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作权法》仅保护作品的表达方式,而非作者的思想内容。而作品情节既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又兼具作品的表达方式两种属性。所以,作品情节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同时,作品情节要受到法律保护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由作者独立创作和满足最低程度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爱尔兰戏剧家肖恩·奥凯西创作了"都柏林三部曲",记录了爱尔兰独立战争和内战中都柏林城市贫民的生活,其主题表达和情节结构存在着大量的二元辩证关系.<朱诺与孔雀>是其中运用二元结构最为成功和最深入人心的作品,"家与国、悲与喜、生与死、英雄与普通人"等二元对立元素编织在场景设计、情节安排和角色塑造等方面,共同记录和传达着作者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黄哲伦的《蝴蝶君》以人物聚散的离奇情节与细腻的心理刻画有力地颠覆了东方对西方依存关系的虚假命题。作者在其作品中试图解构东方主义、反击文化殖民并颠覆西方殖民话语权。由于作者的文化身份、成长经历以及他身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局限性,作品对东方主义的解构是有限的,特别是剧中人宋利伶的角色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被看作是颠覆殖民话语的一次努力尝试,另一方面角色本身却强化了西方对东方的固有成见。  相似文献   

4.
纪实文学的情节反映的是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件。司法实践中有以纪实文学作品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实为由而拒绝对纪实文学作品的情节予以保护的案例。但应看到,这些事实进入作品成为作品的情节、成为作品的内容之后,就已经成为作者的表达;作者为把这些事实固定下来付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劳动。因此,纪实文学作品的情节有资格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对反映客观事实的情节不予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必然会产生荒谬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的作品一直被当做现实主义的重大收获 ,但是由于作者本身情感与理性的矛盾 ,使他的某些作品在情节发展与人物塑造上失真 ,这是他无法克服的矛盾 ,尽管他尽力在这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但最终他还是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创作生命也由此结束。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角色的死亡突出爱情的伟大不同, 美国作者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通过死亡来考量角色的爱情,同样起到反映和揭露黑暗和不公的社会现实的作用.通过探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角色的死亡与其爱情的关系,及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的爱情观,书中角色面对爱情与死亡所做出的选择是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7.
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品《白鲸》被称为是"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作者以浓厚的超越时空的浪漫主义写作和极具神秘色彩的意识流手法,描述了捕鲸工人在海上的艰苦生活和惊险的捕鲸场面,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人道主义关怀.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人物的象征意蕴,折射出作者的精神境界,生动地展现了一场人与大自然、善与恶、美与丑之间惊心动魄的较量过程.  相似文献   

8.
戏剧角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的表演性,以及现代戏剧的抽象化,使戏剧人物改称为戏剧角色更为确切。戏剧角色可按戏剧表现主、客观世界的特征不同而划分成典型类、意境类和意象类。戏剧角色具有表达主题、调整情调、构造情节等功能。有关“情节决定角色,还是角色决定情节”的传统争论之所以各执一端,互不相容,乃是由于不承认研究角度、视点和方向上的不同而可能发生的误差所致,两种观点均各有其合理与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9.
梅娘的小说世界和她的经验世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作品关注女性情感世界,批判男性文化。在情节上,女主人公之母亲常常处于缺席状态。这些都源于作者童年时期的创伤记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建构、母题的选择、复合情节的运用和悬念的设置等情节模式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遵守侦探小说创作规范的同时,也颠覆和充实了侦探小说的创作要素。作品融合了历史叙事和虚构叙事,拉近了侦探小说与纯文学之间的距离,模糊了二者之间的创作界限,使我们看到了侦探小说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融知识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于一体,作为通俗小说的侦探小说,只有在建立模式和突破模式的道路上保持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一幅好的人物摄影作品能与观众在情感上产生碰撞,作品才有灵魂.要求作者必须深入生活,了解人物故事或事件发生的环境,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抓取人物的精彩瞬间,把握好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从人物可塑题材中发现美.结合一些例证,阐述了人物摄影的情节与典型瞬间中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基本骨架。没有情节,无事可叙,当然也就无所谓叙事性作品。诚然,近现代西方某些文学流派拒绝描写情节,主张作品非情节化。但是,他们的作品真的没有情节吗?不是。作品中只要写人,人要思想,要说话,要做事,人与人之间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应当说就有了情节,只不过有时候可能不完整,不联贯,缺乏故事性和戏剧性罢了。正如王蒙所说:“所谓没有情节的小说,实际上是用一些小的  相似文献   

13.
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叙事虚构作品中,不能将作品的作者等同于作品的叙述者、将作品中的叙述声音等同于作者的声音。二者的混同将给作者的创作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带来诸多弊端。叙述者是作者所创造的角色,正是叙述者的身份及其在叙述文本中所表现的方式与参与的程度,决定了叙述者发出的叙述声音,也决定了叙述文本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某些情节和文字可从前人的小说、诗文中找到来历,有些还在前八十回中出现过,这应该是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不能作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不是同一作者的"理由"。相反,后四十回中出现前人写过的情节却胜过前人、超越前人;有些情节看似同前八十回重复,却是前半部作品的发展,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水平,说明整部《红楼梦》只能出于同一作者。  相似文献   

15.
从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语言技巧和情节设计出发,剖析了作者行文中的语言游戏,呈现出反逻辑性,诡辩性以及矛盾性的特点,这种语言宣布了世界的荒诞不经,使作品在不断的重复中始终处于一种新鲜的状态。在情节设计上,通过对作者大量独具创新的碎片式的结构进行分析,展现了情节的悖谬性。进而反映了人们内心的迷茫恐慌,社会的疯狂混乱,以此探索该作品独到的荒诞艺术,展现本部小说的魅力以及海勒在现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呼啸山庄》这部作品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人性发展的重要成因,环境的变化提供了书中人物人性的异化、扭曲、冻结与复苏的舞台,而人性变化又进一步加深了环境的特性。从环境的变化出发,作者一步步推进了人物性格的发展与情节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保留了理性的审判。文章所描绘氛围的颠狂与内在现实主义的冷静之间的反差形成了作品独有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作者已死”和“作者不死”就其各自的观点来说,在不同层面都有可取之处,在它们自身所处的语境中均有其积极意义,但若将两种立场推向极致,就都容易导致对文本阐释的偏颇。事实上,作者与作品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实践中都可被视为两个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自生成以后便各自在周围形成了自身的解读和阐释的语境,作者与作品之间有一种既相互呼应又相互平行的关系。“作者已死”与“作者不死”看似不可调和,实际上反映了作者与作品这两个“文本”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一对互为伴随关系的文本,“作品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受到作者和其他伴随文本的影响,而“作者文本”自身的生成和评判则受到作品和文学史的制约。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七角楼》是美国作家霍桑继《红字》之后发表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在该作品中,作者将曲折离奇的情节结构与富于象征意味的描写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神秘性。  相似文献   

19.
叙述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存在张力.运用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分析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揭示了一个不为叙述者所知的凯瑟琳一个通过扮演真诚爱人的角色而逃离真实自我的逃避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部现代叙述艺术的精品之作 ,弗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其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统一 ,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叙述艺术的发展。在这部作品中 ,作者以人物为叙述者 ,采用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及多重视角转换的手法 ,严谨周密地安排情节 ,深化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