁立盟结社’。”(俞正燮《癸巳存稿》)雍正时期,凡结社者要被“定例拿究”。 相似文献
3.
赵畅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31-37
以西安近郊地区出土的盛唐墓葬壁画中妇女裙装形象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盛唐妇女裙装腰线比例结构特征。辅以考古学、图像学、文史学等相关资料,运用考古学、图像学、语言学等分析方式将数据可视化。将盛唐妇女裙装腰线比例结构的变迁划分为盛唐初期、盛唐中期与盛唐末期三个阶段,用低腰线、自然腰线、乳下高腰与腋下高腰的腰线比例结构区分盛唐妇女裙装腰线特征。结合盛唐时代背景、政治因素、社会风貌、审美诉求、裙装样式与穿着方式差异,归纳出盛唐四类腰线比例结构于盛唐初期、盛唐中期、盛唐末期的不同表达。因图像与文献资料之局限,本文所梳理的盛唐妇女裙装形象为宦门、女侍与乐舞伎阶层。 相似文献
4.
5.
《<玉台新咏>为张丽华所“撰录”考》的文献学考察有待商榷。在讨论历代目录著作对《玉台新咏》的著录时,间接或直接回避《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直接从南宋说起,而其所列出的三条分别出自《玉台后集》、《沧浪诗话》、《后村诗话》的旁证也都存在明确的反证。在版本考察中,“嘉本”《新唐书.艺文志》“缺页”不实,对《大唐新语》有关《玉台新咏》记载的轻易否定有漏洞,引证的“宋袁州刊本”《郡斋读书志》乃明代影刻本。在考据方法及材料运用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其在文献考辨基础上得出的《玉台新咏》撰录者非徐陵而可能为张丽华的结论难于成立。 相似文献
6.
尹鸿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91-204
理论分析农地确权发挥德·索托效应的作用机理及其服务边界,同时兼论实践中的中国农地抵押之佯谬,以此综合评估确权后中国农地金融改革能否有效缓解农村信贷市场的融资约束难题,由此也延伸出对创新农村融资模式以满足农户融资需求的进一步讨论。分析表明,农地确权的德·索托效应在农村信贷市场尚不能完全发挥,其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在信贷需求端“有效”,而在信贷供给端“有限”,农户融资需求无法有效转化为实际供给。分析现阶段中国农地抵押的法律困境和委托代理问题发现,中国农地抵押改革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佯谬,致使农地确权的德·索托效应在信贷供给端受限:一是外部环境尚未建立起服务于农地抵押的配套制度与措施,导致农地经营权无法成为金融机构认可的合格抵押品;二是农商行二元目标不一致及其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致使农地抵押贷款“失灵”。最后,建议加强农地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深化农地金融改革与缓解融资约束的有效对接;另外,可从抵押替代机制角度,探析缓解农村融资约束困境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